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餐饮巨头 集体卖起“大米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餐饮老板内参 发表于 2024-10-12 05:0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餐饮头部

集体“进军米饭快餐”

今年开始,以西少爷、和府捞面、喜家德等头部为主的餐饮品牌,纷纷下场卖起了“米饭快餐”。

西少爷官微9月发布最新文章“号外!西少爷进军米饭界!”,官方表示将重磅上线吃不完三件套,产品包括米饭无限续+11种菜+饮品的麻辣烫,形式上类似于“下饭火锅菜”的米饭快餐,定价19.9元,并着重强调“选用五常好米,匠心蒸足45分钟”。



在这之前,高端网红面馆和府捞面,也以一篇“和府被一碗米饭抢了风头”的推文,官宣正式“进军米饭界”。在门店原有的面产品外中加入不少拌饭产品作为主打,比如卤肉饭、牛腩饭等。更低调试水“拌饭子品牌”和府拌饭大师,定位长寿村拌饭开创者,以外卖的形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陆续铺开。



◎和府拌饭大师卤肉鸡翅饭

定价48.5元

摄图:内参君

同样的,以饺子作为大单品的喜家德,近段时间也一直在米饭快餐上不断试水,先后推出了各类“小锅米饭套餐”,例如酸菜鱼米饭、鲜蔬锅米饭、秋葵四拼锅米饭、丸子豆米锅等等。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喜家德的“下饭套餐”甚至被不少人称为打工人的“老家”。



除此之外,遇见小面也在“米饭产品”上持续试水,9月直接上新3款“安格斯肥牛饭”系列产品;酸菜鱼品牌渝是乎,在主打的酸菜鱼产品外新增设多款米饭搭档“下饭菜”,如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



2

不起眼的大米饭

为啥成了“巨头标配”?

似乎一夜之间,米饭这种碳水炸弹,成为了各家餐饮抢着上新的“标配”。原本专注某一品类、深耕多年的品牌,也突然拥抱“加时代”,卷向“大米饭”,这背后,是大势所趋,还是无奈之举?

我们似乎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关注这一变化:

1、一个大单品,不如“多个大单品”,打组合拳,是餐饮求变的积极尝试

高坪效的快餐再做加法,本质上还是效率的考量。品牌急需新的增长点,用来对抗日益增长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以及食材成本。毕竟,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和日益缩紧的消费能力,让餐饮从业者一方面不敢轻易涨价,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求变”。

事实上,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早已过去。前两年,大量的中式快餐品类就放弃了“粉、面、饭”的单一初始定位,加速向“全品类”融合。只不过,当时的全品类,主要是增加小吃、热卤、炸鸡等休闲单品,以此来默默拉高客单价、拉长营业时段。典型的代表是阿香米线卖起凉皮和肉夹馍、和合谷增加全家福热卤锅、魏家凉皮增加小吃……菜单不断加厚,SKU不断增多,同时尝试全品类、多时段的运营模式。

谁能想得到,两年以后的今天,餐饮内卷,卷向了曾经最不起眼的“大米饭”。

究其原因,当家家都有了炸鸡排、小酥肉,品牌们又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境地,重复度高、缺乏品牌辨识度,短期内可能对生意是个“刺激”,但长远来看,难堪大任,对品牌难以真正加分。也正是这个原因,新一届餐饮们上新主食,更加注重研发、口味的独一性、供应链的优势,并试图将这些米饭新品,以“强强联合”的定位推出,而不只是顾客吃饱后的“额外消遣”。

2、刚需消费的时代,“吃饱、实惠”是下馆子的第一要务

餐饮纷纷瞄准米饭类大单品的创新,其实是看中了“刚需消费”的普遍需求。毕竟,米饭类产品相对平价、好出品,提高翻台率,也提高男性客群的比例。

在这些特点的加持下,中式米饭类快餐品类的发展空间相对广阔。相关数据显示,2023中式米饭快餐的市场规模达到2513亿元,同比增长了13.8%,这样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延续到2024年。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式快餐行业在整体快餐行业中的占比接近70%。DT商业观察《快餐小调研》结论同样显示:在选择快餐时,75%的消费者会选择以粥饭粉面为主的中式快餐。

