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中国留学生订回国机票,竟被人“手滑”取消 [打印本页]

作者: 华人生活网    时间: 12 小时前
标题: 中国留学生订回国机票,竟被人“手滑”取消
南加州大学(USC)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在社交平台发文,讲述自己因为在朋友圈晒出一张订票截图,导致回国机票被同校陌生人恶意取消的经历。事件虽起于一次看似平常的分享,却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引发舆论热议。

她的遭遇不仅涉及财务损失,更暴露出当前社交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个人边界与法律意识的集体盲区。

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一条无意中发出的朋友圈动态。

当事人(下称“小七”,化名)在完成期末考试后,为犒赏自己而购买了一张从美国回中国的机票。由于心情愉快,她拍下了订票成功的页面并发至微信朋友圈。然而,她没有遮盖截图中的确认号(Confirmation Number)。



第二天醒来,她收到了航空公司发来的“机票取消”邮件。经联系美联航客服得知,取消该订单的是一名姓“Chen”的用户。客服确认,只需乘客的姓氏和确认码,便可在系统中取消机票。这意味着,仅凭她朋友圈中的那张截图,就足以让一个外人将这张票作废。

小七表示,自己并不认识这位“Chen”。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尝试用微信转账“未完成”操作,借此观察好友实名信息,并在好友列表中逐一排查。最终,她发现一名微信好友的姓名与航空公司记录完全吻合。



该人正是她在一周前通过租房群添加的联系人。两人曾短暂讨论过二手电视交易,但交易并未完成,此后也未再有沟通。双方的唯一联系,仅限于“互加好友”这一动作。



小七进一步向朋友求证,也确认这名陈姓女子同样是南加大在读学生。

在确认身份后,七七试图通过微信联系陈某协商解决,但对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但拒绝沟通,还将她拉黑。



之后,还在两人同在的租房微信群中称自己“遭到骚扰”,建议她报警处理。



(小红书用戶@77_提供)


数日后,陈某主动联系小七,承认自己确实取消了机票,但解释称是“无意中操作失误”。



同时,在事情发酵后,还有疑似该女生还用自己的小号回复,称七七泄露其个人信息,导致自己遭到网络辱骂,并表示已报警维权。



根据航空公司公开说明,取消一张机票通常需要完成多个步骤,包括输入乘客姓氏与确认码、点击“管理订单”、选择“取消行程”并在多重确认页面上继续操作。整个过程至少需要5~6次点击,并不可能因一次“手滑”完成。



因此,陈某“误操作”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有部分网友推测其动机可能包括:

试图取消他人机票并使退款款项转至自己账户(但未成功);

因交易未达成产生不满情绪,出于报复心理实施行为;

认为“小恶作剧”无伤大雅,未意识行为的严重后果。

无论出于何种心理动机,行为本质已跨越道德与法律的边界。

本案引发大量网友共鸣,近年来,不少人分享类似经历:

有人曾晒出跑鞋订单截图,结果因订单号外泄,被陌生人取消;

有人发布餐厅点餐二维码,被不明人士添加大量商品,账单暴涨;

有用户晒登机牌或酒店确认函,遭遇身份盗用、订单篡改等行为。

这些事件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在数字社交场域中,个人信息暴露的边界在哪里?

目前小七已完成报警与校方申诉,案件是否能按法律途径处理,需根据当地关于“恶意取消他人订单”或“系统性干扰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条文进一步判断。

在这起事件中,那位取消他人机票的女生CHEN某的行为很可能已触犯美国法律,或将面临严重的刑法!1. 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 CFAA)

Chen某使用了未经授权的信息(即他人公开在社交平台的确认号)进入航空公司的系统并取消机票。

虽然确认号是公开的,但Chen某不是持票人本人或合法代理人,此举可视为未经授权访问并篡改他人账户数据。因此,可能构成联邦级“未授权使用计算机系统”的行为。

根据联邦法律处罚,初犯若造成实质损失(如票价、损失时间、精神伤害等),最高可判 5年监禁 + 罚款。

如果被认定为“故意和蓄意”行为,或多次实施,则刑期可能更长。

2. 身份盗用或假冒(Identity Theft / Impersonation)

若CHEN某在取消过程中伪装成持票人,可能构成假冒他人身份行为,尤其若她输入了姓名与确认号并进行多次确认。根据加州法律下处罚(PC §529 假冒罪):若被认定为“故意假冒他人”,可作为轻罪或重罪起诉,重罪可处 最高3年监禁。

3. 恶意破坏财产或服务(Malicious Interference)


Chen某行为直接导致七七经济损失(可能包括票价损失、改签费用、情绪损害等)。

可构成民事侵权,甚至“破坏公共服务”或“民用航空干扰”。若航空公司或七七选择提起民事诉讼,Chen某可能需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在大学系统内,该行为可能涉及“违反学术诚信”“网络欺诈”“学生道德违规”等,可能面临校纪处分。

此外,一旦行为造成财务损失与精神影响,受害者亦可尝试寻求民事赔偿。

目前,当事人表示,已经报警立案,并且同时向学校和ICE举报,事件后续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披露。



此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强烈关注。有网友分享自己晒订单、二维码等信息被他人恶意利用的经历,提醒大家在社交平台发布内容时务必谨慎,避免泄露重要信息。

从一条看似无害的朋友圈动态,演变为一场牵涉航空公司、警方和学校的现实纠纷,七七的经历为所有留学生和社交媒体用户敲响警钟。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