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运-20“胖妞”现身大阅兵 战略空军绝对支柱 [打印本页]

作者: 军武次位面    时间: 2025-9-3 23:30
标题: 运-20“胖妞”现身大阅兵 战略空军绝对支柱
作为中国最强的大型远程战略军用运输机平台,运-20毫无悬念地参加了本次9月3日的大阅兵。2013年运-20成功首飞后,便开启了中国军用运输机的全新“大飞机时代”,更是代表着中国空军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的迈进。



▲运-20

大型战略空中运输平台对于我国现代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起步相对较晚,认识最初也存在不足。上世纪70年代时中国才终于实现了运-7、 运-8的全面国产化,然而比较同时期的美国,则早已通过C-130、C-141、C-5A、C-17等将战略投送能力提升到了100吨级水平。另一强国苏联依靠伊尔-76、安-124、安-225,也早就实现了军用战略运输能力从100吨到200吨的跨越,甚至直接将大型运输机起飞重量提升到了不可思议的600吨级水平,让当时的中国望尘莫及。

普通军迷对于中国拥有自己的大型运输机平台报以热忱,但技术专家团队却对于这一想法的实现没有太大信心。在当时中国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是否有技术和条件实现国产大型运输机平台的研发和生产,二是究竟选择美式路线还是苏俄发展路线。当时的大环境可谓充满悲观,许多人认为即使大型运输机强行上马,也可能因为项目定位不清晰、技术发展路线不明确、能力不具备等种种因素而导致项目延宕甚至取消,徒增研发成本并因此挫败信心。



▲运-7

运-20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研发的,一起步就是千难万难。但研究人员并未因此灰心,运-20的解决方案就是参考冷战苏联技术水平巅峰时期研发的伊尔-76,并结合美国C-17的技术指标。这样的总体设计框架让我们摆脱了继续以运-8为基础提升技术的老路,摆脱了限定技术路径的制约,但又不至于步子迈得太大,因此符合当时航空研发能力现实。可以说定位的准确为运-20的成功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中国幅员辽阔,周边地形复杂,地缘斗争环境也非常恶劣。中国对战略投送能力的需求因此不亚于美俄,高强度地缘政治博弈的胜利,非常依赖战略运输平台的支持。冷战时期的“柏林危机”,让美苏都意识到战略运输能力足以改变地区形势和大国博弈胜负,自此大型战略运输平台的有无和能力上限,就已经超越了某一军种内部的单一讨论而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如今,包括西藏、南海主权维护、赈灾、“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外利益维护的视线,以及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战略转型,都离不开运-20的支持。中国能在这些关键问题成为突出矛盾之前就拥有运-20,实属国家之幸。



▲运-20B

参照美军220余架C-17、52架C-5,总计大约不到300架大型战略运输机就可以支撑起美国战略空军地位和全球部署需求这一标准,假设中国只考虑区域战略运输任务和有限全球投送能力,维持200架左右的运-20规模就很合理。但这一估算数字相对偏保守,尤其兼顾区域战略投送的同时保证海外任务、特种需求等各个方面,运-20需求数量还可以上涨40~50%左右。

运-20的生产以西安飞机工业集团为基础,全新生产线的引入使其每年生产量已达到两位数水平,产能不是问题。

运-20从早期原型机使用俄罗斯进口D-30KP-2涡扇发动机,到量产型号运-20A逐步换装了国产化的涡扇-18发动机,油耗降低约20%,发动机使用寿命、推力、运载能力、航程等都有明显提升。

到了运-20B时,更是换装了自主研发的涡扇-20发动机,使得平台载重提升至66吨,航程可达10000公里,性能接近美国C-17。运-20B还衍生出了运油-20,成为了支持中国战略空军的“超级油箱”。运-20系列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战略运输机,承担美军C-17同等级任务,国内部分老旧伊尔-76的任务也可以被它取代。



▲运-20B

运-20带给中国空军的,不仅是技术、装备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战略行动模式的彻底改变。以运-20为基础,中国空军的军事投送模式将很快被信息化赋能,由此衍生出的联合作战样式将使得战略物资空运、战略力量投送能力都上升一个档次,直接支撑起中国区域/全球性大国的军事辐射范围与影响力。

但是运-20本身不是一个终点。运-20列装、中国战略空军越来越强悍的同时,新的平台也必然正在探讨之中了。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