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日本4年悄悄下水11艘“隐形战舰”?图谋不小 [打印本页]

作者: 军武次位面    时间: 昨天 14:30
标题: 日本4年悄悄下水11艘“隐形战舰”?图谋不小
2025年7月2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在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举行了“最上”级(30FFM)护卫舰第11号舰“龙田”号的命名暨下水仪式。自2021年首舰“最上”号下水以来,短短4年多时间,日本已连续建成并下水11艘此型战舰,距离首批12艘的建造目标仅剩一步。这种前所未有的建造速度,再次引发了外界对日本军事扩张的警惕与关注。



▲“龙田”号的下水仪式


在欧美国家舰艇建造缓慢、交付严重延误的背景下,日本能在4年时间内完成11艘5000吨级护卫舰的下水,足以证明其军工体系的高效率和高度工业化。尤其是在美国“星座”级护卫舰一再推迟甚至可能即将放弃、法国FDI护卫舰仍处于初始交付阶段的对比下,日本“最上”级无疑代表了当前世界上建造效率最高的护卫舰项目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自从2021年起,在没有大张旗鼓对外宣传的情况下,悄然推进了该级舰的批量化、系统化建造流程,展现出一种高度制度化的军备更新节奏。

“最上”级护卫舰的设计目标极为清晰:接替日海自90年代起服役的“朝雾”“村雨”级通用驱逐舰,以及更早期的“阿武隈”级护卫舰,构建起新一代多任务型中型水面战舰的骨干力量。

其标准排水量为3900吨,满载超5500吨,已接近传统驱逐舰的吨位。该级舰强调隐身设计、自动化操作与模块化系统配置,具备较强的反潜能力。雷达配备为OPY-2有源相控阵雷达,可支持舰载无人机及反潜直升机的操作,还预留了16~32单元的MK41垂发模块。



▲“最上”级护卫舰的设计目标


然而,实际部署情况却表明,目前已服役的首批舰艇,大多仅搭载07式反潜导弹作为主要垂发武器,防空作战依靠127毫米舰炮与海拉姆近防系统,缺乏中远程区域防空能力。这样的“先下水、后完善”策略,说明日本采取了“平台优先、战力渐进”的构建思路,即“造舰体、备接口、后续慢慢装填”。

首批12艘“最上”级将于2026年前后全部下水完毕。从第13艘开始,日本将开工新一批“最上”级改进型,也称为“4800吨型”。该型舰将标配32单元MK41垂发系统、配备双波段雷达桅杆,未来甚至具备搭载国产A-SAM中程防空导弹和新型23式远程防空导弹的能力,正式从反潜型护卫舰升级为具备“防空+反潜”双重任务的全能型舰艇。

这意味着,“最上”级将逐步补齐日海自长期缺失的“中层防空舰”空缺,构建起以“摩耶/爱宕”为核心的远程防空舰+“最上”级为主的中层多任务舰的水面舰队结构体系。未来“最上”级改进型数量预计将达10艘,总建造数量突破22艘。在战术定位上,其已不再是单纯的“护卫舰”,而是承接过去通用驱逐舰任务,成为日本海军第二梯队中的真正主力。



▲后续的升级计划


“最上”级的批量服役,显然是日本针对中国海军新一代054B护卫舰的“对标式回应”。054B作为054A的换代型号,采用电推动力系统、综合桅杆设计和更先进的雷达系统,具备较强的反潜、反舰与区域防空能力。从吨位上看,两者相差不大(054B满排约6000吨),但在动力系统、指挥体系整合、舰载武器搭配等方面,054B更强调整体作战体系的融合,尤其在东海、台海等高强度海域具备联合作战背景下的极强适应性。

相较之下,“最上”级虽在自动化和隐身设计上表现优秀,但其垂发装填能力偏弱、缺乏有效反舰打击火力(迄今仍未配装17式反舰导弹),在海上综合对抗中难以形成独立制衡,更多依靠舰队体系作战。虽然“最上”级在战斗力方面尚未形成完全“即插即用”的体系能力,但它们全部设计预留了战力升级空间,这种“备而不装”的建军方式,表面克制,实则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一旦地区局势紧张,日方可迅速将所有平台升级至战斗状态,具备中远程防空打击能力。



▲看似温和,实则野心深藏

考虑到日本当前仍将“专守防卫”作为宪法限制,其舰艇虽不配置远程对陆攻击能力,但其武器平台的潜力足以实现快速军转战、舰转打的跃迁,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海上安全布局带来持续压力。

“最上”级系列的快速扩张,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加剧动荡背景下,推动“准军舰队”现代化、远洋化的重要步骤。虽然其总体战力难与中国海军正面对抗,但日本正在以“速度+潜力”为核心策略,为其未来在地区冲突中谋求更大话语权打下基础。中国海军在实现全球第一建造速度的同时,也需高度警惕日本这类“看似温和、实则野心深藏”的海军发展动向。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