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山东外海巨响真相:是在模拟拦截美军隐身巡航导弹 [打印本页]

作者: 军武次位面    时间: 昨天 15:00
标题: 山东外海巨响真相:是在模拟拦截美军隐身巡航导弹
近日,山东外海一带的禁航通告与夜间目击画面,引发了外界对“反导拦截试验”的大量猜测。梳理事实并结合现场画面和技术特征,可以得出更清晰的结论:这次实弹试验并非对外太空或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反导试验,而是一次针对低空、可能具备隐身特征的巡航导弹目标的拦截演练,目的在于检验和提高对来袭巡航导弹的舰空/地空拦截能力,守护首都圈与北方海域的防御纵深。



▲网友拍摄的拦截画面

时间上,潍坊海事局发布的禁航通告覆盖9月12日下午到9月13日中午,以及9月13日晚到9月14日中午的海域。目击照片显示两枚飞行物相碰或接近发生拦截:一枚走抛物线、速度快、火光大且飞行高度完全在大气层内,顶点仅在数千米量级;另一枚速度慢、火光小、由低向高飞行,形态更像巡航靶弹。结合轨迹与相对速度判断,抛物线且火光大的应为拦截弹或防空导弹(采用高抛轨迹以接近并截获靶弹),而速度较慢的则极可能是靶弹——模拟巡航导弹的飞行器。

若把这两者对应为“拦截弹对巡航靶弹”,结论就非常自然:此次实弹射击是在测试舰空或地空防空导弹对低空巡航目标的拦截能力,而非传统意义上拦截进入外太空或近空间的弹道导弹。真正的反导拦截试验(针对弹道导弹)通常发生在更高的俯仰角和更高的拦截高度,拦截事件不会在仅几千米、甚至几百米的高度出现如此明显的大火球。此次拦截点靠近云层、并且云层属于低空层积云(通常在1500米以下),也从侧面印证了拦截高度偏低的事实。



▲潍坊海事局发布的禁航通告

从战术需求看,渤海及山东外海是守卫京畿、保障北方海域安全的重要海域。近年来美日韩在巡航导弹与低空突防能力上持续推进——从亚音速隐身巡航到高超音速巡航的路线并存——因此我国针对“低空、隐身、突防”威胁进行针对性演练是合乎常理的。为了逼真模拟敌方隐身巡航导弹,靶弹需具备一定隐身特征且飞行速度处于亚音速或近亚音速区间;而拦截弹则以更高速度、高抛轨迹来争取碰撞点的高度与时间窗,这也是许多中远程防空导弹在拦截低空目标时采用的典型方式。

历史上,我国海军和海空防御体系多次进行过舰空导弹拦截超低空掠海巡航靶弹的演练,并取得过实例性成功:例如近年052D、054A及更早期舰艇均有拦截掠海靶弹的实弹记录,使用的火力包括海红旗-9B、海红旗-16、海红旗-10等型号,显示出对掠海巡航目标的拦截能力在不断累积与完善。此次演练继续沿用类似思路,验证不同系统在复杂电磁、气象条件下的实战拦截能力,对于完善联合作战链条、提高对隐身巡航武器的探测识别与拦截成功率至关重要。



▲视频中可以清晰看出拦截弹的弹道

技术上,从照片中可见拦截弹在弹道末端有向上抬升的轨迹,这正是为了在相对速度差大的情况下调整交会点与相对迎角,确保拦截装置(爆炸或直接撞击)能够命中低速靶弹。靶弹速度明显低于拦截弹,且火光小,进一步支持其为模拟巡航弹的结论——常规巡航弹不需要像战略弹道弹那样达到高空,反而强调低空突防能力。

战略与安全层面,这类演练传递出两层信息:一是对周边潜在巡航导弹威胁的重视与应对能力在提升;二是通过公开的禁航与演练,实则对外展示防空体系在关键海域对低空突防武器的探测与拦截自信。对区域国家而言,这既是威慑也是防御透明化的一部分——说明相关演练并非盲目试验,而是针对既有情报评估下的防御需求而开展。



▲AGM-158C隐身巡航导弹


总之,结合禁航通告、目击影像与轨迹特征判断,山东外海近期的“反导拦截试验”更准确的说法应是:一次针对低空、可能具备隐身特征的巡航导弹靶弹的拦截演练。此类演练对守护京畿与沿海重要目标、防范美日等国潜在低空巡航突防能力具有现实意义,也提醒我们在未来防空体系建设中,必须持续提升低空探测、被动/主动融合传感器与拦截链路的协同效率,以面对更复杂、更隐蔽的来袭威胁。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