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挖了几个小红书博主的财富密码 我开悟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不上班怎样赚到钱?这大概是每位打工人摸鱼时最常琢磨的问题。

热心网友总结的自由职业大全中列出了马拉松志愿者、皮划艇工作人员、打酒师、医院陪诊、城市代购等若干工作,看上去选择琳琅满目,但毛利小五郎们稍一琢磨就发现了华点:这不就是换个地方打零工吗?还没社保。

用时间换薪水的逻辑,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大同小异,所以上班才那么令人疲惫。

那有没有可能既不打工也不打零工,只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就能开开心心赚到钱?(疑似吃拼好饭中毒前的幻想)



但还真的有人做到了!我们采访了三位把兴趣做成了事业的小红书博主,在别人研究怎么起号的时候,他们在研究怎么生活。

有意思的是,流量竟然追着他们跑(什么小众文学)。


随手发发,没准能行呢?


生活Vlog博主@平平无奇的小周 在小红书上有29.4万粉丝。她的置顶是一条和老公的相爱故事,絮絮叨叨讲他们是怎么认识的、第一次过生日、第一个情人节、第一个小狗、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

这条视频完全没用上什么高超的剪辑技术,甚至好多照片都糊了。但就是这样一条视频,被上百万网友围观。大家果然是嘴上说着封心锁爱,实则偷偷对着别人的爱情故事掉下小珍珠。



对吧!真诚才是必杀技,在算法横行的时代,真诚永远是最稀缺的内容。

而且对小周来说这件事完全不费力,这就是她的真实生活,整理旧照片的过程很开心,讲述她自己的故事很开心,被网友夸——当然也很开心。

这件事的起点是啥呢?2019年,小周还在做自由撰稿人,收入不稳定,加上刚刚生了二娃,经常入不敷出。小周灵机一动:是不是该找一条新路子赚钱?

她听说身边的朋友做小红书接到了广告,就把朋友拉出来请教,问她这玩意该怎么做啊!朋友说你发就行了,会有广告商来找你的。

小周心想这事好办,她本来就是一个分享欲极其旺盛的人,在微博流行的时候,哪怕完全不赚钱,她一天都能絮絮叨叨十几条。于是小周当天晚上回去就开始发小红书了,她想,反正这事成本低,失败了也不赔钱。

她把那段时间的生活一股脑搬上小红书:孕期实用穿搭、婚礼照片、七夕礼物、P图攻略......内容杂七杂八,说不清是什么赛道,反正只垂直于她的生活。



小周没想到竟然真的有很多人看!一个月后,她就接到了自己在小红书上的第一条广告,卖一台婴儿车。

生活本身,就是最丰富的素材库。比如博主@小白和蓉蓉,蓉蓉喜欢做饭,儿子小白喜欢吃饭,她一开始只是抱着记录生活的想法,把做饭的教程随手发到各个平台。结果在小红书尤其受到欢迎,已经拥有86.3万粉丝。

2018年,她分享了一条《史上最详细的家庭版杂粮煎饼果子做法》,颗粒度精细到饼皮要蘸水、多加点薄脆会更好吃,这条笔记有1.7万收藏,直到现在七年后的今天,还有人对着她的教程复刻一个煎饼果子。



蓉蓉在当时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她开网店,卖过厨具和衣服,发内容纯属爱好。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疫情来了,快递发不出去,全民开始研究做饭,蓉蓉的内容一下就火了。

她趁热打铁,做了更多饭,发了更多视频教程,小白因此吃到了红糖糍粑、部队火锅、芝士炒饭、韩式拌面......在小学估计能炫耀一星期。

网上的搞钱博主最喜欢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所有普通人都应该去试着做自媒体。



原因也很简单,这件事投入低,回报高,有个手机就能开始干。搏成了单车变摩托,搏不成——就当记录生活了嘛!

自媒体最大的成本勇气。光是开始,就已经赢了大多数人。

到底怎么做账号啊!

一说起做自媒体,互联网上的各路运营大师们可就不困了。他们总结(推理)出一套账号运营SOP:要找准赛道、选好人设、爆款标题、笔记要有广告位、各个品类都有发文的黄金时段......



听起来有理有据,仿若《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般极具权威,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到博主们的创作经历,就会发现所谓的标准答案完全不存在——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小周从来不看后台数据,她也不会先想脚本,再去拍摆拍,而是先真实地过完一天,把拍到的素材组合成一个主题。这样的创作逻辑让她不需要绞尽脑汁想下一期要做什么选题,只是非常自然地任生活向前流动,她可以更加高频、稳定地产出,反而更容易做出爆款。

在小周的自媒体之路初有起色时,小周的老公@惠思_Christian受到她的鼓舞,也加入了起号大军。

到底该发点啥呢?MBTI为机器人istj的惠思冥思苦想,憋了半天,最后憋出了一个“美联储降息对国内局势的影响”,紧接着又连发几条买房建议和创业心得,网友们会在评论区请他帮忙分析房价。



刚开始看的人也不多,惠思尝试了好几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后台数据,看哪些话题流量好、讨论度高。

没想到!最后让惠思火起来的是一条随手发的、教小孩弹钢琴的视频,惠思从此转向奶爸赛道:送娃上学、陪娃比赛、被娃儿老师叫家长。

找到了观众爱看的主题,惠思开始更加认真研究数据。他把自己的账号当作一个产品,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分析后台的点赞率、完播率,怎样的封面点击率高,怎样的钩子能让人看下去,然后一点点优化自己的内容。

