今日澳洲

标题: “花式催生”:各地政府如何说服中国人生小孩? [打印本页]

作者: 凤凰网    时间: 2024-11-15 00:30
标题: “花式催生”:各地政府如何说服中国人生小孩?
金秋十月以来,“江西多地出台生育‘红包’”的新闻,在中国——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现总和生育率全球主要经济体倒数第二大国不胫传开。

 

起因是2024年10月25日,赣州市上犹县出台了一份优化生育政策的试行文件,除增加产假、三孩免费上幼儿园等保障措施外,明文指出:对生育二孩家庭一次性奖励7000元,三孩则一次性奖励13000元。此般大方举动,一时让网友感慨:“江西打响了生娃第一枪!”

 

——当然,这远非“第一枪”。早在2021年7月,也即中国鼓励生育“三孩政策”出台的那个月,四川攀枝花就开始补贴二、三孩家庭,每月发放500元补贴直至孩子3岁,每孩共计补贴1.8万元。当年的媒体报道此事时,也特地用上了惊叹号:“全国首个!”

 

此后,生育补贴制度涟漪般散开,如今中国已有30多个地方拥有“生育红包”的福利,其中最大手笔来自武汉东湖高新区,它在2023年5月宣布,为第三孩及以上子女补贴高达6万元。

 

各地真金白银为生娃发钱的举措背后,是那个火烧眉毛的国家议题。“人类不太想生孩子了,尤其是中国人成为全世界最不想生孩子的群体了。”人口经济学家、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人口战略》一书中写道。低生育是危险的,因为人口经济学家们的共识是,人口骤减将挫伤国家创新力,进而殃及一国的经济效率和全球竞争力,长此以往,到2040年,中国将受到老龄化这种“经济体慢性病”的严重威胁。

 

如何破解低生育率难题?或者更具体些,如梁建章书中所说,如何“维持人口规模的优势,保持强盛的创新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只生一个好”转向“多个孩子多个宝,利国利民又防老”之后,中国各地陆续打响“人口保卫战”,各显神通,为国献计:



2024年5月底,8辆公交车,携带着全新的车身广告——“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开始了日常运营,穿梭于深圳龙岗区11条街道。

 

这个场景并不算新奇,公交车作为一种“客流量大、流动性强、直观醒目、覆盖面广”的日常交通工具,如今被计生部门视为绝佳的传播载体。2023年3月,福建宁德市计生协会就已让婚育标语登上了102辆公交车,部分线路还一直播放优生优育视频,目标是营造浓厚的婚育氛围,让广大乘客受众“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流动的公交车只是“三孩时代”的沧海一粟。足够细腻的市民会发现,计生部门及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对于婚育氛围感的营造,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可能是2022年广东计生协举办的书画展上的一幅作品,大字隶书着“家有三个宝,利国利民都说好”。可能是浙江金华从2022年就开始打造的“寻找最美三孩孕妈”年度活动,奖品如VIP产房、月子中心免费住。也可能是2023年“两会”时政协委员祝连庆的倡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生育文化节”,并参考过去“独生子女家庭光荣证”的形式,颁发“三孩家庭光荣证”。它甚至差点进军中考——山西晋城泽州县一度颁布政策,“二三孩中考加10分”——可惜舆论压力之下,泽州方面最终低调删除了“中考加分”的表述。

 

最雄心勃勃的当属湖南省长沙市,2024年10月10日,当地宣告了“全国首条新型婚育文化街”的落成。当“生三胎最牛”“辅导作业最牛”“我愿意带崽”等系列标牌在潮宗街上出现时,引发了当地的激烈围观。

 

其中一处网红打卡地名叫“嫁校”。校门外装扮着中式婚礼必备的红布花球,室内设计了科目一至科目四闯关环节。顺利闯关的情侣将获得“准嫁证”,而通关的单身人士也将收获“实习嫁证”一张。比如,在科目二甜蜜承诺环节,你可以和另一伴戴上“我愿意”头箍,贴上“我愿意做饭”“我愿意带娃”的承诺书;科目四是育儿体验环节,你们能提前感受给宝宝换尿片、喂奶粉的生活日常。



