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特朗普案和柯克案的枪手都是中产优等生?
[打印本页]
作者:
凤凰大参考
时间:
5 小时前
标题:
特朗普案和柯克案的枪手都是中产优等生?
▎9月11日上午,FBI首次发布了犯罪嫌疑人泰勒·罗宾逊的监控录像截图。(图源:卫报)
编者按
据报道,当地时间9月12日,美国执法官员透露,枪杀查理·柯克的嫌疑人身份已确认,是一名来自犹他州的22岁男子泰勒·罗宾逊(Tyler Robinson)。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电视节目中提前预告,一名与罗宾逊关系非常密切的家人向警方举报了他的行踪。这位家人正是他的父亲。
生长于保守派家庭的罗宾逊为什么要枪杀美国右翼代言人查理·柯克?他究竟是为了左翼还是右翼阵营而开枪?这次袭击反映了美国怎样的社会趋势?《凤凰大参考》解读。
核心提要
1. 枪击案嫌疑人罗宾逊来自摩门教中产家庭,长期与父母一同居住在保守社区。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持有武器、射击熟练。罗宾逊学业优秀、没有犯罪前科。罗宾逊与去年7月枪击特朗普的21岁白人青年克鲁克斯非常类似。
2. 罗宾逊的保守派家庭背景,打破了此前不少人所谓“左翼信徒政治暗杀”的预判。关于他的作案动机,外界目前得出几种推测。一种分析认为,罗宾逊基于更为纯粹的保守主义价值观,认为枪杀柯克是净化杂质;但也有一些分析认为,罗宾逊很有可能被“左翼思想所干扰”而痛下杀手。
3. 年轻人以政治的名义实施谋杀,成为美国近年来一个令人担忧的新现象。这些年轻人总认为自己是社会不平等的受害者,而且不够成熟、沉浸于互联网的他们更缺乏同情与同理心,容易把极端行为转化为行动。
4. 此次枪击案也可被视为政治氛围日易毒化的结果。政治煽动逐渐转化为物理暴力。然而,事件发生后,部分政治光谱鲜明的媒体开始将枪击案转化为于己有利的政治叙事工具,继续推动政治毒化与分裂,形成了恶性循环。
“过犹不及”还是“保守不绝对”?
经过36小时的搜捕,枪击特朗普盟友查理·柯克的嫌疑人终于归案并确认身份:22岁的白人男子泰勒·詹姆斯·罗宾逊,犹他州迪克西技术学院电工学徒课程三年级在读学生。 消息人士透露,父亲马修·卡尔·罗宾逊说服罗宾逊,由友人联系美国法警局、将其拘捕。
▎嫌疑人泰勒·罗宾逊。(图源:路透社)
根据可以明确的信息,罗宾逊是犹他州本地人,来自本地摩门教中产家庭,全家都活跃于当地教会,父母都登记为共和党选民,本人则在犹他州登记为无党籍选民。过去两次总统大选,罗宾逊并未投票。
少年时代罗宾逊就持有武器、射击熟练、崇尚牛仔精神。他过往学业优秀、没有犯罪前科,亲友邻居普遍对枪击案感到震惊。显然,罗宾逊与去年7月枪击特朗普的21岁白人青年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类似。
▎枪击案嫌疑人住所附近的摩门教教会建筑。摩门教徒普遍持有非常保守的政治观点,60%的摩门教成员自认为是共和党人,只有23%的人自认为是民主党人。(图源:维基百科)
罗宾逊并非来自“白左”阵营,打破了此前不少人所谓“左翼信徒政治暗杀”的预判——又是一次身份反转。 除了当下身份与家庭背景等基本信息,外界更关注的是罗宾逊的行为动机,并据此判断此次枪击案所传递的信号和可能的影响。因此各方盘点关于罗宾逊的社交媒体海量信息,作为解读的线索依据,并据此推导出截然相对的结论。
一种分析认为,罗宾逊基于更为纯粹的保守主义价值观,不能容忍柯克外在极端、实际为商业化和政治权力服务的MAGA掮客做法,是彻头彻尾的过犹不及,因此要“打掉杂质”、净化保守派阵营。
▎查理·柯克被许多保守派权威人士视为极右翼的巨星,并被视为特朗普的下一代MAGA运动的领导者。(图源:ABC News)
支持这种观点的直接证据,就是罗宾逊家人对调查人员的证词:9月10日之前,罗宾逊在一次家庭晚餐中提及柯克到访犹他谷大学一事,称“柯克充满仇恨,并在散播仇恨”。
此外罗宾逊深度沉浸于社交媒体与网络文化,调查人员在他步枪的弹壳上发现的刻字显示,罗宾逊似乎同情反法西斯(Antifa)运动,例如“嘿,法西斯!抓到!”以及三个向下箭头、意大利游击队员歌曲《Bella Ciao》歌词、“如果你读到这个,你是同性恋,哈哈”等颇有网络恶搞意涵的语言。
然而以美国杂志《名利场》为代表的另一种分析推导出了明显相反的结论。按照其解读,罗宾逊从社媒披露的着装到弹壳刻字言论,都具有鲜明的Groypers风格,而Groypers正是美国政治评论员、主播尼克·富恩特斯发起成立,主张白人至上主义、厌女、反犹主义、基督教民族主义等极右翼观念。
