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9·3阅兵”日益临近,北京天安门广场即将迎来一场庄重而宏大的国家级纪念仪式。目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确认出席,而另一位引发热议的人,便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近期,中美关系在经历数轮博弈后出现阶段性缓和,“特朗普是否出席阅兵”这一议题随即从舆论场迅速升温,并经由日本共同社记者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正式抛出。
▲外交部的回应耐人寻味
外交部的回应耐人寻味。发言人毛宁表示:“有关活动的具体安排已经对外公布,你提到的问题,目前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这短短一句外交辞令,并未否认特朗普来访的可能性,既为外交操作留足空间,也暗含中方对这一话题主动掌控的信号。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模糊,同时也是中方在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外交技艺展现。
事实上,从近期特朗普的表态来看,他本人似乎对访华意愿强烈。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多次流露出希望重启对华高层交流的意图,还计划组团带领数十名CEO访华,商讨能源、农业等领域合作。在当前美国国内经济承压、中美经贸问题逐步破冰的背景下,这样的举动无疑带有浓厚的选举政治考量。倘若他真能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阅兵仪式,无疑将创造中美外交史上的重要一刻:他将成为第一位出席中国阅兵式的美国总统,且与中俄两国元首实现“反法西斯历史背景下的同框”。
▲美国国内政治深度撕裂
然而,现实与愿望之间仍横亘着几座难以回避的障碍。首先是美国国内政治的深度撕裂。近年来,美国政坛对华鹰派势力持续抬头,尤其是共和党内部部分激进力量对中政策极为强硬。在大选临近的敏感时刻,特朗普如贸然出席阅兵,必然遭遇政敌围攻。在政治民粹与外交理性之间,特朗普所面对的两难抉择并不轻松。
其次,当前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依然严峻。虽然部分经贸领域取得阶段性缓和,但科技封锁、台海局势、南海摩擦等敏感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就在不久前,美国国会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2.0》,强化对华技术限制;而在军事上,美方军舰战机仍频繁穿越台湾海峡。中方对此高度警惕,不可能因一场阅兵邀请而放松战略定力。即使特朗普表达出“和解”的姿态,也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其“重塑互信”的诚意。
▲当前的美日同盟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第三点更为微妙。特朗普若出席阅兵,意味着在“中美共同抗日”的历史场合上发声,这将对美日同盟构成一定冲击。当年二战太平洋战场,中美曾并肩作战,这是客观历史。然而在当前的地缘格局中,日本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支点,两国同盟深度绑定。特朗普一旦出现在纪念中美抗日合作的场合,势必被日本右翼舆论视为“背刺”。这不仅将引发日本方面的不安,也可能在盟友体系内部制造不必要的震荡。日本近年来在钓鱼岛、台海问题上频频挑战中国底线,更让中方对美日战略互动高度关注。
除了外部地缘政治与联盟压力,特朗普本人的“行事风格”也构成了一种不确定性风险。他一向以“出风头”“制造话题”著称,尤其在国际外交场合中,不乏抢镜言行。而中国阅兵以庄严、肃穆为基本基调,所传递的是对历史的缅怀与和平的珍视。一旦特朗普在此类场合中行为出格,甚至脱离主线,很可能影响阅兵活动的整体氛围与战略意义,令中方难以掌控局面。
▲九三阅兵的意义非凡
历史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启示。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美国并未派出高层领导人,来华观礼的仅为驻华大使与飞虎队老兵代表。即便在当时中美关系较为平稳的背景下,华盛顿也未选择在敏感历史议题上作出“公开背书”。如今,中美博弈更加复杂,特朗普若真出席,确实将打破以往先例,但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亦非轻易可控。
当然,从中方角度看,是否邀请特朗普,更在于国家战略层面的权衡。若其真心寻求修复中美关系,放下冷战思维,以历史合作为基点推动新时期合作,中方大门是敞开的。但正如外交部所强调,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考量。我们欢迎朋友到来,也愿意看到中美关系破冰,但绝不容许“作秀外交”“政治表演”在重大历史场合上喧宾夺主。
▲特朗普显然是想来的,至于能不能来就要看缘分了
总的来看,特朗普出席“9·3阅兵”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的外交突破机遇,也是一场风险与象征并存的战略豪赌,也将深刻影响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