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航母或跌至个位数,中国有望10年内反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长期以来,美国航母舰队代表着全球最强的海上打击力量,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中坚力量。根据美国法律,美海军现役航母数量不得少于11艘,以支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与干预能力。然而,这一“神圣数字”正在面临现实的挑战:新舰延迟交付、老舰即将退役,美国航母数量或将在未来几年跌破“个位数”大关。而这,正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性窗口期。



▲美军福特级的二号舰肯尼迪号再度延期交付

目前,美国现役航母全部为核动力,虽然这种动力系统在续航能力上几乎“无限”,但它并不意味着高效和便捷。核动力航母在其数十年的服役周期中,必须定期进行冗长而复杂的中期核燃料更换和大修,大大影响其在航率。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有足够多的航母同时服役,美国海军才能“错峰使用”,不至于陷入航母荒。

但如今,即将退役的“尼米兹”号已经服役超50年,2026年将正式告别美国海军。而原定接替它的“福特”级二号舰“肯尼迪”号交付时间却屡屡跳票,从2022延迟到2024,如今又推至2027年,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延期?谁也不敢保证。如此一来,美国将在2026至2027年面临实质性的“航母断档期”。更糟糕的是,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多艘“尼米兹”级也将相继在2030年前后迎来退役高峰,其中包括“艾森豪威尔”号、“卡尔·文森”号与“罗斯福”号。按照目前的造舰效率与交付节奏,美国海军未来10年恐将经历一个“航母总数跌入个位数”的“航母断档期”。



▲即将正式加入中国海军的福建舰

对比之下,中国海军的航母发展路线显得格外清晰而高效。目前,辽宁舰、山东舰已具备初步战力,福建舰正处于海试关键阶段,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第三艘航母未来将大幅提升中国远洋作战能力。而据公开消息,中国已有至少两家具备航母建造能力的船厂,结合中国成熟的模块化造舰体系和强大的工业动员能力,未来10年实现6-8艘航母的在役规模并非难事。这意味着:当美国苦于保持“11艘航母”的门槛时,中国海军可能正悄然完成从“航母新手”到“航母强国”的跃迁。一旦数量与质量双双接近甚至反超,美国“海上霸权”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都将受到根本动摇。

如今,美国造船业的系统性崩坏已不是新闻。从战舰延迟到舰艇维修排队,甚至连计划中的“闪电航母”(即搭载F-35B的两栖攻击舰)也因排产延期而“闪不起来”。“布干维尔”号与“费卢杰”号等准航母的交付都被大幅推迟,使得“以舰替舰”计划形同虚设。

造成这种局面的,是美国军事工业体系在“吃老本”上的病态依赖。在冷战后期形成的庞大产业体系被逐步市场化、去工业化,加之人工、原材料和工期管控成本飞涨,导致当前美国舰艇建造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波音、洛马、亨廷顿等传统承包商早已从“工程导向”转为“财务导向”,真正能把航母建起来的人越来越少。美国海军被迫“用舰艇拼寿命”,而不是“按计划造舰补位”。这种战略性被动,不仅让其全球部署变得捉襟见肘,也暴露了其战略资源配置上的重大缺陷。



▲“闪电航母”概念


为缓解航母空窗压力,美国海军提出“闪电航母”概念,即让两栖攻击舰搭载F-35B作战,以执行部分航母任务。然而这并非长远之计。一方面,F-35B虽然能短距起飞,但战力与F/A-18E/F或F-35C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两栖攻击舰结构上不具备持续高强度海空作战的能力,其飞行甲板耐热性、舰载机维护能力、弹药与油料补给能力等均无法与正规航母相比。更关键的是,“闪电航母”将加速两栖攻击舰自身的老化与战备消耗。一旦这种“过度使用”变为常态,美国海军未来不仅航母数量不够,连“权宜之舰”也将濒临崩溃。

从现实角度出发,中国并不需要在数量上立即超越美国,但实现“战略均势”甚至在“特定区域”反超的机会正在显现。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等核心战略区域,如果中国海军能够构建起3-4艘具备电磁弹射能力的航母战斗群,加上075/076等两栖攻击舰与新一代055大驱、094核潜艇配合,已具备对区域海空控制的现实能力。美国虽有全球部署需求,但若航母数量下探至7-8艘,未来在西太投放力量的能力也将受到显著制约。这将迫使美军在战区投入上做出取舍,为中国在东亚近海争取到更多主动权。



▲20年弹指一挥间

10年前,中国第一艘航母刚刚服役;10年后,中国海军有可能在太平洋上部署的航母数量与美军“打成平手”。航母,是大国远洋战略的象征,也是全球影响力投射的载体。今天,美国海军正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航母断代危机”;而中国,正站在“弯道超车”的历史关键点上。未来的海上世界秩序,或许就在这一来一回之间,悄然改写。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7-12 04:40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