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外国留学生有国籍红利?说说来华入学的门槛
[打印本页]
作者:
风闻社区
时间:
昨天 16:30
标题:
外国留学生有国籍红利?说说来华入学的门槛
“国籍红利”下的象牙塔天平:平衡?还是倾斜?
“凭什么外国国籍就能轻松上985?”在知乎“留学生入学门槛”话题下,折射出公众对高校招生公平性的深层焦虑。当中国学生苦熬12年备战高考时,部分留学生通过“免高考”渠道进入顶尖高校的现象,被简化为“国籍红利”的直接证据。
据教育部统计,2024 年中国高校国际学生规模达 50 万人,其中就读于 “双一流” 高校的比例约 35%。然而,这一数据却被部分网友解读为 “留学生挤占优质教育资源”,“用外国国籍可以走捷径就读中国985大学”这一争议逐渐被人们放大。
缘起:认知偏差下的 "捷径" 误解
“欸?那你们是不是非常容易就可以上复旦了?” 这一句话出于张丽雯同课程的一位中国学生。她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华裔,虽然父母双方都为中国国籍,但张从未在中国接受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均在海外就读。
从客观角度上来看,这看似是一个单纯的好奇提问,但在张的眼中,这是对她这几年奋斗与努力的否定。张不禁回想到那一场持续 6 个月的申请拉锯战——不仅要提交SAT 1550 分(满分为1600)的成绩单、3 门 AP 高分的证明、110分以上的托福成绩单,还要参加以中文为基础的数理化入学考试,以及通过全中文的专业面试。多年的努力,被这飘飘的“捷径”两字一笔带过。这甚至让张产生了一种中国学生“瞧不起留学生”的感觉,令她感到十分不适。
随着中国国际教育不断向全世界扩张,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华裔留学生占比高达63%,这组数据被部分网友解读为“资源挤占”,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教育体系差异。
以复旦大学为例,中国学生通过高考的录取率约为0.3%,而留学生申请通过率约为32%,此概率虽高,但留学生也需满足语言测试、学术审核、面试等多重要求。而且,每个国家的学生都出自不同的教育体系,因此他们面对的挑战难度也会因人而异,对于个别群体来说或许是一个“捷径”,但大多时许多留学生被一轮刷的概率还是极高的。
事实:来华留学生入学的真实门槛
剥开"免高考"的表象,来华留学生入学的复杂筛选体系逐渐清晰。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来华留学生需提交高中成绩单、HSK5级以上证书,医学等专业还需参加个别学科(数理化)笔试。除了第一轮的笔试,来华留学生还需参加面试。还是以复旦大学的入学面试为例,其面试时间共15分钟,前10分钟以中文为主,剩下的则以英文为主。
然而,一名从小就在自己国家接受教育的德籍华裔,吴晨曦在参加面试时,遭受了来自考官临时的英文考验。“面试的时候,我竟然是全英文的!他们根本没有用中文问我问题,我差点没回答上来!”吴报考的并非是全英专业,面对如此突然的变化,她的内心极度焦虑和不安。但事已至此,吴晨曦只能顶着心理压力,利用自己在德国所学的所有知识,扛过了这次的严苛考验。结果出来后,吴极度欣喜,并且将自己的成功一半归因于自己的临时应对能力。
此外,朴灿亨是一名接受过中国教育的韩国留学生。他曾通过解答往年的高考数学真题卷子来测试自己的学术能力,在一张满分为150分的卷子中,朴可以获得130分的成绩。后来,朴在参加北京大学留学生入学笔试时,发现所有的数学题均为奥数题,且满分为100分的卷子,他最后只拿了50分。可见,北京大学的入学笔试中数学题的难度不亚于中国学生高考的难度。北京大学的面试以辩论会的形式相对普通的面试也具有一些挑战性。
这些案例印证了来华留学生入学的真实难度——其筛选标准并非降低要求,而是侧重跨文化背景下的综合能力评估。
同时,不同的高校对学术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国内的“双一流”大学,报考这些高校的留学生是必须参加其入学笔试,通过后还需参加面试,且面试内容及难度因校而异。这种“分类审核”模式与高考的单一标准形成对比,但也展现来中国留学绝非“零门槛”。
挑战:红利的AB面
来到中国,“语言障碍与跨文化交际”必属来华留学生需面对的事情。他们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来到了新环境,原本清晰的未来道路开始变得模糊,变得需要自己慢慢去探索。为了应对这些困难,他们需要付出比本国学生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去完成这个探索过程,且这并非易事。
复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胡文华教授表示,在她30年的留学生教育生涯中,发现复旦的来华留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因此这也意味着在入学考核时,审核人员看中的并非仅是客观上的优异,而是学生的潜力。“起点可以不一样,但终点必须达标。”,胡教授提出了对待留学生教育,应该注重“宽进严出”,且不能通过降低课程或作业难度来“帮助”留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宁愿他们淘汰在半路上,也不能让“宽出”的现象发生。她随手拿起一份刚批改完的韩国学生论文,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你看,这位学生的论文结构和论证逻辑都需要大幅调整,我提的要求和给中国学生的完全一样。留学生不仅要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还要在学业上达到同等要求,他们面临的挑战并不比中国学生少。”
当提到有些人认为留学生的考核方式相对宽松时,一位韩国留学生李娜英反驳道:“我确实上过一门社会学课程,教授给留学生安排的期末考核虽然是开卷,但规则很严格,最高成绩限定在 B+。而且课程要求里明确写着,体育生也同样适用开卷考核。”
显然留学生来到了中国即“入乡随俗”,那么其所受到的教育体系肯定要与中国的一致,因此他们不仅要在适应文化上付出时间成本,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便追赶上本国同学的脚步以及课程进度。
