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四任CEO接连“整活”后 英特尔变身“真”牙膏厂 [打印本页]

作者: 酷玩实验室    时间: 2025-1-4 00:31
标题: 四任CEO接连“整活”后 英特尔变身“真”牙膏厂
前几天我刷到了一条有意思的消息。

那个把英特尔操持得老本都要亏个底儿掉的CEO帕特·基辛格,终于还是在一次董事会会议后“被”退休了。



可能很多不怎么常关注英特尔消息的观众,意识不到现在的英特尔有多风雨飘摇。

在整个科技圈都因为AI和芯片产业而全线"飙红"的大环境下,“蓝厂”那一路狂跌的财报表现简直就像一股清流。



果然自古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2023一整年英特尔的净利润只有不到17亿美金,而在仅仅两年前这个数字还是200亿。

这个滑落的速度,张弛见了要沉默,林臻东见了直流泪,汉密尔顿见了都得纳闷,这个英特尔车队的领队到底是谁。



离谱的不止是衰退。

8月1号,英特尔公布上半年财报,宣布因业绩下滑将裁员1.5万人,紧跟着第二天股价应声下跌,一夜之间蒸发了320亿,引发股东起诉。然后就是英特尔准备卖大楼自救,英特尔可能被高通收购等消息。



当年靠着“反垄断法”才活下来的AMD,如今能买两个半英特尔;

曾经有机会收购的英伟达,现在市值早就突破了3万亿;

英特尔这么多年对牙膏的不离不弃,终于还是收获了那个更好的自己。

芯片巨头与真·牙膏厂不分胜负

借这个机会,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梳理一下英特尔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在雨点般打来的风口之中一一闪身躲过。

包括帕特·基辛格在内的英特尔4连CEO们又是怎么用一波波精彩的操作,让凯申物流总队长都感叹还是美洲大陆出人才的吧。

01“重生之我在英特尔当CEO”

首先登场的自然就是刚刚退休的基辛格。

和现在的风评不同,当初他刚刚上任的时候拿的简直就是爽文男主剧本。

上一世我被奸臣所害狼狈离开,这一世我将在公司危难时刻“龙王”归来。

“重生之我在英特尔当CEO”

帕特·基辛格18岁就加入了英特尔,依靠着英特尔在X86架构领域的突破以及个人电脑普及的东风,基辛格在英特尔的30间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技术能力,他本人也在2000年的时候一路升到了英特尔的首席技术官。

但当财务出身的CEO开始执掌公司后,英特尔此前为各种前瞻技术而成立的部门就显得多少有点臃肿了,眼看着自己的心血被“精简”基辛格选择离开。

之后就是爽文常见剧情,主角在其他公司搞得风生水起,而英特尔则越陷越深。

在它们最拿手的PC芯片领域,英特尔陷入了研发地狱,早早就公布的10纳米制程一而再再而三的跳票。



哪怕是再坚定的i炮在看到10纳米第三次延期的时候心里多少都有点打鼓,要知道隔壁台积电已经早你两年就能实现量产了,就算英特尔再怎么讲自己的水平更好,那你至少也得让消费者看见你的货吧。

就这样,被现实捶打了7、8年的英特尔,最后还是不低头,重新请回了基辛格。

为了请回他,英特尔不但清洗了财务派,把他的职位从CTO升到了CEO;给他年薪更是直接来到了1.78亿美元的天价。

基辛格回归的那一天,整个圣克拉拉(英特尔总部)都在轻声呼唤着他的名字,公司股价甚至都因此上涨了7%。



而重生的“钮钴禄”基辛格也没让大家失望,一上任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他看来,英特尔的设计制造一块搞的IDM模式是这家企业的灵魂,所以未来的核心战略就是要继续在芯片制造领域投资加码,争取3年超星(三星),5年赶台(台积电)。



暂时的技术落后不是问题,只要底子在,摩托赢超赛。

而且美国政府摆明了是要在芯片领域搞文章,求爷爷告奶奶地也想让台积电搬到美国来。

咱们英特尔可是土生土长的美利坚之子,亲儿子怎么也比干的强吧。

基辛格给自己的战略命名为IDM2.0。

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三点: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工厂规模、开拓代工业务。



