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啥情况?一到秋天,医院这个科室就迎来就诊高峰 [打印本页]

作者: 生命时报    时间: 5 天前
标题: 啥情况?一到秋天,医院这个科室就迎来就诊高峰
进入秋天,气温开始降低,有些器官也变得格外脆弱,比如「胆囊」。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承利表示,从临床数据看,秋天是胆囊疾病的高发期,就诊患者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小高峰。



为什么秋天胆囊疾病高发?如何识别异常信号?《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帮胆囊平稳度过秋天。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  冀明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主管护师  孔令红  副主任医师  刘承利

秋天,肝胆外科迎来就诊高峰

胆囊位于右上腹,是一个长8~12厘米、宽3~5厘米的梨形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辅助消化。

肝脏每天不间断地分泌约800~1000毫升胆汁,但人体消化过程是间歇性的,此时胆囊这个“临时仓库”就会把胆汁浓缩5~10倍后储存起来,它可通过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方便向十二指肠输送胆汁。



整体来看,有两种胆囊疾病喜欢在秋天发作,即胆结石和急性胆囊炎。

No.1

胆结石


这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之一,但70%的患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轻微腹胀,容易误诊。

上海市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主任医师黄安华表示,从门诊来看,胆结石的发作和检出率在秋季和冬季更高一些,这跟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季节变动有关。

No.2

胆囊炎


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秋季高发的主要是急性胆囊炎,常与胆结石有关,即胆结石堵住胆管,胆汁排不出去,细菌趁机繁殖,引发剧烈疼痛、发烧等症状。

为什么秋天胆囊易出问题?

刘承利表示,秋天之所以成胆囊炎、胆结石高发期,原因有三点。

1

饮食“踩雷”


从类型上看,胆结石可分成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型结石,其中胆固醇结石最常见。

而秋天红烧肉、螃蟹、月饼等成了热门食物,这些高油、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并让胆汁里的胆固醇变多,易形成结石,诱发炎症。



2

温差捣乱


秋天早晚温差大,腹部受凉后,胆囊收缩功能会受影响,胆汁排泄不畅,可能引发胆囊炎。

3

水分不足

天气变干燥,身体水分流失快,但很多人喝水不及时,胆汁浓缩后流动性变差,也增加胆囊炎风险。

4个信号是胆囊在求救

专家们提醒,胆囊疾病发作并非毫无征兆,出现以下4个信号很可能是胆囊在“闹情绪”。

右上腹疼痛

这是胆囊炎和胆结石发作最典型的症状,可能是隐痛,也可能是剧烈绞痛,有时会放射到右肩或后背,吃了油腻食物后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



恶心呕吐

胆囊发炎会影响消化功能,不少人会出现恶心,严重时还会呕吐,吐完后腹痛也不能缓解。

皮肤眼睛发黄

若结石堵住胆管,胆汁难以流入肠道,胆红素会进入血液,导致皮肤、眼睛巩膜发黄,尿液也会变深。

发烧怕冷

如果炎症比较严重,身体会启动“防御模式”,出现发烧,体温可能达38℃以上,还会怕冷。

医生劝你做好5件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冀明表示,预防胜于治疗,保护胆囊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1

饮食“三低一高”


即低油、低糖、低胆固醇和高膳食纤维,给胆囊“减负”。比如,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增加蔬果、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摄入,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汁中胆固醇吸收。

三餐要规律,尤其要吃早餐,避免胆汁长时间淤积;晚餐不宜过晚或过量,减少夜间胆汁过度浓缩。

烹饪方式上,多用蒸、煮、炖代替煎炸,避免高温油脂刺激胆囊收缩。

此外,还需警惕“隐形脂肪”,如沙拉酱、奶油蛋糕等加工食品。

2

不熬夜,戒烟酒


避免熬夜,昼夜节律紊乱会干扰胆汁代谢,尽量23点之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



戒烟戒酒,酒精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影响胆汁分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增加胆囊癌风险。

别等渴了才想起来喝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让胆汁“流动起来”。

3

注意腹部保暖


如果不小心受凉,可以喝杯温姜茶,或用热水袋敷腹部,缓解胆囊痉挛。

4

科学减重,适度运动

快速减肥(月减重超过5千克)易导致胆汁黏稠,建议每月减重不超过1.5千克,避免极端节食。

同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促进胆汁流动。

5

定期检查


胆囊健康与全身代谢息息相关,尤其是糖尿病、高血脂等如同沉默的推手,会显著增加胆囊疾病风险。通过早期干预代谢异常,控好原发病,可显著降低胆囊疾病发生率。

有胆结石、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炎家族史的人,要定期做B超检查,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腹部超声。▲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