 

一些无法与“嫁校”共情的网友,干脆地将这条街概括为:“中式恐怖”。当地一位婚庆主持实地逛了一圈后,也禁不住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我们婚礼人不敢踩的红线,潮宗街全踩了个遍。”

 

而当人们打开手机,会发现计生部门的努力已经从物理空间绵延到了虚拟空间,名曰“指尖上的新时代婚育文化”。2023年5月,浙江宁波计生协在微信上线了一套表情包,自认“计生协系统首创”,上面那对卡通夫妻相敬如宾,始终撅着U型嘴微笑,旁边写着“科学育儿~”或者“真棒!”

在陕西西安,市卫健委和计生协则选择在一个浪漫的日子——去年七夕——给市民送去沉甸甸的短信祝福:“愿您爱情甜蜜、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赓续中华血脉,共担复兴重任!”



 

2024年10月30日,国家卫健委旗下“健康中国”公众号隆重刊文《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处》,一时振聋发聩。文章反对民间流传的“一孕傻三年”,郑重指出女性生儿育女的优势:怀孕可以缓解痛经、减少子宫肌瘤发生、预防肿瘤以及,让女性更聪明。文章强调:“孕育是一段艰辛又华丽的旅程……孕产妇和家人应更多关注生育带来的正面价值。”不过目前,该文已被发布者删除。

 

与时俱进的,还有中国计生协于2022年7月启动的“中国婚育调查”。它在全国100个县市区开展,有20000名20-49周岁的男性和女性接受了调查。调研问题相对定向:“您认为婚姻有哪些积极意义?”“您认为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最理想?”

官方通稿里,没有年轻人的身影,只有一位社区居民——江苏苏州枫桥街道马浜社区居民许阿姨。许阿姨对此举大力支持:“(现在的小年轻)要么不愿意结婚,要么就是结了婚不愿意生孩子,这真的需要好好地调查一下。”





除了抓生育,抓婚姻也是当代中国计生协的工作重点之一。毕竟,良好的婚姻是成功生育的开始。

 

婚姻登记界的“迪士尼”大约要数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当地在一座公园里打造了建筑面积达500㎡的5A级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亲切地写着“爱在峰峰”,并涵盖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关键词的打卡地:爱情广场、婚俗文化馆、婚缘长廊、爱情小亭、爱情成语栈道……



 

2023年五四青年节,2000多名单身男女汇集于此,参加这个“爱情迪士尼乐园”的首届相亲交友活动,荷尔蒙弥散在空气中。该市计生协曾记录当日盛况:“牵手成功的男女青年由讲解员带领参观了婚俗馆、婚姻登记处等,看看过去结婚使用的老物件,听听过去的婚俗历史……”目前,全国类似的公园式婚姻登记点270多处。

 

与此同时,一场空前盛大的“婚俗改革实验”也正在神州大地铺开,目标是抵制高价彩礼和婚礼大操大办。2021年4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共15地,实验时间为期三年;后又增加了17地为第二批,同样是三年。目前,中国已拥有“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创建各类婚俗改革实验单位1800多家,官方口号之一是“为爱情‘减负’,给幸福‘加分’”——简言之,天价彩礼不啻为婚姻的最大阻力,一定要“严打”。



 

在此实验中的山西运城盐湖区,全区233个行政村、76个社区成立理事会,将彩礼限额原则上不超过6万元等规定写入村规民约,公开上墙,以表决心。在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的积极推动下,效果渐显,“每年红白事费用可节约300万元以上”。 

在河南洛阳伊川县推出的“红白喜事办理指导标准”里,婚礼细节更是被规范到了极致:彩礼不超过3万元;迎亲车辆不超过10辆,反对豪华车队;婚宴总桌数不超20桌,城区和农村每桌分别不超480元和300元(均含烟酒);乡亲、同事随礼100元以内,亲朋好友200元以内,等等。