他的计划是先稳住自己PC和服务器业务的基本盘,然后大力投资工厂在AI热潮时代开展芯片代工业务。

哪怕自家工艺暂时比不上台积电,但只要能从台积电那里拿走一小部分不那么高精尖的代工订单,也足够英特尔“’芜湖起飞了”。



于是200亿欧的德国工厂、250亿美元的以色列工厂、70亿美元的马来西亚工厂,这些都还仅仅只是海外投资。

美国本土320亿美元亚利桑那工厂,280亿美元的俄亥俄工厂以及40亿美元的新墨西哥封装中心纷纷拔地而起。

为了建设这些工厂,基辛格把英特尔未来10年的利润都一股脑地梭哈进去了。



支持他这么“疯狂”的底气,一是英特尔当时自身主营的PC与服务器业务利润都还算可观,二是在美国政府通过的“芯片法案”中英特尔在共计390亿的补贴中拿走了85亿美元的额度,“芯片法案”就差直接改名英特尔法案了。

但冰冷的现实是,被基辛格寄予厚望的代工业务,在整整两年半的练习时长里不仅没挣到一分钱,反而还亏了将近170亿。



造成这个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基辛格低估了代工业务的难度。

毕竟英特尔的工厂打出生那天起就是给自己供货的,从来没干过服务别人的活。

所以哪怕基辛格到处出动,甚至主动碰瓷老黄苏妈,表示就算是竞争对手英特尔也愿意为它们提供服务,但在人家眼里台积电和三星才是真爱,愿意在英特尔那里下订单的客户屈指可数。

而且抛开认可度不谈,在业务执行上英特尔也没法保证不翻车,不久前还有博通在收到英特尔流片样品后表示良率不行的新闻。



另一方面则是钱的问题,基辛格上任时,英特尔的PC业务正处于因新冠疫情而影响的“大涨”时期,随着疫情后消费者对PC需求的疲软,以及AI、服务器等由CPU转向GPU的趋势影响,英特尔的两大基本盘也开始陷入收入下降的局面。

一边是疯狂烧钱,一边是收入下降,两相结合英特尔这两三年来的财务丑闻几乎就没断过,而被他们视为救命稻草的政府补贴此时也开始打退堂鼓了。

国会始终坚持要看到英特尔的工厂才能打钱,而英特尔表示没有国会的钱根本建不了厂,互相拉扯之下,直到基辛格宣布自己退休,英特尔也没能从国会那里拿到一分钱。

当然要是就这么把所有锅都甩给基辛格多少有点过分,毕竟当初你请人家是求人来拯救你于水火的,真要分锅,不应该先聊一聊为什么陷入水火吗?

02 错失GPU与移动互联网

这就要请出在上一单元里扮演逼走基辛格“反派”的财务型CEO保罗欧德宁了。



其实把财务出身的CEO定义为反派多少有点名不副实。

你要知道这帮人,他们连游戏里的坏人都做不了,你们能想象二郎神是财务出身吗?

嘴上永远都全是股价,报表……就猴子都不用战斗,就站那等他自己崩溃就可以了是吧。



二郎神就在那:泼猴啊!猢狲啊!

天命人在边上挠着痒痒 “怎么了,年底他们没给你分红啊?”

“你看,现在大环境也不好是吧,这次带来的天兵,年前至少得裁个30%吧!”

“仙丹业务烧了几百亿宝贝,也没什么新突破了吧!”

“要不咱们咱们也别打了好不好,怎么说俺也西天取过经,有海外背景,你不考虑一下西方投资者的态度?”

二郎神听完,扭头就得领着天兵打道回府是吧。

但问题,二郎神他毕竟看待问题比较全面,换成凡人他不一定有这个“眼界”。

比如现在最火热的GPU和AI芯片,其实早在2005年的时候英特尔就曾经有机会以2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伟达从而比AMD更早完成在GPU方面的布局,但这项交易最终还是遭到了英特尔董事会的拒绝。



