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产品的高价值和品牌溢价,使得它们成为非法牟利的“新宠”。近日,日本警方披露了一起涉及中国籍嫌疑人的案件,暴露了利用学生优惠购买苹果产品后转卖牟利的地下产业链。
据日本警方通报,中国籍嫌疑人赵某(51岁)与中国留学生等7人因涉嫌欺诈被逮捕。警方调查显示,赵某通过中国社交媒体招募留学生,利用其学生身份购买苹果产品,并通过学生优惠价格比原价便宜约1000万日元的大规模采购。
这些产品随后被转卖,警方怀疑部分货物流向了海外市场。
苹果公司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价格优惠,旨在支持教育领域的科技普及。然而,学生优惠政策的认证相对宽松,为不法分子留下了利用空间。
1. 身份滥用:通过招募留学生或伪造学生身份来获取折扣。
2. 大规模购买:单次采购多台设备,远超个人需求,明显具有商业用途。
3. 海外转卖牟利:通过跨国渠道转卖,利用不同国家的价格差获取暴利。
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偏离了学生优惠的初衷。
在日本,学生优惠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形式,购买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承诺商品将用于学习或个人用途。若隐藏真实意图(如转卖)获取优惠,构成“欺诈”罪。
此外,大量转卖电子产品可能涉及“逃避关税”“非法经营”等问题,甚至牵涉跨境洗钱。
此类案件为何屡见不鲜?
1. 政策漏洞:学生优惠政策审核机制不严,易被钻空子。
2. 高额利润驱使:苹果产品价格高,转卖利润可观,诱惑巨大。
3. 跨国市场差价:不同国家苹果产品售价差异大,催生了“代购”与“转卖”市场。
对此有网友称 “这是典型的损人利己!”滥用学生优惠不仅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失去机会,还破坏了市场公平,损害品牌方利益。
部分网友认为,类似行为可能影响中国留学生群体在海外的整体形象,让其他守法的留学生也被误解。
苹果学生优惠政策的初心是为教育事业贡献科技力量,而非滋生非法牟利的温床。此次案件敲响警钟,不仅提醒企业要加强管理,也呼吁消费者珍惜优惠资源,维护市场公平。
只有法律、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