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总觉得「嘴里没味」,是身体哪出问题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有些人总觉得嘴里没味儿,吃饭不香,但又不把它当一回事,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预警信号。



《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揭露嘴里没味背后的健康隐患。

总觉得嘴里没味,是身体的警报

口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里没味”,指味觉减退,无法品尝出饮食的滋味,可能同时伴有食欲不振的症状。

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可能由口腔疾病、吸烟、缺乏微量元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湖南中医药大学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张稳表示,食不知味的诱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糖尿病、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

2. 龋齿、牙周炎、义齿不适或口腔真菌感染(如鹅口疮);

3. 降压药、抗抑郁药、化疗药等的副作用;

4.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疾病;

5. 缺乏锌或维生素B12;

6. 被尼古丁和酒精损伤味蕾;

7. 高盐高糖饮食导致味觉阈值升高。



此外,从中医角度来说,人的味觉与脾胃有关。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任顺平表示,“脾开窍于口”,口淡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热毒未解、脾虚湿浊内停所致,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提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舌头和上颚的味蕾数目会逐渐减少,以致味觉敏感度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会造成食不知味的现象,食物的大致滋味还是能判别的,因此不管是小孩、还是中青年、老年人,长期不明原因的味觉减退,一定要提高警惕。

长期嘴里没味,身体受损

不要觉得嘴里没味是小事,如果忽略这个信号,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易导致营养不良

因味觉退化,容易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下降,胃肠蠕动、消化酶功能也随之减弱,更倾向吃易吸收的食物。

这种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认知减退、肌少症、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为了刺激味觉,有些人会过量使用酱油、盐等重口味的调味品,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需要警惕的是,这一过程可能形成恶性循环——重口味饮食增加高血压风险,而某些降压药物又可能进一步抑制味觉功能,使人陷入“味觉越差—盐糖摄入越多—健康风险越高”的怪圈。

影响生长发育

锌有助于制成新的味觉细胞,参与味觉素合成以增强味蕾机能和营养味蕾。若锌不足,该过程便无法完成,进而导致味觉功能下降。

而缺锌造成的味觉下降是在没察觉时慢慢出现的,所以,一般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国注册营养师曹展表示,人体合成代谢最为旺盛的阶段是婴幼儿期、青少年期和怀孕期,此时锌摄入不足会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蛋白质合成,带来极大的健康影响。

比如,儿童和青少年缺锌会影响生长发育,还因减少食欲而带来其他各种营养素缺乏的风险。孕妇缺锌会影响胎儿发育,还可能引发妊娠糖尿病、自发性早产和妊娠高血压等问题。

嘴里没味应该怎么“吃”

如果发现总是食不知味,排除疾病因素后,建议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改善:

1

营养干预


适量补充锌元素有助于促进味蕾细胞再生。贝壳类海产品(主要是牡蛎、蛏干、扇贝)、红肉、动物内脏,都是锌的良好来源。蛋类(主要在蛋黄)、豆类、谷物胚芽、燕麦、花生等食物同样富含锌。

建议每周吃一到两次海产贝类,并且用粗粮代替一部分精白米面做主食,可以提高锌的摄入量。



2

烹饪调整

用八角、肉桂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糖,既能降低健康风险,又能通过香气激活嗅味觉联动。此外,还可遵医嘱选用食疗方案改善:

若表现为口中无味、食欲减退、饭后腹胀、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可选用健脾益气的食疗方,如山药粥、红枣小米粥、黄芪炖鸡等。

若表现为口淡喜热饮、畏寒肢冷、腹痛、大便稀,可考虑温阳散寒、健脾化湿的食疗方,如生姜红糖水、当归羊肉汤、陈皮姜枣茶等。

若表现为口淡黏腻、头身困重、脘腹胀闷,可选用健脾祛湿的食疗方,如薏米红豆粥、冬瓜荷叶汤等。

3

视觉刺激

采用“色彩刺激法”(如使用色彩鲜艳的餐具),可使食欲提升30%。增加食物的颜色搭配,提升餐食的视觉吸引力。

4

日常护理


用不含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牙膏,餐前用温盐水含漱,定期检查口腔黏膜,这些简单措施可保护味觉功能。

生活中要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检查牙齿,规范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调整可能影响味觉的药物,切勿盲目进补或滥用重口味食物。



若突发味觉丧失,伴有面瘫、体重月降5%以上,需紧急就诊。持续2周以上食欲不振者,应检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清锌水平等,以明确病因,尽快干预。▲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7-30 01:41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