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黎智英等待判决 命运取决于北京和特朗普 [打印本页]

作者: 纽约时报/法广中文    时间: 2025-8-28 20:30
标题: 黎智英等待判决 命运取决于北京和特朗普



2020年12月,黎智英在获准保释仅数日后便被还押。 Yat Kai Yeung/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对香港传媒大亨、著名民主活动人士黎智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审判于周四结束,但他是否被释放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政治决定,而不是法律裁决。

这个案件悬而未决的问题与香港的法院是否会判他有罪关系不大——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案件中,法院几乎总是会做出有罪判决。真正的问题在于,面对外国政府的压力,中国会认为如何才对中国更有利——是将这位直言不讳的出版商继续关押,还是将他释放。

现年77岁的黎智英本周出现在法庭上,经历数年牢狱后,他看起来消瘦而疲惫。自五年前北京在香港实施国家安全法以平息骚乱以来,他已成为言论自由在香港被压制的一个象征。他的律师周四结束了法律辩论,但由三名国安法官组成的合议庭预计需数月才能作出判决,他可能面临终身监禁。

法官们在周四上午表示“那么我们可以结束了”,并称将“适时”通知各方判决结果。

这场始于2023年底的审判进入最后阶段,外交官、记者和黎智英的支持者挤满了法庭,凸显出此案受到的国际关注。法庭工作人员警告旁听席上的民众不要向他表达支持,但当黎智英进入法庭时,许多人仍用手比划出心形手势。美国和黎智英的国籍所属国英国将密切关注判决结果。

进入法庭和离开法庭时,黎智英微笑着向家人和其他支持者挥手。



本月在香港,等待进入法庭旁听黎智英审判的人。 Isaac Lawrence/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当局利用《国家安全法》打击了长期以来使香港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公民自由,例如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

曾创办现已停刊的亲民主报纸《苹果日报》的黎智英被控两项“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罪,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检方称他是策划2019年席卷香港的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的“主谋”。

此案引发了观察人士的担忧,他们担心长期以独立性为傲的香港法院正面临来自北京越来越大的压力。北京一再明确表示认为他有罪。2020年12月,在他获准保释几天后,香港最高法院下令将他送回监狱,此前中国官方支持的媒体谴责了初审法院的决定。

现在,考虑到香港法院对国家安全案件的定罪率接近100%,他的家人和人脉广泛的支持者把获释的希望寄托在外交斡旋上。

本月早些时候,特朗普总统表示将竭尽全力“营救”黎智英,同时承认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恐怕不会太高兴”。



能否通过外交手段促成释放黎智英是对特朗普总统的一个考验。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华盛顿无党派组织“捍卫民主基金会”高级中国问题研究员克雷格·辛格尔顿指出,若北京采取战略考量,释放黎智英将成为“低成本的善意姿态”,有助于维持与华盛顿关系的稳定基调。

然而迄今为止,习近平似乎毫无妥协之意。其政府很可能将黎智英作为典型案例,作为挑战北京权威后果的警示。辛格尔顿预测,在特朗普公开表示将协助黎智英后,习近平将采取“极端路线”,将“本可解决的案件变成白宫的负担,可能令特朗普难堪”。

在实践中,特朗普政府将贸易稳定置于人权之上。本月,它将与中国的贸易休战延长了三个月,以避免紧张局势升级。

特朗普似乎也在试图降低外界预期,称自己仅承诺向中方提及黎智英案情,且已履行这个承诺。

“令人遗憾的是,人权不再是双边议程的重点。出口管制和工业竞争才是,”辛格尔顿说。“黎智英的案子在道德上是很明确的,但在目前围绕战略技术和关税展开的中美关系中,其政治影响力已趋边缘化。”



2月,黎智英的儿子黎崇恩(左)等人在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举行的民主与人权峰会上。 Salvatore Di Nolfi/EPA, via Shutterstock

2022年黎智英因另一项指控被判五年多监禁后,他的儿子黎崇恩开始游说国际领导人,希望促成父亲的获释。一些律师称,这一判决异常严厉,令黎崇恩对香港法院的独立性产生了怀疑。

“那时我才意识到我父亲永远不会得到公正的审判,”黎崇恩在近期的一次电话采访中说。“我个人认为,通过倡导行动才是让他获释的途径。”

历经三年多羁押——其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单独监禁,黎智英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的审判多次延期,最近一次是因律师称其出现心悸症状,需佩戴便携式心脏监测仪。黎智英还患有糖尿病,他的体重明显减轻,与他的仰慕者和反对者都会使用的绰号“肥佬黎”相去甚远。

香港政府谴责其所称的“外部势力和反华媒体”就黎智英案所发表的“诽谤言论”是对司法程序的干涉。政府表示,法律程序正在依法处理,在其惩教设施内羁管的人员均得到了医疗支持,此外是黎智英本人要求单独监禁。黎智英在香港的代表律师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2023年,黎智英在狱中锻炼后。 Louise Delmotte/Associated Press

在法庭上,检方的重点是黎智英与美国政界人士的会面、他与官员的通信,以及他在接受新闻媒体或社交媒体采访时表达的观点。

黎智英否认了这些指控,并在长达50多天的庭审中表示他没有向任何海外人士寻求政治上的帮助,只是要求他们支持香港。他的律师在结案时辩称,支持言论自由,或向政府施加压力希望其改变政策,这些都没有错。

黎智英另外还面临一项串谋在《苹果日报》上发布煽动性材料的控罪。在证人席上,他为自己经营报纸的初衷进行辩护,称该出版物反映了香港人民的价值观。黎智英说:“我所做的,只是为了举起现实的火炬。”

