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福建舰抵达南海,中国三航母时代近在眼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几段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赴南海执行科研试验与训练任务的我国第一艘超级航母“福建”舰,抵达任务海域后不久,便有舰载机直接登上飞行甲板,这样的进度远超预期,也让外界对其正式服役的时间充满期待。



参照我国航母“辽宁”舰、“山东舰”的过往经验,“福建”舰此次南海任务结束后,大概率将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届时中国海军将迈入真正的“三航母”时代。有不少网友好奇:“福建”舰为何要远赴南海开展任务?这次科研试验与训练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结合多方消息来看,目前登上“福建”舰飞行甲板的舰载机型号是直-18舰载警戒/反潜直升机,而非固定翼舰载机。预计很快就有固定翼舰载机上舰,“福建”舰的舰载机将包括歼-15T弹射型、歼-15DT电子战型、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以及教练-10J教练机、直-20F反潜直升机、直-18通用直升机,以及某款无人机,至少装备8款不同型号的舰载机。



一年多来,“福建”舰的海试进程可用神速来形容,我国航母“山东”舰”的九次海试先后用时19个月(另一说为18个月)。而“福建”舰从2024年5月开启首次海试以来,仅用时不到17个月就已走完全程,且该舰还采用有电磁弹射与拦阻装置,堪称罕见。

福建舰的前八次海试属于交付前海试,分为船厂海试与验收海试两部分;第九次海试则是交付后海试,核心目的是验证航母在海上环境中的可用性、性能极限,同时提升舰员操纵舰艇、武器系统的熟练度,为后续形成战斗力打基础。



不同于前八次在黄渤海开展,第九次海试将海区转移到南海,背后有两大关键原因。

一方面是出于保密性考虑:福建舰在黄渤海海试时,需启用大量雷达电子设备,而该海域距离朝鲜半岛、日本较近,周边国家及海外驻军的预警机、侦察机、侦察船很容易对其进行监视,甚至收集电磁信号情报,进而分析研判航母的作战系统、机载武器系统。而南海超出了这些监测系统的探测范围,且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空监视能力相对薄弱,能更好保障试验的隐蔽性。

另一方面是海试条件的差异:黄渤海平均水深较低,海况相对简单,难以全面检验航母性能;南海则风高浪急,海况复杂,平均水深超千米,更适合开展全方位测试。



比如,浅水效应在南海大幅减弱,能精准测出福建舰的真实航速;作战系统中的水声对抗、水下潜艇警戒搜索、攻击试验及水中通信等项目,均要求试验水域水深不低于50米,南海完全满足这一条件。此外,航母总体适航性需要在低、中、高不同海况下采集数据,南海复杂的海况恰好能提供这样的测试环境,这也是辽宁舰、山东舰此前均选择南海开展相关试验的重要原因。

除了科研试验,福建舰的训练任务同样值得关注,主要围绕舰载机起降与编队航行展开。舰载机起降训练的关键在于适应不同海域环境,不同海域的风向、风速不同,产生的横风、紊流会直接影响舰载机着舰,飞行员必须通过实地起降,亲身感受这些影响并掌握应对方法。



同时,海浪引发的甲板纵摇、升沉难以预测,不同海区的浪高、频率、周期差异较大,对舰载机着舰的影响也不同,需要飞行员在南海的复杂海况下反复练习,甚至开展高等海况条件下的起降试验。

而编队航行训练,则是让福建舰在多型号飞机、水面舰艇、潜艇的配合下,以航母为核心构建编队作战指挥系统,完成海陆空天潜立体协同试验。这不仅能验证航母对编队内空域、海域作战单元的管理指挥能力,还能让参训官兵熟悉系统操作、掌握装备使用流程,为航母编队早日形成战斗力铺平道路。



此外,“福建”舰会在多个型号的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的配合下,完成以其为核心的编队作战指挥系统的海陆空天潜之间的立体协同试验,以验证其对航母编队内所辖空域、海域的作战单元的管理指挥能力。航母编队指挥系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此举还能让参训官兵进一步熟悉相关系统、熟练掌握相关装备和作业流程,进而能为航母编队早日形成战斗力铺平道路。

作为一艘不同于以往的常规动力的超级航母,电磁弹射与拦阻装置的搭载、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的加入,让“福建”舰的技术性能、受关注度与作战能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如今,全球范围内提及大型海上航母装备,除了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与“福特”级,福建舰已是绕不开的存在。



随着此次南海任务的推进,“福建”舰距离正式服役的日期已经很近了。一旦入列,中国海军“三航母”体系将正式成型,这不仅是海军装备实力的一次跨越,更将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脚步,也将因此更加坚定。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16 05:26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