原因并非出于财务上的担忧,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战略冲突。

首先,华尔街的一些老顽固管理层并不热衷于收购显卡这种被认为属于“玩物丧志”的业务领域。

在当时,英特尔主攻的是CPU和服务器市场,显卡这一领域相对较为“冷门”,当时的决策层并不认为显卡技术会对英特尔的核心业务产生实质性推动力。

另一个的原因则来自于英特尔内部高层的权力斗争以及对未来合作模式的不确定性。

特别抽象的一点是,英特尔的高层始终都在纠结合作成功之后,到底要给老黄安排一个什么职位。



其实黄仁勋的领导风格以及他在英伟达的关键角色,就注定了收购后的英伟达将与英特尔的企业文化产生冲突。

英特尔当时强调的是严格的管理结构和高效的组织体系,而黄仁勋则一直是技术优先。

如果收购成功,英伟达到底是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子公司运作,还是会被彻底融合进英特尔庞大的体系之中,这个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常言说人不能踏入两次一样的河流,但欧德宁表示错误可以犯同样两次,反正自己又不追求成为圣斗士,那为什么不能败倒在同样的招数下两次?继拒绝英伟达之后,欧德宁又以同样的不看好业务前景的理由拒绝了乔布斯。



乔布斯会主动找到英特尔这事儿其实也很有戏剧性,苹果此前和IBM一直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但因为在一次Mac产品的更新换代之中,IBM因为同时给索尼PS3和微软XBOX供货导致自己工期爆炸,原定给苹果展示的原型芯片不得不使用阉割版,结果惹恼了乔布斯,直接把苹果逼到了英特尔的那边。

2005年WWDC,宣布与英特尔合作的乔布斯和保罗·欧德宁

而在和英特尔在Mac上建立了合作之后,乔布斯非常认可英特尔工厂在制程上的优势。

于是他找到保罗欧德宁,提出自己手头上有个手机项目,希望英特尔帮忙生产一个小型的手机CPU。

欧德宁简单算了一笔账,认为这个项目的前景和钱景都不太行,于是他果断拒绝了。

就这样欧德宁做了他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

台积电代工CPU的初代iPhone

如果不是当初的拒绝,很可能手机芯片直到现在用的都还是X86而不是ARM架构;

如果不是当初的拒绝,很可能苹果不会这么坚定地要自己做芯片,Mac电脑用的就是U7、U9而不是是M3、M4了。

当然追悔莫及的英特尔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补救,在2008年他们曾重启过手机芯片业务,更是特意挑选了当时行业内最牛的大佬品牌来合作。

而这个他们精挑细选合作对象的名字叫诺基亚。



这就好比小孩好不容易憋了大半宿,结果天快亮了尿一炕。

自此之后英特尔的手机芯片起起伏伏多年始终也没有起色,最终在2016年,英特尔彻底放弃手机芯片业务。

03 错失EUV与更先进的制程

2012年,在错失了移动浪潮而黯然下课之后,接替欧德宁的是另一位狠人科再奇。

欧德宁的问题如果还仅限于对于其它科技方向的嗅觉不敏感,那这位大哥可真算是连自己的老本行都玩不明白了。



要知道他上任的这个时间点,尽管英特尔没有搭上苹果这趟移动设备的东风,但在PC市场,它还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彼时的AMD只能抱着《反垄断法》在角落里瑟瑟发抖,而台积电最多也就只到32纳米而已,自家Ivy Bridge的22纳米架构,停下来等台积电发展5年都不一定赶得上。

结果您猜怎么着?它们真的停下来等了台积电5年。

眼看着AMD马上就要咽气了,英特尔开始了牙膏大法,要问新产品升级了什么没有,我只能说如升。



而在制程方面本来英特尔是有着绝对的领先地位的,当初欧德宁还在任时还重点投资了ASML最新款的EUV光刻机,希望研发完成之后英特尔能成为第一批用户。

结果到了科再奇,眼看一台EUV光刻机接近1亿美元的造价实在太贵,新路线此时又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保守路线,要求继续沿用技术路线更成熟的DUV。

毕竟作为财务出身,相比技术经济考量在他的心里比重更重,即使EUV能够带来更小的工艺节点(如7nm、5nm),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现有的技术路线确实仍然能够满足当时的需求。

结果很明显英特尔又再一次低估了EUV光刻机的市场潜力。

由于执着于DUV加多重曝光,而不是用EUV,在前提到的10纳米这个工艺阶段,英特尔陷入了开发地狱。



而且有时候人真的不能跟大环境对抗,本来嘛,其他家都是搞设计的专心设计,搞加工的专心加工,二者分开发展。

可英特尔非要坚持IDM设计制造一起搞的祖宗之法。

结果自己以往引以为傲的芯片设计能力也一起被工艺连累,一代又一代的牙膏产品搞下来,直到2020年i家自己的10纳米才正式量产。

隔壁AMD早已经靠跟台积电组队重新复活开始抢占市场了,而我们的柯在奇同志在干嘛呢?