一些观察家指出,有罪判决可能反而为北京打开一个窗口,使其可以考虑以医疗为由释放黎智英。

“一旦香港政府和北京拿到有罪判决,他们可能会感到有更多余地,允许黎智英以医疗假释的形式离开香港,”乔治城大学亚洲法律中心执行主任托马斯·E·凯洛格说。“归根结底,任何关于人道主义假释的决定都必须来自北京,而且很可能来自习近平本人”。

过去,中国政府偶尔也会对人权方面的外交压力作出回应。2018年,在德国外交官的游说和时任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亲自干预下,中国允许民运活动人士、作家刘晓波的遗孀刘霞以医疗为由前往柏林。刘霞当时已在家中被软禁多年,尽管从未被指控犯罪。

黎崇恩表示,他最担心的是父亲在狱中去世。他说,特朗普最近的言论“给了我们希望,他有一天会获得自由”。

黎智英案完成结案陈词 法官押后判刑


但未有日期香港传媒大亨黎智英被控串谋勾结外国势力罪一案,控辩双方今(28日)早完成长达九日的结案陈词,负责审讯的三位国安法指定法官押后判刑,未定日期,会在预计到何时可作裁决时再通知控辩双方。令这宗已经审讯156天的案件,审讯日数进一步延长,远超香港回归以来最多人一起受审丶有47名泛民主派人士被控的初选案,后者的审讯日期为118天。





『苹果日报'』创始人,媒体大亨黎智英被警方以涉嫌欺诈罪拘留后,于2020年12月3日乘搭囚车到达香港荔枝角关押中心。 REUTERS - TYRONE SIU


在比原定八天还要多一天半的结案陈辞中,控方集中举证黎智英以《苹果日报》为平台,倡议制裁中国,在《港区国安法》实施后仍继续有串谋和勾结行动,请求外国制裁;辩方则指出,涉案文章属新闻报道,并非煽动刊物,又指控方污点证人张剑虹和陈梓华不可信,质疑控方证据不足,重申黎智英知悉风险,在《国安法》生效后并无请求外国制裁。

控方视《苹果》继续运作为罪成元素

在首两天半的时间内,控方企图力证被告黎智英的行为符合《国安法》相关条文中的定罪元素,包括被告在《国安法》生效后仍持续「串谋」「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并有「请求」「制裁」等「敌对行动」。控方强调,无需证明被告本人具有煽动意图,只要证明涉案161篇文章本身具有煽动意图,而被告明知仍刊登,即已构成犯罪。

控方又引用证人供词和黎智英在网上节目「Live Chat」的内容,指《苹果日报》在《国安法》生效后继续运作;黎智英亦没有叫停「重光团队」的国际游说或停止联络「揽炒巴」等,以证明《苹果日报》是干犯串谋勾结罪的平台,透过文章与评论倡议制裁中国。控方并以黎智英在2020年一宗刑事恐吓案期间,仍计划赴美为例,指他在申请更改保释条件时只声称是探望孙女,没有披露会见时任副总统彭斯,涉嫌对法庭隐瞒实情。

辩方:控方预设黎勾结 再逆推其言论犯罪

辩方则用了六天半时间作结案陈词,主要质疑控方证据不足。辩方指出,被指为煽动刊物的161篇报道,仅占《苹果日报》2019年至2021年所有文章的 0.39%,不足以证明被告利用该报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危害国安,更直言控方是逆向推论(Reverse Engineering),预设黎智英有勾结行为。辩方强调,传媒有责任监督当权者,上述 161篇文章仅是指出政府被误导或犯错丶揭示问题或缺点,符合《刑事罪行条例》下煽动罪的四项免责辩护,敦促法院考虑言论与新闻自由的重要性。

不过,负责审理案件的国安法指定法官杜丽冰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当时传媒报道《逃犯条例》修例会导致普通人立即被送往中国内地受审,但事实并非如此,指传媒是误导公众,而非政府被误导。

另外,辩方指出,从犯证人张剑虹和证人陈梓华供词不可信,陈梓华亦已在庭上自认撒谎,加上其他言论,陈可说是一名「连环说谎者」,法庭应谨慎对待其证供。


其次,辩方不同意控方把黎智英一些言论视作倡议制裁,这包括黎谈及美国撤销香港特殊待遇的看法,以及指香港在《国安法》下「已玩完」等言论是在倡议制裁。辩方强调,虽然黎智英内心或希望制裁,但这些言论并非请求制裁,他在《国安法》生效后,已刻意避免提出制裁请求,并未触犯法例。

特朗普审前改口 称未说过可百分百救出黎智英

对于辩方指黎智英在节目「live chat」中的对话只是表达己见,认为法庭不应只斟酌黎这部分言论,而是应该审视黎整个对话,杜丽冰法官不表认同,指该节目面向公众广播,性质不同于私下闲谈。她更关注黎智英在节目中称「习近平下台是中国与世界和好的唯一方法」的说法。辩方则重申,黎智英只是表达意见和纸上谈兵,并非实际请求制裁。

审讯期间,黎智英的健康状况备受关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诶 Trump)在结案陈词展开前夕改口,声清没有说过可以百分百救出黎智英,只是说,会在「特习会」中提及黎智英,尽管习近平对此不会感到高兴,但他仍会尽力营救,并强调黎智英是受人尊敬的好人,关注其健康状况。多个海外人权及新闻自由团体亦发表声明,批评港府长期单独关押黎智英,要求立即释放他,允许他返家接受治疗。海外港人团体亦发起声援行动。

黎智英曾因健康问题申请不出席结案陈词,但申请被拒。法官将原定8月14日的结案陈词押后至8月18日,并要求为黎智英安排便携式心脏监测仪出庭。他连续多日出庭时显得比以往消瘦,旁听人士称他仍向旁听席微笑丶挥手丶双手合十致意。法庭则严格禁止旁听者表达祝福或道别。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