▎尼古拉斯·约瑟夫·富恩特斯 (Nicholas Joseph Fuentes,1998 年 8 月 18 日出生)是美国极右翼政治评论员 、活动家和直播主播 ,他宣扬白人至上主义、 厌恶女性、 恐同和反犹太主义的观点。(图源:纽约时报)
《名利场》认为,如果不熟悉特定的游戏与网络论坛文化,不知道Groypers语言背后的语境,很有可能误读罗宾逊在弹壳上的刻字。
比如“notices bulge OWO what’s this?”源自讨论动漫的贴图网站4chan,是Groypers常用来嘲讽主流保守派软弱的说法;“嘿,法西斯!抓到!”是反话,实际上是讽刺柯克这种“软弱保守派”(cuckservative);《Bella Ciao》这种反法西斯歌曲已经被扭曲为反犹、反移民的模因;关于同性恋的刻字,更是4chan网站的经典恐同笑话,被Groypers同时用以攻击性少数群体和“不够强硬”的保守派。
至于登记为无党籍选民,也是一些极右翼青年隐藏身份、规避可能审查的策略。
▎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逮捕枪手嫌疑人泰勒·罗宾逊,公布了嫌疑人在弹壳上的刻字。(图源:路透社)
按照这种话术,那么影响罗宾逊的无疑是极右翼观点。事实上赞美希特勒和法西斯、否认大屠杀的富恩特斯确实视柯克为软弱保守派,双方还在2019年正面交锋,富恩特斯的支持者进入柯克“文化战争”校园巡回演讲,以极端提问给柯克扣上“反白人伪保守主义”帽子,扰乱其校园活动。
由此推论,罗宾逊枪击柯克就是富恩特斯与柯克的保守派内讧、将后者“开除右籍”的极端行动。这一逻辑下,柯克不是太过极右的保守派之敌,而是“形右实左”的保守派之敌。而罗宾逊2017年万圣节穿着特朗普人偶服装的照片,也在这两种不同观点中有着完全对立的解读。
▎罗宾逊在2017年圣诞节穿着的服装。(图源:Telegraph)
还有猜测认为,尽管罗宾逊来自典型的红州保守派家庭,但互联网信息纷杂,他很有可能被“左翼思想所干扰”而痛下杀手。出于维护“左翼敌人恶意杀害”的解释话术,从而继续将矛头引向进步派阵营,即便罗宾逊背景与进步派毫无关联,也要想方设法将其“开除右籍”,或许是最此类分析实质的动因。
从克鲁克斯到罗宾逊
年轻人以政治的名义实施谋杀,成为美国近年来一个令人担忧的新现象。罗宾逊枪杀柯克事件,令人想起去年7月13日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枪击特朗普未遂的轰动事件。对比两起事件和两位枪击嫌疑人,其中的相似之处更能引起深思。
▎特朗普枪击案凶手克鲁克斯。(图源:NPR)
二人年龄相当,都是20出头的白人小伙,都来自中产家庭,早期学生时代都被视为“品学兼优”,此前没有犯罪前科或背景调查问题。就党派立场而言,克鲁克斯曾为民主党捐款、后登记为共和党选民;罗宾逊则登记为无党派选民。在价值倾向方面,克鲁克斯的同学坚称他“绝对是保守派”,罗宾逊似乎也继承了家庭传统…
要说两人最显著的差别,大概就是枪法水平:不同于从小因枪法好而令父母自豪的罗宾逊,克鲁克斯甚至没有属于自己名下的枪支,还因为射击技术很差而被学校的步枪队拒之门外。
克鲁克斯当场被执法人员击毙,其作案动机成为永远的谜团。罗宾逊关押在犹他州监狱、等待起诉,其作案原因有待司法部门继续调查。二人不约而同把枪口对准特朗普阵营的政治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出于政治原因尚不得知,但无疑离不开他们所处的年龄和当前社会环境。
▎特朗普遭到枪击后,迅速撤离现场。(图源:华盛顿邮报)
美国东北大学犯罪学教授詹姆斯·阿兰·福克斯指出,在大规模枪击案中,约50%的凶手低于30岁;谋杀案件凶手的最大年龄竟只有21岁。福克斯与同在东北大学的应用心理学者劳丽·克雷默都认为,不谈政治因素,特定年龄段的共性就决定了他们成为谋杀事件的“主力”。
一方面,这些年轻人总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社会不平等的受害者,容易给自己的极端暴力行动找到正当性理由;另一方面,不够成熟、沉浸于互联网的他们更缺乏同情与同理心,“不能把自己伤害、憎恨、歧视的目标视为具体、活生生的人”。
▎根据洛克菲勒政府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1996-2022年,大规模枪击案凶手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图源:洛克菲勒政府研究院)