他正忙着在公司跟属下大搞男女关系,最后因桃色新闻曝光被赶下了台。



04 错失AI,运气真的是实力的一部分

2016年,在OpenAI总部,老黄亲手把一台装了8张英伟达P100的超级计算机,“BOSS直送”到了当时还是OpenAI老大的马斯克手上。



这个故事现在看起来像是两家未来巨头的初期联合,但实际情况是,当时这两家其实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到底未来能干嘛。

英伟达从2006年起就推出了GPU运算平台CUDA,但10多年过去了,除了电脑游戏,除了迅速退潮的挖矿之外始终没有第二场景需要用到GPU的大量并行计算的能力。

而OpenAI在GPT之前,早期的发展路线其实也并不清晰,沿着谷歌阿法狗的路线,他们甚至做过游戏AI,与当时的顶尖DOTA2电竞选手对战。



不过哪怕老黄姿态如此之低,OpenAI当时对于芯片的第一选择还是英特尔。

要知道早期AI研究和开发的工作都是其实都是依赖CPU完成的,尤其是在深度学习兴起之前,AI大多是基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比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VM)等。



这些算法并不像现在这样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因此使用CPU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而且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那个时候GPU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应用于AI领域,即使CUDA已经推出了很多年,但许多非游戏出身的科研人员和初创公司对于GPU编程也并不熟悉。

当然价格也是另外一个因素,受限于GPU比CPU更高的价格以及AI初创公司们有限的资金,CPU显然是更受欢迎的选择。

所以2017年OpenAI找到英特尔,希望英特尔能以10亿美元收购OpenAI的15%股份“V他10亿”,而且如果英特尔愿意以成本价为OpenAI提供芯片,还可以再让他们收购15%。

而接替科再奇的英特尔新任CEO鲍勃斯旺在看过OpenAI的演示之后,不出意外的和他的几位前任一样做出了拒绝的选择。

他笃定的认为生成式AI不会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市场,项目不会快速取得回报。



笑死,我们英特尔的CPU可是计算的核心,什么应用都离不开它,你这个AI能干嘛?

难道还能帮你敲代码、写论文吗?别逗了!高管当了这么久从来都是我给别人画饼,这回画饼画到我头上了?

不过虽然鲍勃·斯旺也犯了跟他的前任们类似的失误,但他本人绝对是运气最好那个。

你看看他们前任们一个个不是引咎辞职就是丑闻下课的,人家呢,2021年GPT还没火的时候就已经是帕特基辛格接任了,OpenAI再火,跟他一个待业在家的老头又有什么关系呢?

05 未来何去何从

作为一家典型的美式企业,如今的英特尔和很多其他同属于制造业的美企陷入了相似的境地。

像是波音、还有通用和福特,这些企业无一不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巨头,却在近些年纷纷被时代的巨浪拍翻。

虽然故事看起来似乎是倒霉的英特尔连续遭遇了四个贼能整活儿的CEO。

但实际上对于一艘航行了60多年的巨轮来说,该往哪开早就不是一两个人能说的算了。



欧德宁卸任后曾说当乔布斯找上他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应该接下这个项目,但资本还是更喜欢用数据说话。

所以相比于不一定赚钱的新项目,走保守路线就成了高管的一众共识。

IDM模式曾经让英特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懈可击,但当历史进入下一个阶段,英特尔早就没了破釜沉舟的勇气。

事实上不久前发布的新架构Lunar Lake在续航测试中仍然能轻松战胜苹果的M3。

所以英特尔不是没有技术,只是完全彻底的改变对现在的英特尔来说并不现实。

芯片法案的到账率仍然不理想,眼瞅着懂王马上就要上台了,到时候这个法案会不会执行还两说。

毕竟按特朗普的逻辑,只要关税涨起来,在外的生产成本大于美国本土生产,你就算不补贴,芯片厂也会主动回流到美国。

只是到了那个时候,英特尔又该何去何从呢?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