凭借中式口味的招牌爆品,配以丰富的家常菜组合,老乡鸡、大米先生、乡村基、超意兴等快餐巨头也发展猛烈,跨界入局者如永辉超市、711等也推出相关产品,成为行业有目共睹的表率。



◎大米干饭把子肉

三个关键词精准直击“刚需”

3、拌饭、盖码饭等“主食新秀”的崛起,让品类迸发出活力

主食品类,这几年兴起了一轮“新秀崛起”的奇景。行业又流行起一波“升级且平价”的品牌,典型的是米村拌饭。

2017年仅60家店,而到了2024年7月,全国开出了1300多家。让石锅拌饭这一“过气”的刻板韩国主食变成让年轻人打卡的朝鲜族美食,同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在当下低迷的餐饮大环境中,显得十分耀眼。

不仅仅是米村拌饭,还有盖码饭在“反预制”的大旗下如火如荼的全国开花,以及猪脚饭等主食专门店,让越来越多的品牌看到了主食升级的机会,同时,也让这个品类迸发无限的可能。

3

米饭生意,其实不好做

当各大餐厅都卷起了米饭,这个品类也面临着属于它的“烦恼”。

首先是升级的难点。米饭,其实和几年前大热的拉面一样,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品类。很多老板看中了它的“普适性”,但硬币的反面是——越大众化的产品,越难以“上价值”,同时也难以玩出新花样来。不仅如此,还要面临顾客的“评头论足”,似乎谁都可以用经验主义评价一二。

在这种“基因”的局限之下,米饭类产品,承载力有限,很难从品类中跑出真正独立的强势品牌。一些头部连锁,目前也只是将其纳入了菜单,但出品方面并没有太多亮点,市场反馈有待观察。

其次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羊群效应”的刺激之下,头部品牌、跨界者纷纷来分食蛋糕,再加上原本就有不少品牌专门店(米村等),势必造成这个品类的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

而且,顾客对于米饭品类的期许并不低(但愿意花的钱不多),这就成为一组先天的矛盾。要烟火气、要新鲜、要有滋味,但还不能太贵。这些要求之下,极大地考验着品牌的竞争力和研发力。如果一个品牌上新米饭类产品,只是人云亦云,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那很容易沦为鸡肋产品。



◎不少餐厅将“现炒”“反预制”作为卖点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餐厅上米饭类单品,陷入了“硬夸”的营销模式。同样作为主食单品,面既可以作为单一产品售卖,又可以仰仗汤底、浇头的价格感来拉升自身的价值,但米饭却严重依赖于“配菜”,绝大部分消费者在针对“这顿米饭好不好吃”做出评价时都受到米饭配菜的口味影响,而米饭本身往往是被忽略的无聊角色。

于是,想要杀出重围的一碗普通白米饭,在当下品牌们的包装下变得个个金贵,有的跨越山海是“优选自金奖的大米”,有的“匠心蒸煮45分钟、60分钟”,有的“采用农夫山泉水炖煮”,更有的强调“用进口高级电饭煲”……

但说一千道一万,再有“匠心”的一碗白米饭,能“匠心”到值得身价翻倍吗?

4

小结

无论是卖面,还是卖饭,亦或者卖馒头、卖豆包……本质上都是餐饮品牌在面对消费新变化时所做出的改变和尝试。勇敢打破瓶颈,才有可能找到新机会。从这一点来看,创新可嘉。

但概念归概念,回归产品本质,确保品质与出品对得起消费者,依然是困局中的突破口。对于“卖米饭”这事儿而言,五常大米也好、金奖大米也罢,口号喊得再响亮,营销搞得再热闹,想要真正给品牌加分,终究要在品质上花功夫。

毕竟,越是简单的事情,越难做出彩,越需要更多心思。否则,口号喊得再好、价格标得再贵,要是一碗大米连“蒸熟”都费劲,也是白搭。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4-11-2 02:10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