在生活资源方面,分配的争议需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审视。中国学生年平均学费约5000元,而留学生学费普遍在2-8万元之间,相当于中国学生16年的费用总和。住宿费也是如此,而且所谓的“豪华宿舍”并非可以均匀分配给每一位来华的留学生。据调查,复旦大学的留学生公寓床位十分紧张,在没有算上为奖学金学生预留床位的前提下,仅够满足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我就晚登录抢宿舍系统几分钟,校内床位就没了。” 来自马来西亚留学生张伟无奈地叹了口气,“学校周边房租太贵,我只能在距离学校较远的地方租房,每天通勤时间超过两小时,十分不便。”可见给予留学生的资源并没有像外界所说的“充裕”,他人眼中的‘资源倾斜’更多其实是制度差异带来的认知错觉。
“我觉得资源是不平等的吧,很多活动和事情我们作为外籍人士是无法参加的。”陈思羽在她的大一生涯中,除了投身于学习当中,她还会参加许多课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履历。然而,许多活动的第一门槛就是“仅限中国籍学生参加”,这让陈思羽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在资源共享这方面,她表示中国学生往往都可以得到更多资源的消息,而留学生只能靠自己仅有的渠道去获取更多的资源,仿佛资源都会向中国学生倾斜。
“身”二代:漏网之鱼的存在
来华留学生分很多类,其中饱受争议的则是父母为外籍,但从小在中国国内接受教育且从未踏足海外的外籍人员,简称为“身二代”。根据2021年教育部新规,华裔学生需在国外实际就读高中至少2年才可以申请留学生身份,但若父母双方均为外籍,其子女可无需海外就读经历,可以直接以“留学生”身份申请中国双一流高校。
这一政策缺口造就了“李归云式”的案例:他从未踏足加拿大,却因父母在海外留学时获得了加拿大国籍,才得以就读在复旦大学。李归云其实从小到大都不知道可以走“留学生”这个通道,所以在高中的前两年,他与中国学生一样,拼命地为高考做准备。“我高中的前两年一直都在刷题,特别累!”随后,李归云的父母建议他换个方向。“我后来才知道可以走‘留学生’这条路,所以高三的时候我就直接‘躺平’了。”但事实上,外籍人士是无法参加中国高考的,所以即便李没有选择走“留学生”通道,像中国学生一样拼命学习和刷题且坚持下来,到最后其实还是“功亏一篑”。可见,这其中的“公平”难以被定义。
与李归云不同,面对“拿着海外国籍走捷径”的质疑,从小在中国长大的韩籍学生陈思羽持有更复杂的认知。早期,陈的父母带着一岁的陈来到了中国杭州,“在我一岁时,父母刚来到中国的时候,语言不通,没车没房,那个时候的杭州还没有地铁,手机也没有发达,生活得特别辛苦,我妈妈每天在合租的旅馆里面吃辛拉面,我爸每天打拼到凌晨才回来。” 她表示每个家庭有不一样的发展路径,有人选择向外发展,有人选择留在故乡。如今她以留学生身份进入复旦,背后是父母用血汗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外籍身份。在她看来,这种 “代际奋斗换教育机会” 的逻辑,与中国家庭 “买学区房拼高考” 本质上是等价交换的。“没人知晓我爸妈打拼的模样,只看得见我‘轻松’入学的护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陈的认知当中,“享用自己的国籍红利”是公平的。“我们并非从一开始就坐拥所谓的‘红利’”同样在杭州长大的李娜英补充道,“我七岁来到中国完全是白纸状态完全不懂任何中文以及当地文化,我在小时候不仅要突破语言障碍的壁垒,还要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这些成长路上的困境都需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化解,从来不是轻易就能收获的‘捷径’。”
这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制度缝隙的投机行为,制度就像一个筛子,不断的“筛”掉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但筛子终有孔,并不能排除有“漏网之鱼”偷偷的游过去的可能性。因此许多高校也在针对这样的群体不断优化相关的来华留学政策,但政策制定有时需要平衡国际化需求与招生公平,难以一蹴而就。离达到“绝对公平”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路程。
破局:构建信息对称的认知框架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来华留学生并没有所谓“占据了”中国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这是两条不同的招生渠道,并不存在任何的资源竞争,因此“入学机会”的天平并不会倾斜。然而,偏见永远不会消失。外人对来华留学生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留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这个是一个难以满足双方的议题。
作为留学性价比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高校也在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在各个国家种选拔顶尖人才,促进国际视野的融入到中国的课堂当中。以“鲇鱼效应”为例,一个课堂若没有留学生,那么这个课堂的思维只会是一条笔直单一的道路,但若融合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那么这条道路会发生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就是未来的一个教育常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教育国际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唯有打破信息茧房,以理性视角审视制度设计,才能让“国籍红利”的争议回归教育本质,让象牙塔的天平真正承载起公平与卓越的双重追求。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在学业中获取卓越的表现并不是他们最终的人生课题,反而是注重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综合表现。当一个人能成功搭建起两个国家之间的桥梁时,这才是他们的“成功”,这也是不同国家招收留学生的最终意义——文化融合。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