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歼-20再现“野兽模式”挂载,用隐身换火力值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军武次位面
时间:
前天 10:00
标题:
歼-20再现“野兽模式”挂载,用隐身换火力值吗?
最近,一张歼-20的最新照片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画面中,这架战机采用了罕见的“外置复合挂架”设计,每侧机翼下各外挂4枚疑似霹雳-15中远程空空导弹,再加上机腹弹舱内的6枚霹雳-15与2枚霹雳-10短程格斗弹——一次性携弹量高达16枚,这几乎是传统制空任务挂载量的两倍!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全球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之一,歼-20是否真的有必要牺牲隐身优势,以外挂弹药的方式来提升火力?
从目前流出的照片来看,这种歼-20外挂型的复合挂架与美国F-22的“Beast Mode”(野兽模式)概念非常相似。外挂的导弹极可能是最新改进型霹雳-15或远程霹雳-17,其射程覆盖300公里级别,具备主动雷达制导、末段高机动拦截能力。也就是说,这一架歼-20在远程空战中,理论上具备一次击毁十余架敌机的火力密度。如果这些导弹采用的是复合制导模式,那么单机作战时,就能完成过去一个编队才能做到的任务量。
这种“挂满弹”的形态表明,歼-20已经从最初的“王牌隐身机”转变为能胜任多类型任务的主力战机。随着装备数量突破400架,中国空军显然已不再将歼-20视作“高端装备”,而是开始让其参与更广泛的战术作战与区域防空任务。
然而,外挂导弹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隐身战机之所以能在雷达上“消失”,关键就在于将弹药内置、机体外形平滑、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极低。而一旦外挂,挂架与导弹之间会形成大量直角结构,产生强烈的雷达波反射,等同在隐身战机上装了“反光镜”。
因此,外挂状态下的歼-20在敌方雷达眼中,将不再具备完整隐身特征。它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可能从0.01平方米提升至0.3甚至0.5平方米级别,虽然仍小于歼-16这类非隐身机,但已经足以被远程预警雷达捕获。换言之,歼-20一旦开启“野兽模式”,就不再是“看不见的猎人”,而更像是“披着隐身外壳的重型制空平台”。
问题是,既然会牺牲隐身,为何还要设计外挂模式?原因其实很现实。隐身飞机的内置弹舱空间有限——歼-20主弹舱最多挂6枚霹雳-15,侧舱挂2枚霹雳-10。这种配置足以完成“踹门作战”(即首轮突击夺取制空权)任务,但在持续空战或防区防空中,弹药明显不足。
当面对非隐身对手,比如印度的“阵风”、韩国的KF-21或日本的F-15改进型时,隐身意义相对减弱。此时,外挂导弹能极大提升持续作战能力与压制密度。例如,在印度方向的高原防空作战中,歼-20外挂导弹巡逻可以充当“远程杀手”,一次出击便能覆盖上千公里的空域,极大提高效率。
这也是美国空军早在2018年就提出的概念——F-22、F-35在非高威胁环境中采用“Beast Mode”,用牺牲隐身换取“弹药洪流”,实现空中火力覆盖。中国的歼-20外挂模式,本质上也是对类似战术思想的本土化应用。
隐身战机外挂最大的代价,除了被发现的风险,还有维护成本的上升。F-22的隐身涂层维护极其昂贵,每飞行1小时要花费近5万美元,其中多数时间用于修复剥落的涂层。F-35虽然有所改进,但依旧需要每飞行50小时进行表面修补。
相比之下,歼-20和歼-35的隐身涂层更为耐磨,且不依赖恒温机库,但其维护成本仍远高于歼-16或歼-10C等四代半战机。因此,让隐身机去执行“外挂导弹”这种低隐身任务,从性价比角度并不划算。
中国空军目前仍拥有庞大的歼-16、歼-15T、歼-10C机群,这些战机足以承担密集火力投射、攻陆、拦截等任务。隐身机的最大价值,依然在于夺取制空权、突防关键节点,而非充当“导弹卡车”。不过,外挂并不意味着“放弃隐身”。未来的方向,是通过“隐身外挂挂架”来兼顾火力与隐形。
可以让F-35外
例如,美国正在研发的“低可探测挂架”(LO pylon),挂两枚AIM-120导弹的同时,仍保持部分隐身特征。中国也在研制类似的隐身复合挂架,其表面涂层、角度和材料都经过隐身优化,可显著降低雷达反射。
随着歼-20、歼-35的批量化生产,中国的隐身作战体系正在走向多样化:例如在高威胁空域,采用纯内挂隐身作战;在中低威胁区域,则切换外挂模式,兼顾火力与成本。这种“双态作战理念”,才是隐身战机未来的终极方向。
歼-20展示“野兽挂载模式”,并不是“炫技”,而是战略层面的成熟信号。它表明中国空军已能根据作战环境灵活配置任务,而非拘泥于“绝对隐身”的单一思维。当歼-20批量服役、歼-35登舰,歼-36、歼-50与新一代无人僚机逐步成体系后,中国空军将具备“隐身先打、外挂续攻、协同压制”的完整空战体系。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