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死亡陷阱!是谁,向美国消防员举起了枪?
[打印本页]
作者:
有理儿有面
时间:
11 小时前
标题:
死亡陷阱!是谁,向美国消防员举起了枪?
当地时间6月29日下午,美国爱达荷州库特奈县的坎菲尔德山腾起浓烟,消防员们像往常一样冲向火场,却未曾料到这场看似寻常的灭火行动,竟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死亡陷阱。
据美联社报道,就在消防员上山扑火时,却被埋伏的狙击手枪击。
根据爱达荷州消防官员的初步调查,这场山火绝非意外。火场位置、火势蔓延方向均被刻意设计,目的是将消防员引诱至预设的伏击点。枪手使用的步枪射程远、威力大,且藏身于坎菲尔德山茂密的丛林中。该山区地形复杂,徒步小径纵横交错,植被覆盖率高,为枪手提供了天然的掩护。消防员在扑救初期未能察觉异常,直到半小时后枪声响起,但一切为时已晚。
枪击导致2名消防员当场死亡,多人受伤。据美国媒体最新消息,库特奈县警方称,枪手确认为一人,已在与警方的交火中被击毙。警方尚不清楚其犯案动机。
但这场血腥伏击不仅撕开了美国应急体系的遮羞布,更将枪支泛滥的致命恶果赤裸裸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为何消防员成为“理想靶标”?
根据联邦调查局披露的信息,枪手使用的步枪射程超过800米,配备高精度瞄准镜和消音器,甚至可能为军用级武器。这种装备水平远超普通犯罪需求,却与近年来美国枪支黑市流通的军用武器高度吻合。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美黑市交易的突击步枪中,有37%来自非法改装的民用枪支。枪手选择消防员作为目标,正是看中其常规装备无法抵御专业级武器的致命打击。
而美国消防员的常规装备以防火服、呼吸器和消防斧为主,防弹装备仅占极小比例。根据美国消防协会数据,全美仅有12%的消防员配备防弹背心,且多为轻便的“一级防护”仅能抵御手枪弹。而此次事件中,枪手使用的步枪子弹可穿透普通防弹衣,导致消防员毫无招架之力。
因此,事件发生后,科达伦市消防局被迫暂停所有灭火行动,原因并非火势失控,而是无法确保消防员的安全。尽管美国消防部门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用于设备更新,但针对“人为纵火+伏击”的复合型威胁,现有预案几乎空白。
而这种“诱杀”在美国并非首次出现,2024年得克萨斯州化肥厂爆炸案中,枪手用狙击枪袭击消防员;2023年俄亥俄州铁路公司爆炸事件后,反环保分子同样以消防员为袭击目标。美国枪支的易得性与杀伤力,使得暴力行为从“冲动犯罪”升级为“战略恐袭”。此次事件战术的演变,折射出美国枪支暴力的“专业化”趋势。
正如南卡罗来纳州枪击案幸存者所言:“在这里,只要有钱买枪,人人都能当猎人。”
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的统计触目惊心:2024年全美共发生600余起针对执法人员的枪击事件,其中近三成涉及狙击武器。这些武器大多来自合法持枪者的非法改装——根据《华盛顿邮报》调查,全美有超过2000万支半自动步枪被登记为“狩猎用途”,但实际被用于犯罪的比例却逐年攀升。
然而枪击案频发并未推动美国控枪立法,反而刺激了“反控枪”游说集团的崛起。2021年国会山骚乱期间,部分示威者高举“别想夺走我的枪”标语冲击美国国会,将枪支视为对抗政府的“最后防线”。
而美国政府对枪支的放任态度,使得枪手能轻易获取致命武器。此次伏击事件中,枪手使用的步枪型号虽未被公开,但专家推测其很可能来自蒙大拿州某家以“狩猎装备”为幌子的地下军火库。
美国枪支管控的失效,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尽管《布雷迪法案》要求对购枪者进行背景审查,但2024年仍有超过1200万支枪支通过“枪展漏洞”流入市场——枪展上无需登记即可直接交易,枪手只需更换假身份便可蒙混过关。
更讽刺的是,枪手可能利用了“红色(共和党)州”的宽松法律:爱达荷州允许公开携带步枪,甚至允许教师在教室中持枪。这种“以枪制暴”的思维,反而为暴力犯罪提供了温床。美国枪支文化与极端思潮的结合,使得暴力行为逐渐从“随机”转向“定向”,从“冲动犯罪”升级为“战略袭击”。
而最近几年,随着美国两党政治攻讦愈演愈烈,社会撕裂日益加深,美国反政府极端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泛滥,部分群体更将公共部门视为“压迫者”。
2024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仅22%的美国民众信任政府机构,而消防员、警察等公职人员在很多美国民众眼中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代名词。
特别是在反政府极端分子眼中,消防员扑灭山火的行为被曲解为“政府操控自然”,其救援行动更是被污名为“浪费纳税人钱财”。这种极端叙事通过美国社交媒体疯狂传播,甚至催生了其国内的“反救援”亚文化——部分极端组织将袭击消防员视为“反抗暴政”的英雄行为。
此次事件中,也是因为部分居民甚至质疑消防员的行动动机,最终让救火者成为孤军奋战的“靶子”。
同时,尽管美国已有《反纵火法案》,但对“蓄意纵火致人死亡”的量刑普遍偏低,平均刑期仅7年。从加州山火到爱达荷“伏击”,美国应急体系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短板,更是社会共识的瓦解。
当一部分人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当“救人者”沦为“猎杀对象”,任何制度都难以独善其身。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