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跑步超这个量或有害,如何判断跑量是否合适

[复制链接]
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 汪军

跑步作为一项简便易行、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方式,深受大众喜爱。然而,许多跑者常常陷入“跑得越多越好”的误区。近日,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跑步对健康的益处并非与跑量成正比,过量跑步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上述结论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对超过5.5万名成年人长达29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跑步者的死亡风险比不跑步的人平均低30%,但每周跑量超过32公里后,健康收益反而会下降。

适量跑步确实能为健康带来诸多益处。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汪军解释,规律的中等强度跑步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代谢指标,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显著效果。但当运动量超过身体承受能力时,这些益处就可能转化为风险。研究显示,在马拉松等长时间剧烈运动中,人体会出现内脏器官暂时性缺血的情况,可能导致小肠损伤和肾功能暂时性下降。此外,剧烈运动后免疫系统会出现短暂抑制,增加感染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跑者可能需要更加注意运动量的控制。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耐力运动员的心脏钙沉积量和冠状动脉斑块明显多于非运动员。不过汪军教授强调:“对于普通跑者来说,更常见的运动损伤其实是关节问题,而非心血管问题。普通人很难达到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因此不必过分担心心血管风险。”

如何判断自己的跑步量是否合适?汪军教授建议跑者要善于倾听身体的“信号”:持续性的疲劳感、运动后恢复时间延长、静息心率升高、睡眠质量下降、食欲减退等,都可能是运动过量的警示信号。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针对大众跑者,汪军教授给出了具体建议:每次跑步5公里左右,最长不超过10公里,每周3~5次为宜。这样的运动量既能获得健康收益,又能避免过度运动带来的风险。他强调:“运动处方需要因人而异,要综合考虑年龄、体能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

科学跑步还需要注意方法。汪军教授特别提醒,初跑者不要过分追求速度,应该循序渐进地增加跑量;要合理安排休息日,避免连续高强度训练;可以进行交叉训练,将跑步与其他运动形式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跑步场地和专业的跑鞋;注意保持正确的跑步姿势,尽量保持跑步时前脚掌着地,身体重心向前倾。对于准备参加马拉松的跑者,更要保证充足的恢复时间,避免短期内频繁参赛。

汪军教授提醒,科学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让身体保持长久的健康与活力,而不是一味追求运动量的增加。对于普通跑者来说,严格遵循“适度”原则,才能真正从跑步中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5-11 05:03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