现在惠思的账号拥有13.6万粉丝,他随口就能说出粉丝的用户画像,性别比例、年龄比例、地区比例,因为天天就对着后台研究这些。



蓉蓉积攒了一些粉丝之后,就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了。这对于她的账号定位来说几乎是顺理成章的——观众早就习惯从她的视频里获得做菜灵感和实用经验,自然也就非常信得过她的分享。

蓉蓉像一个美食买手一样,从各地搜罗来好吃的:配料干净的儿童汉堡胚、0添加的牛肉饼、无糖无油的咖喱酱料......有之前的电商经验在,无论是讲解产品卖点,还是处理售后问题,她都显得轻松自如。

所以你看,大家的工作路径其实完全不同,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答案。成功的创作者都是在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与世界交换价值。



他们的核心其实是,将自身的性格和过去的经验揉进创作里。小周是天生的表达者,只要把日常生活呈现出来,就能被足够多人喜欢;惠思是理工男,用数据和逻辑不断迭代,也能取得好成绩;蓉蓉曾经做过网店,她的经验又可以在新的平台很好地复用。

哪有什么唯一的方法论,好好做自己,就是最好的方法论。

不是,这真能赚钱吗?

2003年,二手玫瑰唱“大哥你玩摇滚,玩它有啥用啊!”

意思是搞摇滚既不赚钱又没社会地位,光靠热爱,搞不了一点。



20多年过去了,这个粗糙的道理还是没变,为爱发电固然值得敬佩,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让作者持续保持创作热情,你得让人赚到钱。不然热爱如梁龙,也只能发出怨恨咆哮。

去年,惠思从国企辞职,全职做小红书,大家都很不理解:这么一份铁饭碗就辞了,你做那玩意能赚钱吗?

惠思有他自己的考量,从他开始做内容这几年,账号每年的粉丝、收入都呈倍速增长,起初他只是将小红书当成副业来做,但当副业收入稳定超过主业时,他觉得,哪个是主业,确实值得好好评估评估。

最后惠思下定了决心:我现在的收益很好,前景看起来也很好,我就应该把所有的时间扑在上面。

他后来觉得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全职做内容之后,他和小周有了更多收入,广告报价比最初翻了十几倍。

蓉蓉的收益也非常可观,她每周直播两次。去年8月,她是美食买手排行榜的第7名,到9月份直播带货销售额已经突破200万。今年,小红书新升级了橱窗功能,它像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买手店,蓉蓉把直播的选品同步挂在橱窗,在不直播的时候,粉丝也可以随时买到她推荐的商品。



在小红书,人人都可以是买手。无论你分享的是穿搭、美妆、家居,还是二次元、手作、数码评测,只要是真诚的体验,就能通过买手橱窗链接到合适的商品,让兴趣自然转化为收入。

最近官网还对橱窗功能进行了全面升级,带货能力更强:推荐语、合集分类、内容化详情页让推荐更清晰;优惠券、置顶区引导转化更直接;多入口流量曝光,橱窗里的商品能通过直播间、搜索、小红书市集等场景持续触达用户。

对创作者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化工具的迭代,更是一次把兴趣变成职业的机会。



当然,创作者也在获得许多金钱之外的东西。小周获得了被理解的感觉,她觉得社区氛围很好,她的粉丝都是一群和她相似,能真正理解她的人;惠思获得了istj最想要的“确定性”,在公司上班时,他总觉得推进一件工作无比艰难,而在他自己的账号中,他拥有绝对的掌控感。

好的平台不只是流量的提供者,更是创作者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小红书官方人员推荐蓉蓉去做产地溯源直播,又帮她筛选出适合的商家、帮她谈价格、谈机制、做优化,一直单打独斗做网店的蓉蓉,体会到了被支持的感觉。

蓉蓉去了新疆,西安飞吐鲁番要四小时,在葡萄藤搭起的院子里,蓉蓉一口气直播了16小时,很累,但蓉蓉觉得开心。从新疆回来休整几天,她又元气满满地向下一个产地出发。

付航去年在喜剧之王决赛里有个段子很有意思,说他表白失败后还被女生嘲讽:付航,你该考虑一下你长大以后要靠什么生存。你学习这么差,难道你长大之后,还能靠每天在班里耍猴一样逗别人笑生存吗?——真的可以!

付航用无厘头消解掉苦难的同时,也让我们看见另一种人生样本:人们真的可以靠自己热爱、靠自己的兴趣赚到钱、活得很好,哪怕这件热爱的事情听起来很搞笑(当个猴子?)



或许它没有那么难,而且正在发生。在小红书,设计师品牌REINEREN邀请穿搭博主睿子联名共创了一件复古夹克,仅在她的直播间就卖出了600多万的销售额;一位留子写不露脸的流水账plog,记录鸡毛蒜皮的留学生活,半年涨粉7万;一位母婴博主只有2万粉,就能冲上9月买手黑马榜单,月销50万+。

这些个体故事汇聚起来,正在重塑一代人对工作的想象。小红书的生态,让兴趣能变成职业,让真诚能变成信任,让普通人也能成为买手,靠直播和橱窗创造稳定收益。



在这里,所有的不务正业,都可能成为最好的正业。当热爱能够变现,理想主义就不必向现实低头。

二次元、做手帐、画画、插画、捏泥巴......这代年轻人喜欢的事情太多了。而这些爱好正在悄悄成长为新的职业可能。

当父母、亲戚、社会再对我们这些“看起来瞎折腾”的兴趣投来质疑:你捣鼓那玩意儿,能当饭吃吗?

我们可以坚定地回答:当然可以!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19 04:30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