 

河北邯郸永年区则是反向操作,由市场监管局自上而下向全区餐饮企业提出倡议:“抵制‘订婚宴’ 、倡导移风易俗”。

 

为了营造“领证”时的庄严感,前述32个实验区均提升了婚姻登记软硬件环境,设立婚姻文化馆或婚姻文化长廊。不少地方开展了“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希望“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榜样来感化邻里、和睦家庭”。

 

为了挽救那些还能“挽回”的婚姻,全国超过90%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也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由专家悉心布置。《中国社会报》曾报道,辅导室内的装饰不能用蓝、绿冷色,也不能用大面积红、黄——以免发生肢体冲突;室内摆放象征夫妻恩爱的小摆件,张贴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图片或者婚恋箴言,“激发当事人对家庭过往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幸福婚姻生活的憧憬”。



 

婚俗改革的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把发放“生育补贴”前置到了“结婚补贴”。最新一例是山西吕梁,当地近日出台,在本地登记结婚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奖励1500元。随即有网友热心询问:“领完钱再离婚可行吗?” 

 

此外,“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也戳中了公众的痛点。有网友感叹:“原来35岁不仅遭企业嫌弃……”当地财政局一名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年龄门槛”的缘由,不经意间道破了“真相”:

“通常结婚就涉及生育,年龄再大就属于高龄产妇了。”



在梁建章看来,当代人过高的生育成本——高养育成本、高房价、教育内卷等等——是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育补贴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它最容易实施,见效也最快。

 

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也于2022年1月10日提出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的倡议,“央行多印2万亿元,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

 

尽管这样的倡议在这个此前一年刚刚废除了“超生罚款”的国度一时语惊四座,近三年来,不少地区面对每况愈下的生育率,不得不走上补贴之道。在多地广发生育红包之外,又一项常规操作是买房补贴。

 

2022年8月,国家17个部门联合发布的“生育支持措施指导意见”中,备受关注的一条正是:住房政策要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截至今年2月,已经有超过60城出台二、三孩家庭购房补贴政策。据媒体统计,大部分城市的购房补贴为1-5万元/套。“出手最阔绰”的是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对符合条件的三孩购房家庭补贴30万元房票,在购房时直接抵扣房款。上虞区在2023年4月出台的13条优化生育政策一度被称作“催生政策最齐全”,甚至包括三孩入园、入学不受学区房限制,0-3岁三孩及其母亲能享受每年最高300万元商业保险等内容。为了顺利执行这套“最全催生政策”,当地预计年支出财政经费一亿余元。

 

此外,多地明确多子女家庭可以增购住房一套,部分城市上调了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对多孩家庭给予购房优惠政策,并加快了银行放款的速度。

 

发钱到底管用吗?

 

仅以真正率先“打响‘生娃补贴’第一枪”的攀枝花为例。三年来,这座四线城市共发放3000万元补贴金,约4000个家庭申领。至于效果——2023 年,出生率为6.81‰,略高于2022年6.27‰,但低于2021年的6.95‰——总体仍呈下降趋势。

 

今年10月29日,三联生活周刊发起微博投票:“生育补贴能提高你的生育意愿吗?”截至11月14日,3.8万名(50%)网友选择了“不能,生孩子也不光是钱的事”。有网友评论:“给你5元购物券你愿意买法拉利吗?”“以后数学补两节课就没了。”

 

网友的感叹亦有研究数据作支撑:育娲人口研究2022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提到,如果将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所花成本,相对于本国人均GDP的倍数来计算,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世界最高。

 

对此,梁建章早有预判:用补贴来“催生”是有效果的,但催生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补贴的力度有多大。他曾建议,国家可以考虑用每年拿出5万亿的财政支出来补贴二孩家庭,依据是——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鼓励生育,每年花费GDP的1%-4%,而欧洲国家发放现金补贴占GDP比重远高于日韩,这也是欧洲国家生育率普遍高于东亚的原因之一。他由此建议,让中国的二孩家庭,从孩子出生到18岁,总共获得100多万的生育福利(他特别强调,100万听起来很多,但是就是一个家庭把孩子抚养到18岁的经济负担)。