同时在年轻人日渐感到边缘化的美国社会,为了改变自己“无足轻重”的处境,采取高调、引人瞩目的行动往往能在心理上增强他们的重要感。此外人际关系、职场生涯目标、家庭与社区&朋友纽带等因素往往令年长者更加克制,不把极端想法转化为行动,而年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负担显然要轻得多。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政治话语广为传播、煽动对立、鼓动暴力的平台,其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无疑远大于年长者。毕竟年长者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成天泡在社交媒体中,但年轻学生完全可以。更可怕的是,无论网友的观点多极端、多可怖,总能在算法的助力下找到同温层、同路人,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极右翼极端论坛用户所制造的关于世界领导人与政治事件的模因,这些论坛的活跃用户大多数为年轻人。(图源:POLITICO)
罗宾逊在社媒的冲浪记录正在被媒体不断发掘分析。去年联邦调查局在调查特朗普枪击案时也发现,克鲁克斯花费数月寻找枪击目标,最后锁定了特朗普。当保守派和MAGA阵营一再把进步派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时,一次又一次流血反噬事件却不断提醒:最好不要只盯着自己眼中的“敌营”。
“你不知道你引发了什么”
“他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如果你们过去认为我丈夫的使命很强大,那么你们不知道你们(枪杀柯克)在全美和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什么。”
9月12日,柯克的遗孀埃丽卡·柯克首度发表直播声明,向杀害其丈夫的“歹徒”如此喊话。至少就字面意思来看,埃丽卡的提醒不容忽视:接二连三以政治为名进行人身杀害,毒化的政治氛围愈演愈烈,会引发何种难以收拾的后果?
▎埃丽卡柯克在查理柯克去世后首次发声。(图源:CNN)
从外界调查罗宾逊连带抛出的Groyper,就已经初见端倪。政治对话与运动从精英走向民间、走进年轻群体,可煽动带来的不是团结,而是不断在各阵营之间乃至阵营内部不断细分敌我,结果屏幕前抽象的言语攻击、威胁,一次又一次转化为真实的物理暴力。
英国路透社统计,自2021年1月“国会山骚乱”事件以来,美国已经爆发了300多起政治因素鼓动的暴力事件,处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最持久的政治暴力时期。
更值得省思的,是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如何看待愈发频繁的政治杀害事件。诚然,两党政治人物在柯克遇害后第一时间发声,谴责枪击事件,但同时部分政治光谱鲜明的媒体开始将枪击案转化为于己有利的政治叙事工具。
在真实嫌疑人落网之前,“左翼暴力”的说法就甚嚣尘上,特朗普也迫不及待地再次甩锅“激进左翼”,称后者针对柯克的叙事应该对当下的“恐怖主义“直接负责。同一时间,“疑似跨性别男子嫌疑人”的假新闻也迅速传播。
▎在柯克去世后,特朗普发表演说称“极端左翼”该为此次枪击案负责。(图源:NBC News)
中期选举日益逼近,两党除了在选区重划上斗争激烈,利用暴力话题塑造选举话术、舆论工具亦是可以预见的操作。在此情况下,对于政治暴力事件到底是实事求是地调查、反思、吸取教训,还是半真半假地兜售自己的主张,继续散播憎恨与对立?目前看来,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一旦暴力成为政治竞争的常态,那么政治活动就不再关乎“说服”,而是你死我活的“生存”(避险)。基于安全的叙事与政治生存的逻辑,极易催生更加强硬的立法、更加排他的言行,于是跨党派、跨阵营共识日益消减,继续激化分裂与对立,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柯克此次到访的犹他山谷大学,是其“证明我错了”巡回演讲的一站。根据活动设计,柯克邀请观众上台与他一起辩论政治理念。当地媒体报道说,此前该校有学生联名要求取消柯克的演讲活动。(图源:ABC News)
柯克希望在辩论中让年轻学生“证明我错了”,不料现在的氛围下,激进者无意论证、只想直接肉体消灭。如果这样的警告信号还不够有力,那么政治人物们还能放心参加曾经稀松平常的政治活动吗?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