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r Zone”网站的主要结论是:“这架飞机的前机身和座舱盖设计非常流畅”、“现在终于可以确认是载人而不是无人的”、“不过暂时还不能确认是一人还是两人”。怎么说呢,倒是真有一股追求极致严谨,不乱下评价的味道,但无人/载人数量这个角度,大家之前还真没想过,猛地一看挺别扭。而文章在末尾猜测,“应该搭载了矢量推力装置”,倒是和外界看法一致,不过文章以美国人的角度出发,评价“和F-22A的水平差不多”,就稍稍有点离谱。
▲F-22A毕竟是三十多年前的装备
总的来说,“The War Zone”网站应该是之前过度关注歼-36,所以对“歼-50”缺乏认知,这才表现得比较突兀。相比之下,国内倒是对“歼-50”有相对完善的认识。从技术上来讲,“歼-50”设计理念没有歼-36那么激进,相对保守一些,但仍然具备全向隐身、超强机动性等六代机基础特质。此外,“歼-50”体型也明显小一些,似乎和美制F-47差不多,有传言说中航工业在六代机时代,仍然准备维持“高低搭配”,而“歼-50”就是那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