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英国酒吧遇坏人 说暗号酒保能帮你?记者暗访试了
[打印本页]
作者:
BBC
时间:
2024-11-16 05:01
标题:
英国酒吧遇坏人 说暗号酒保能帮你?记者暗访试了
2016年,英国曾经发起过一项很著名的运动,叫“Ask for Angela”。
简单来说,这是一句暗号,如果你在酒吧感觉有危险,比如感觉约会对象不像好人,就可以问酒保找“Angela”,酒保就会帮你打车,帮你想借口,甚至在必要时帮你报警。
这个暗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形式,比如“Angel Shot”,是管酒保要一杯“Angel酒”,但内涵都差不多,取“Angel”这个词根显然也是在隐喻“守护天使”。
当时,这项运动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有位网友在英国林肯郡的一间酒吧发现了“Ask for Angela”的海报,觉得很有意思,就发到了网上,结果收获了2.8万以上的转发。
(当时的海报)
网友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应该在全球推广,甚至著名演员Ashton Kutcher(《蝴蝶效应》男主)也专门转发夸赞。
(网友称赞它应该全球推广)
(Ashton Kutcher转发)
后来这件事就得到了BBC的报道,于是英国各地的酒吧纷纷效仿,都开始张贴类似的海报。
(2016年BBC的报道)
经过主流媒体的传播,这项运动很快从英国扩展到美国,再到欧洲、加拿大、阿根廷......
特别在澳大利亚,“Angel Shot”还发展成了一项更广的运动,旨在鼓励民众主动讲出自己的脆弱感(澳洲,包括新西兰,的家暴率在发达国家始终名列前茅)。
如今八年过去,英国大都会警察局和南澳的政府官网,都仍然有一个专门的页面介绍“Ask for Angela”。
(大都会警局的页面)
(南澳政府的页面)
可以说,“Ask for Angela”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也当然有积极意义。
当你不想把事情闹大,害怕报复,或者被人纠缠住,不方便直接向工作人员请求帮助时,一个暗号可以很方便地解决问题。
但问题是,如果暗号变得尽人皆知,它的作用还有那么大么?
更重要的是,要是酒吧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这个暗号,岂不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所以最近BBC就搞了个暗访,要实际测试一下到底有多少酒吧知道“Ask for Angela”。
据BBC报道,全英有数千个酒吧开展过这项运动,他们在伦敦随机挑了25间,且都是积极宣传自己参与了“Ask for Angela”的,很多还都贴着海报,还包括一些大型连锁酒吧。人们大概会认为这种连锁品牌会有更好的员工培训,但实际上,不太如人意......
BBC派了一男一女两位记者扮演成情侣,在一间叫白熊的酒吧里,卧底女记者假装遇到麻烦,找到酒保问到:“你好,请问有没有一位Angela在这边工作?”
酒保一脸懵:“谁?”
“Angela。”
“呃,没有。”
“你确定吗?”
“很肯定。”
(酒保表示不认识Angela)
酒保甚至加码表示:“这边没有人叫Angela...百分百的。我是经理,我认识我的员工。反正在我来的这四年里,没有一个人叫Angela。”
得,这位肯定不知道暗号这码事。
事后,BBC联系了白熊酒吧请求置评,对方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只表示“该员工已经不再在这里工作,并且BBC与他互动中的任何见解都是过时的,不具代表性的。”
事实上,白熊酒吧绝非孤例,在记者暗访的25间酒吧里,有13家的工作人员表现都和他类似,其中还包括Wetherspoons 、Greene King和Simmons三家人气连锁酒吧。
更讽刺的是,这13家酒吧明明张贴着“Ask for Angela”的海报,但工作人员却似乎对此毫不知情——至少是对暗号没反应。
当然了,剩余12家里也有表现非常不错的,例如伦敦南部的Hootananny。当女记者问到Angela时,对方立刻做出了回应。
“一切都还好吗?”酒保毫不犹豫地问,然后向经理示意。
不到一分钟内,经理就单独把女记者带到了安全的地方:“有什么我们可以帮忙的?或者有什么事想跟我们谈谈?”
