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放军开炮驱离日舰 日方抱怨中方不接电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据《防务博客》8月18日报道,日本政府多次表达对中日军事热线机制“失灵”的不满。

作为中日海空联络机制的组成部分,这条热线在2023年设立之初被东京寄予厚望,期望其能在双方军机、军舰高频接触背景下发挥安全阀作用,防止意外冲突。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从2023年至今,该热线仅在设立初期被使用过一次,之后即陷入沉寂。

日本方面表示,在多起突发军事摩擦事件中,中方始终没有通过热线进行沟通,也没有对日方的通话请求作出积极回应。

日方抱怨热线成了一条摆在桌上的空线,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根本联系不上人”。

还有来自日本的声音认为,中国只是在机制设立时“配合做做样子”,真正发生摩擦时却“毫无诚意”。

实际上,日本早在2010年代便开始推动建立军事热线,与中国进行多年拉锯谈判,直到2023年才最终落地,而今眼看机制形同虚设,自然愈发恼火。

因为在日本的战略认知中,这条热线不仅是为了防止误判,更是中日在平起平坐的前提下的一种“对等安排”,如今没有达到日本方面想象中的效果,就会有一种被中国看不起的感觉。



(外媒报道截图)

日本方面提到了这两年来中日之间的一些摩擦。

比如近期日本媒体炒作的,2024年7月,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铃月”号驱逐舰在靠近中国浙江近海时进入中方领海长达20分钟。

根据日媒披露,中国海军随即发出警告,并且开了两炮将其驱离。

令日方难堪的是,事发后其试图通过防务热线紧急通话,却未能与中国军方高层建立联系。

紧接着8月,一架中国Y-9侦察机短暂进入日本西南部空域,但这并非故意为之,中国已经给出了明确解释,是气流因素所致。

再往前追溯,2024年6月与7月,中国战机在太平洋与东海空域分别接近日本P-3C与YS-11EB侦察机,最近时甚至仅有40余米距离,引发日方“极高风险”的判断。

这些事件发生后,日本防卫省多次尝试通过热线联系中方军方高层,期望以机制化方式进行降温,但均未能如愿。



(日本“铃月”号)

虽然日本所抱怨的是热线没接通,但深层次的焦虑,其实是对主导局势能力丧失的不甘。

日本方面原本希望通过热线这类机制性安排,在中日摩擦中让日本可以和中国“对等”。

但事实证明,这种设想过于理想化。

首先,根据中日双方在机制设计中的共识,热线并非实时响应式工具,而是带有延迟、评估与审批流程的协商通道,明确规定中方可在接到请求后最长48小时内响应。

这本身就排除了战术级即时通话的可能性。

其次,中方对热线的使用定位,更倾向于结构性战略对话,而非日方期望的现场临时调度。

也就是说,日方想把热线武器化,将其视为另一条“战线”,并将其当成邻居家的手机,我这边一拨号,你那边就得赶紧掏出来接通,咱俩把刚才发生的事情掰扯清楚。

中方当然不会配合如此幼稚的逻辑。

而且中国也不是不接电话,协议里说的清清楚楚,有48小时响应,中国并未违反任何规则。

因此从协议文本、操作逻辑乃至心理预期上看,日方对热线的理解存在明显误判。

与其说是机制失败,不如说是日本单方面的预期幻灭,而在这场幻灭里,日本自我认知的失衡,才是根源。



这恰恰凸显了日本的真实心态——无能狂怒。

在数次摩擦中,日本都处于弱势地位,要么是跟踪拍照,要么是事后抗议,或者抱怨一通。

所以从日本的角度看,它就非常依赖“热线”,方便日本随时打电话向中国发脾气。

那么一旦连这个工具也失灵了,剩下的就只有愤怒。

但这种愤怒无法转化为实际影响力,也无法改变中方的节奏,反而更显自身无助与乏力。

本质上,这是一个中等强国对大国的焦虑。

这就是无能狂怒的真实写照:拿中国没有任何办法,不是没有渠道,而是即便通了话,也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

从根本上说,热线被日本视为发泄焦虑的窗口,而这个窗户关上了。



(日本“御用摄影师”给中国轰炸机拍的照)

但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危机事件”,与日方的定义和应对措施都是不同的。

中国的逻辑是,遇到问题了,依法依规处理。

并不是说每一次靠近都需要解释,每一次摩擦都需要降温。

相反,过度反应才会削弱行动的战略意义。

因此,不管日方怎么炒作这个热线机制,中方都是不以为意的。

在中方看来,真正重要的是整个态势是否在掌控中,是否符合预设目标。

你日本要是愿意沟通,我可以考虑;但你想拿起电话就对我吆五喝六的,我可没兴趣、也没有那个闲工夫配合你表演。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8-20 18:21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