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美国将试射美版东风-26?划出6000公里警告区
[打印本页]
作者:
娱客馆
时间:
3 小时前
标题:
美国将试射美版东风-26?划出6000公里警告区
据外网所传,美国军方突然宣布将在8月22日至26日试射远程高超音速武器,代号“暗鹰”。
而划设的警告区从阿拉斯加延伸至夸贾林群岛,跨越6000公里海域,这个距离足以从北京覆盖到悉尼!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试射不仅选在2021年两次失败的同片海域,时间点更是卡在中国9·3阅兵前不到两周。
当国际媒体纷纷将这款导弹称为“美版东风-26”时,美方却表示都是巧合?
参数光环下的实战短板表面看,“暗鹰”的6000公里射程数据亮眼,远超中国东风-26的4000-5000公里。但揭开华丽参数的外衣,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战略焦虑显露无遗。
为实现超远射程,“暗鹰”在战斗部重量上做出重大妥协,仅有455至544公斤,不到半吨。相比之下,东风-26的战斗部达到1.2至1.5吨,是其三倍重量。
这种妥协带来直接后果,就是面对加固工事或大型舰艇时毁伤效果存疑。
更关键的是,此次试射目标设定为“海面固定靶”,完美规避了现代海战中最致命的难题,追踪打击高速移动的航母战斗群。
“暗鹰”采用“桑格尔弹道”,速度高达17马赫的代价是再入大气层时出现“黑障”现象。此时导弹如同蒙眼狂奔,无法接收任何目标更新数据。
但东风-26采用的“钱学森弹道”,虽然速度略低,但全程保持数据链畅通。指挥中心可实时修正轨迹,这正是2020年南海演训中,东风-26能精准命中移动靶船的核心优势。
另外单件武器与体系较量之间也存在不小的鸿沟漏洞。
美军对“暗鹰”的执着投射出更深层的战略困境。当俄罗斯部署“匕首”“锆石”等三款高超音速武器,中国列装多型东风导弹时,美国在这一领域竟沦为 “追赶者”角色。
重返2021年失败试验场的举动,早已暴露美军对单一明星武器的技术依赖。这种孤立的武器研发模式,与中国的体系化作战网络形成鲜明对比。
实际上,中国的“东风快递”已构建远中近三层衔接的拒止体系,东风-17威慑第一岛链,东风-26坐镇中程。
而据美方评估,东风-27射程可达8000公里,采用乘波体弹头变轨能力令拦截概率趋近于零。
且这“暗鹰”为追求6000公里射程,被迫将战斗部减重至500公斤左右,仅相当于一枚常规航弹威力。
而东风-26的1.5吨级战斗部可携带钻地弹头或分导式弹头,足以击穿航母甲板或地下工事。
此外这射程与威力本应平衡,美军却选择用“数据光环”掩盖实战短板,而此次试射仅瞄准“海面固定靶”,显然回避了打击移动目标的核心难题,却也暴露其功利主义。
毕竟技术代差难追,中国JF-22风洞可模拟33马赫环境,支撑迭代研发,而美军风洞资源匮乏,试错成本高昂。
此外盟友信心动摇,日本、澳大利亚加速自研高超音速武器,美军主导权被稀释。
加上一套“萨德”反导系统造价15亿美元,而一枚东风-26仅2000万美元,饱和攻击下,防守方注定破产。
更不必说今年3月,美军曾宣称“拦截东风-26成功”,随后被曝光测试真相,用C-17运输机投放无动力靶弹,再以尚未列装的“标准-6”导弹进行模拟拦截。
自导自演的拦截闹剧,折射出美军面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深层焦虑。
而中国在珠海航展公开展示的红旗-19反导系统,成为全球首款能拦截高超音速武器的实战装备。
所以当美国军工复合体为6000公里射程参数欢呼时,中国军工体系已将东风-17、东风-26、东风-27编织成一张覆盖5000至8000公里的立体火力网。
况且,美军高超音速武器始终服务于“全球干预”霸权逻辑,而中国“东风体系”根植于防御性国策,与国家战略深度咬合。当武器脱离战略需求,再华丽的参数也只是橱窗展品。
太平洋上空6000公里的导弹轨迹,终将在数日后消散。但中国阅兵式上沉默行进的东风系列,早已用十年实战化验证昭告世界:军事优势的本质,是武器与国策共振的定力,也是技术为和平服务的清醒。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