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标题: 以色列暗助台湾防务?中国在中东已有两手准备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娱客馆    时间: 10 小时前
标题: 以色列暗助台湾防务?中国在中东已有两手准备了
以色列和哈马斯刚刚达成停火协议,表面上中东暂时归于平静,但实际上风暴正在别处酝酿。

台海和中东两块看似毫无关联的区域,近期却因以色列与台湾地区的动作产生了新的“火花”。



法国媒体曝出,台防务高层秘密访以,双方围绕防空系统展开合作,甚至传出以色列“铁穹”技术被台方仿制。

这一连串动作,背后牵动着美以台三方利益,也让中国大陆在中东的战略布局浮出水面。

台以军事互动升级,铁穹技术借道转移?根据法国情报在线等外媒披露,台湾地区防务部门副手近期低调访以,双方就防空武器合作展开闭门磋商。

重点就是以色列著名的“铁穹”拦截系统。

赖清德也在相关场合暗示,以方以“民用项目”为幌子,向台方提供核心技术咨询和转移,包括类似“绿松”雷达组件与舰对空导弹设计等。



这些技术一旦落地,将成为台军防空体系的关键拼图。

早在今年台北航展,台方高调展出“自研”的天弓4反导系统,性能与以色列舰2导弹极为相似,数据接近到让外界难以相信只是巧合。

与此同时,以色列还通过在台南科学园区设立航空电子实验室等方式,间接推动导弹芯片、雷达等敏感元件的转移。

美国国务院更批准雷神公司和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出口关键火控软件,在灰色地带形成技术链条,最终流入台湾。

以色列政坛“友台派”动作频频,政治秀背后有深意军事合作之外,以色列议会“友台小组”主席近期三度“窜访”台湾,公开支持台当局,推动以议会通过支持声明,还高调宣称“赖清德是总统”。



这一系列动作,被普遍解读为对中国大陆的政治挑衅。实际上,这既是对华政策的试探,也是以色列自身利益的考量。

以色列近年来对台动作日趋高调,既有与美国战略协同的因素,也有应对自身在中东困局的现实考量。

“灰色链条”:美国幕后操盘,以色列打头阵美台军事合作因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受限,美军撤出台湾后,直接援助大幅收缩。

以色列则悄然“补位”,成为台当局获取先进武器与技术的主要渠道。

美国采取“代理人”策略,让以色列扛起对台军事支持的“灰色角色”,自己则居中整合、回避中美关系红线,既能维持对台军售,又能撇清责任。



这条链条不仅满足了台当局的防务需求,也让美国和以色列都能从中获得丰厚回报。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以色列就曾向台湾地区提供过核技术和导弹研发帮助,台方科学家还参观过以色列核反应堆。

这段历史至今仍影响中以关系,也是双方外交始终“低调”的原因之一。

以色列为何频频对台出手?中东局势、伊朗因素是关键以色列近期频频对台示好,表面上看是“以民用为幌子”的技术合作,实际上也是对中东大势变化的应激反应。



加沙冲突期间,中国大陆在巴以问题上保持平衡立场,同时大力深化与伊朗的防务合作,这些都让以色列感到战略压力。

选择加强与台北的技术和政治互动,无疑是以色列在全球博弈中的一次“对冲”动作。

既能牵制大陆,也能换取美国更多资源与支持。

但这种“因果”其实并非单线逻辑。以色列自身需要在大国博弈中争取更多主动,同时不愿完全押宝美国或单一阵营,通过多线操作实现战略平衡。



中国大陆中东棋局早有准备,联手埃及沙特多路布局面对以色列在台海的“小动作”,中国大陆其实早有应对。

近年来与埃及的军事合作持续升温,频繁联合演习,装备出口与技术交流步步推进。

与此同时,沙特和巴基斯坦也在加强防务联盟,形成对中东局势的“多边制衡”。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巴以冲突、伊朗核协议等重大议题上持续扮演“平衡者”角色,既能与阿拉伯国家保持密切互动,又能与以色列、伊朗等区域强国开展对话。



中东不是美国的“后花园”,更不是以色列的“单边舞台”,中国的多边外交和防务合作,正在为未来可能的突发局势预留空间。

结语:台以互动搅动水面,中国底气在中东以色列在台海问题上的频繁出手,既有地缘政治压力下的应对,也是大国博弈中的“切香肠”。

对美国来说,这是一条既能施压中国,又能赚钱的“灰色产业链”。对以色列而言,是多线布局下的现实选择。

台当局则在夹缝中“拼凑”所谓防空系统,技术水平和实际效果恐怕难言乐观。

但无论台以如何互动,真正决定地区格局的,依然是中美博弈与中东棋局的深层变化。



中国大陆的应对并非一城一地的较量,而是通过中东多边合作、平衡外交,为自己留足了战略回旋空间。

未来中东变局,谁能主导,还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观望”的角色。




欢迎光临 今日澳洲 (http://austoday.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