 

100万元——这比当今中国生育补贴最大手笔的武汉东湖高新区,还多出了每孩94万。

综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贾拥民表示,用生育补贴来催生的想法固然很美,只有一个问题:钱哪儿来?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跌入了“低生育率俱乐部”。据联合国统计,1986年,只有19个国家提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而到了2015年,这样的国家达到了55个。如今,昔日的人口第一大国、努力减少人口长达36年之久的中国也加入进来。

 

先看看东亚邻居们。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开始催生,当时日本适龄女性只会诞下1.57个孩子。和许多国家一样,其催生政策无外乎发补贴金,延长育儿假,鼓励男性做家务并休陪产假,呼吁公司缩短工作时间等。

 

东京政府还曾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官方AI约会软件,11000日元(合人民币511元)注册费可使用两年,注册后需要完成110道性格测试题,之后AI会自动推荐适合的对象。

 

此外,日本婚恋市场还尝试“推广西式婚礼”策略,毕竟浪漫、梦幻色彩似乎会让结婚这件事看起来更有诱惑力。

 

可惜——诸管齐下,去年日本的出生率创了过去125年来的新低。

 

韩国是如今全球生育意愿最低的国家,其2023年总和生育率为0.72,比中国(2023年总和生育率为1.0左右)还垫底。今年6月,韩国总统尹锡悦宣布“韩国进入人口国家紧急状态”。如此紧迫的局势很难让人联想到半个世纪以前,该国政府也曾推行过限制人口出生的政策,韩裔教授廉敏哲(音译)表示,当年带两个以上的孩子出门坐公交是一种社会性耻辱。

 

着急的韩国政府想出了“想升职,先生娃”的招数。它在去年宣布,从2024年起,基层公务员如果生育两个或以上孩子,在晋升时予以额外加分,孩子越多加分越多;如果孩子生得足够多,退休返聘年限也能顶满至十年之久。

 

——细心的网友指出,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催生一事上毫无说服力,因为他本人和妻子就膝下无子,反而养了四只狗三只猫。



 

世界范围内,一派主流观点认为,女性不愿意生儿育女的重要原因是父职的缺失,因而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男性投入到育儿事业中去。此外也有专家认为,如果提供带薪家庭假或免费日托,出生率就会奇迹般地上升。

 

在这些方面,瑞典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它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1974年)以“育儿假”取代特定性别“产假”的国家,又在1995年推出了“爸爸月”政策:在孩子出生后,给没修过产假的父母(通常是父亲)一个月的育儿假(工资按照80%付)。2002年,这个悠长假期延伸到60天,并于2016年进一步延伸到90天。然而,如此慷慨,瑞典的人口出生率也没有上调。

 

于是专家们得出一个无法被证伪的结论:如果没有这个“爸爸月”,事情可能已经更糟糕了。

 

2024年10月13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政府能让人们生更多的孩子吗?》,记者Motoko Rich在盘点了全球的催生政策后,悲观地总结道:人类史上,政府的确可以控制人口,但只有人工减少的政策成功了,人工增多(催生)的政策遭遇了全球范围内的溃败。她认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带有干涉性和强制性的人口鼓励政策,都没有见到成效。

 

所以,在中国各级政府努力下,人们会生更多的孩子吗?

 

今年6月的一天,一位来自湖北、快40岁的二胎职场妈妈接通了社区打来的电话,对方热切地询问:你好,最近打算要三胎吗?

 

早些时候,安徽省也人性化地考虑到那些完成绝育手术后打算再次生育的人们——他们恢复生育手术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补助。

 

上个月,江西无锡,一位新婚的年轻女性发帖表示,街道办已经开始致电询问最近有无生育打算,并仔细询问了最近一次月经的时间。

号角再次吹响了。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