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票房破10亿大关!能别在浪浪山打男拳女拳吗?
[打印本页]
作者:
雷叔说事
时间:
昨天 05:00
标题:
票房破10亿大关!能别在浪浪山打男拳女拳吗?
《浪浪山小妖怪》最近很火。
火的是电影。
票房正式突破10亿大关,成为中国2D动画的票房冠军。猫眼预测它最终票房能达到17亿,在3D动画满地跑的现在,非常可观。
火的也是舆论。
和高歌猛进的票房相比,最近几天网络上对它的舆论似乎没那么乐观。
不少人对它破口大骂,还专程到豆瓣和其他观影平台给它刷一星,表示自己的不满。
为啥呢?
这还得从苏敏和傅首尔的观后感说起。
前阵子,有场浪浪山的观影活动,邀请了不少博主来观影,其中就包括傅首尔和苏敏。
电影播完,现场不少人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傅首尔谈到自己前几年离婚了,还聊了自己对亲子关系的一些理解。
而苏敏看到的是猪妈妈,还希望平行时空的猪妈妈也能走出自己的浪浪山。
结果就是这两段发言,惹麻烦了。
有网友说,这不是个合家欢电影吗?一上来就劝人离婚是怎么想的呢?
独立女性非要在这时候卖独立人设吗?
“这和婚礼现场请人打幡有什么区别?”
他们还说,明明电影想表达家庭是一个人的坚强后盾,结果嘉宾在这鼓吹逃离家庭,是不是别有用心,就为了破坏家庭和谐?
难道抛下瘫痪的丈夫、吃奶的孩子逃走,就是强大,就是独立吗?
那不是不负责任吗?
“自己没责任心,抛弃家庭,不要影响别人。”
紧随其后,开始有一批人给电影打低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对电影官方背刺了。
“一家三口看电影,结果被劝离。”
最后,经典的对立也起来了。
“官方打拳,最为致命。”
“你可以打,我可以不看。”
总之,好好一部电影突然就“翻车”了。
那么,这就是事实吗?
其实里面存在一些误会。
首先,这场观影活动并不是电影官方举办的,是其它平台举办了观影活动,同时邀请了电影主创和一些嘉宾一起来参加。
嘉宾发言本来就不代表官方立场。
其次,我去看了她们现场发言的视频,发现很多内容都被营销号高度精炼了。
,时长03:24
傅首尔发言的主要核心是,现在的青春期小朋友其实比父母想象中要更成熟,所以希望家长们不要过度担心,要放手让孩子们去闯荡。
这其实和电影主线很契合啊。
她提没提离婚呢?
确实提了。
但这段话的重点是孩子的态度,是她以为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但孩子其实有自己的看法。这让她意识到孩子没有自己想得那么脆弱,也有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作为母亲,她看到小妖怪的经历后,想到了自己的孩子,这不是挺正常的吗?
反正我没看出劝人离婚的意思啊。
再看苏敏的这段话。
乍一看确实和故事内容不是很匹配哈,就是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发了一些感慨。
想到故事里的猪妈妈,还有瘫痪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责任重大,也不该走。
但换个角度想想,这部电影的核心观点就是,哪怕是小妖怪,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
那么猪妈妈为什么不能有呢?
你可以说她这段话有一些不合时宜,和全家欢的观影氛围没那么匹配,但非要说这是在鼓吹“抛弃家庭责任”,就有点上纲上线了吧。
说白了,观影本来就是很私密的事情。
不同的人看电影有不同的感受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感受,源于个人阅历。
有人看浪浪山带入小妖怪,有人看浪浪山带入猪妈妈,甚至有人觉得自己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是那个回归家庭的猪爸爸。
这都很正常。
非要每个人看完都一个感想才对吗?
最后,国内现在的观影活动很多,每天都有不同的观影团在运行,在邀请不同嘉宾。
如果就因为有人看了电影,说了些你觉得不合适的话,就去质疑、抵制电影本身,那真的所有电影都没必要去看了。
所以现在这件事情很清晰了。
就是有平台办了个观影活动,嘉宾们结合各自的经历聊了聊感受,结果被营销号放大了某些争议点,最后变成了性别对立的战役。
浪浪山确实是部合家欢的作品,它想表达的内容也和性别对立没有任何关系。
电影外的争议影响了它,于是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那些场外因素,而非电影本身。
这对一部好作品而言,很不公平。
但这却是现在很多作品面临的现状。
年初的哪吒2被骂是“老登电影”。
理由是,踩女角色裙子、屎尿屁段子这些段落毁三观,全片遍布母职、女妖、体态羞辱。
还是,剧情动不动就献祭女性。
不给女性角色当主角、不拿女性角色生命当回事,是另一种意义的“zzzq”。
但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其中很多只是阴差阳错的经典剧情设计,没有别的意思。
包括殷夫人的牺牲,虽然有母职光环的一面,但在这些剧情以外,她也是一位勇敢、智慧、无畏的将领,在战场上有英勇表现啊。
而且,做妈妈的就不能为爱牺牲吗?
这种只看到她一面的人,是不是也在男凝呢?
但陷入性别议题的人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因为他们只会选择性进行批判。
更早之前的《漫长的季节》,也因为“爹味”上过好几次热搜。
当时很多人骂它充斥着浓重的男性视角,让女性角色坏得无法理解。
而事实是,这部剧的背景是上个世纪末,那个年代的人们本来有各自的局限性。他们身上就是有那种具有时代积淀的一代人的共性,非要让他们跳出这些框架,只会显得不真实。
还有更多相似的情况。
攻击《教父》缺少台词多的女性,攻击《绿皮书》是白男和黑男的二三事,攻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女性不都深明大义。
就连《好东西》这种女性向电影都快被扣上了辱女帽子了,因为主角骂人时说了“妈的”。
看多了这些发言,我只会觉得荒谬。
就好像这个世界上除了性别,已经没有别的值得他们关心的东西了。
其实这不只是文艺作品的困境。
我总是觉得讨论任何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从问题本身出发。
但现在互联网上总有一波人,不管讨论什么,都是立场先行,天天盯着别人的性别做文章,非要把所有事情都变成两种性别的对立。
看到社会新闻,他们先关注当事人是男是女,非要把当事人的遭遇和性别进行绑定。
看到话题讨论,他们也会强行让话题和性别挂钩,个体的发言被上升被群体的意志。
明明很多事情,是无关性别,更关乎社会制度、治安与法律,但就是有人不在乎,只是一味地用性别问题去置换所有问题。
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行为。
因为人们不需要过多思考,就已经找到了一个天然的、硕大的靶子,可以攻击。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男/女的是这样的”,仿佛性别就是原罪。
这会忽略事件的本质,会放过真正犯错的个体,让整个群体为个体的错误买单。
当人们一味放任所有话题成为性别议题的附庸,把所有事件都归因为性别的时候,恰恰也是和理智和共识背道而驰的时候。
更何况,现在把所有问题就简化为性别议题,只会让正常人感觉到厌倦和疲惫,那等真正要讨论性别议题,又有谁还会关注呢?
所以即使没有用,还是希望大家都能理智点。
互联网已经很粗暴了,那我们就别太魔怔。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