(经理将女记者带到安全地带)
同样,在伦敦市中心的White Hart,女记者上演了同样的操作,工作人员表现甚至更为出色,经理立刻把她带到安全的地方,还给她安排了一个安全屋:
“我们会把他留在里面,去右边那家酒吧,找一个叫Neville的哥们,他是我朋友,也是那边的经理。在那边呆上半小时,到时候想回来就回来——我们会确保他已经走了。”
这安心感,没说的。可惜不是所有酒吧都这么靠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Ask for Angela”已经有了一定的官方背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政府已经投入了几十万镑的公共资金来推广和实施该活动,这和民间运动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在全英持证酒吧最多的议会,威斯敏斯特,甚至会把酒吧有没有开展“Ask for Angela”纳入颁发酒吧许可证的考量。
类似的,如曼彻斯特、卡姆登等其他几十个市议也鼓励乃至要求酒吧实施该运动,和许可证挂钩。
作为民间运动,酒吧不知情还说得过去;可一旦上升到官方,这就是浪费纳税人钱的问题了。
事实上,早在3年前,《地铁报》的记者们就已经搞过一次暗访,结果和BBC这次一模一样:大多酒吧在执行上都不太到位,一些酒保甚至表示:“我在这工作这么多年,从没有顾客用过它。”
(3年前《地铁报》的报道)
而且在3年前,“Ask for Angela”就已经有了英国官方背书。
如今3年过去,情况好像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海报上有大都会警局的背书)
如今BBC认为,伦敦的情况可以见微知著,全英范围内多半存在着更广大的问题。康沃尔、德文郡等地方上的一些女性安全组织已经表示,当地的许多酒吧并未参与到“Ask for Angela”来。
现在社交媒体上也已经有部分博主公开警告粉丝:“Ask for Angela”压根就是个骗局!!
她们给出的理由让人无法反驳:想象一下,你特意搜了一间支持该运动的酒吧,不幸真遇上坏人了,你本以为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结果酒保压根不知道你在说啥......
(博主警告粉丝该运动是骗局)
那么归根结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花了钱,效果却不尽人意的情况呢?
外媒采访了两个非盈利组织的发言人,他们给出了大致四个理由:
第一,酒吧有好意,但是对该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不了解;
第二,酒吧本身就是个高流动性的行业,尤其在大城市,可能很多年轻人只是临时打工,干几个月就走了;
第三,经济原因,很多酒吧现在都没钱搞培训,员工自然不知道;
第四,这项运动本身也没什么版权可言,理论上,任何场所都可以打印相关海报,然后做不做就另说了.....
其中一位发言人表示:“我认为困难之一在于:酒吧一开始想的都是‘让我们把海报贴上去,然后就完事了’,没有任何后续行动。所以在一些惨案发生后,我们意识到这事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方法来执行。所以我们做了免费的培训手册,给所有人免费下载。”。
据说这件事他们做了两年,但现在看来,效果似乎还是比较有限......
(示意图,与本文无关)
无论如何,至少BBC的暗访应该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他们报道出炉之后,各大连锁酒吧的老板一边各种给自己挽尊(有的还掏出旗下酒吧曾因将该运动执行良好而获得嘉奖的报道),一边连忙表示会整顿纪律,给员工提供更多培训。
另一边,伦敦市长萨迪克·汗也不得不做出回应,表示暗访结果“令人震惊,且无法接受”。“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泛滥,需要全社会采取措施,包括那些在首都经营酒吧的人。”他说。
话不多,但多少算个官方态度。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暗号该不该这样宣传,属实不好说。
至少这篇报道之后,“Angela”的暗号作用应该又会削弱一层。
真遇到坏人了还该不该喊“Angela”呢?恐怕多少得打个问号了。
宣传也不是,不宣传也不是。归根结底,这一运动只能作为法律的辅助工具,真想整治性骚扰,还是得从根上做起啊......
ref:
https://www.bbc.co.uk/news/articles/c789nn3d918o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