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9.3”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彩排现场的一组照片,在国际军事界引发热议。美国“驱动”网站“战争地带”专栏甚至打破周末休息惯例,紧急加班报道。画面中至少出现6款无人机,其中攻击-2和攻击-11是此前公开过的“老面孔”,另外4款则是首次亮相的新型号。
这些无人机在气动布局、任务定位上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大型化、隐身化、多用途化的发展方向,让外界清晰感受到中国在空战型无人机领域的 “井喷式进步”。
最先引起关注的是一款与FH-97/A气动外形相近的空战型无人机。采用背负式进气道和V形双垂尾设计,机身扁平而非规则圆柱状,机腹大概率装有大型内置弹舱,弹舱门疑似采用锯齿设计以强化隐身。不过与FH-97不同,其发动机尾喷口未被垂尾包裹,可能影响后向隐身性能,后续大概率会针对性改进。
和FH-97一样,这款新型无人机将光电瞄准系统(EOTS)装在机头下方,这意味着现阶段它更侧重对地攻击,可搭载精确制导弹药实施多域立体打击。而参考后续FH-97A具备的空战能力,这款无人机的战术定位很可能是根据军方需求调整后的成果。
另一款采用菱形三角翼设计的大型隐身无人机同样吸睛。“战争地带”专栏指出,这款无人机与今年 1月在中国北方某地现身的无人机高度相似,长约15米,配备两台发动机,机头细长尖锐,直接取消了平尾和垂尾。
菱形翼本身结构效率高,根弦长且与机身融合,既利于隐身又能增大内部空间,中等后掠角和展弦比还能保证亚跨音速机动性能,唯一短板是超音速阻力较大。不过从外观来看,其菱形翼已做优化,只是否改善了超音速阻力问题,目前还不得而知。整体设计凸显极致隐身,意味着它具备出色的突防能力和战场生存性。
面向多域战场的无人直升机则展现了另一种技术路径。机身上方装有两个并列反向旋转的螺旋桨,这种设计能在盘旋时保持极高稳定性,便于精确定位运输,与美国卡曼公司研制的CQ-24A重载无人直升机(原K-Max)颇为相似。CQ-24A最大起飞重量5400千克,搭载涡轴发动机,输出功率达1314千瓦,单次可负载2700千克货物。
与侧重战场补给的美海军陆战队不同,解放军大概率会让这款无人直升机承担更多任务,包括情报、监视与侦察(ISR)、反潜、反水雷,甚至火力打击都可能纳入其职责范围。这对拓展性、可靠性和载荷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若能达标,将成为既能征战陆地、又能驰骋海疆的多面手。
最后一款采用无尾布局(平尾与垂尾均未出现)的空战型无人机,因被迷彩篷布覆盖而显得神秘。“战争地带”专栏也坦言,目前对它的细节知之甚少,但从其较宽的机头来看,这里很可能安装了特殊载荷,这种设计在FH-97A上已有体现。由此推测,与第一款空战型无人机相比,它的核心定位或许更偏向制空作战。
这4款新型无人机中,有3款与空战型无人机紧密相关,这一比例耐人寻味。空战型无人机的价值早已被各国认可,能够与有人机协同执行空域搜索、驱逐、攻击等任务,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后,可实现毫米级多维信息处理、自主感知综合态势并快速决策。这不仅能大幅降低飞行员风险,还能提升作战效费比,堪称未来空中力量的“倍增器”,美军的UACV和CCA项目便是典型例证。
如今,中国歼-20S与歼-35 系列隐身战机进展顺利,与之配套的空战型无人机此时集中亮相,时机恰逢其时。正如“战争地带”专栏所言,中国正通过这些新型装备向世界释放“明确信号”。这信号里,有技术突破的自信,有装备体系化的成熟,更有守护和平的底气。而能读懂多少,或许就看各方的“悟性”了。据说此次阅兵彩排的周末晚上,美国五角大楼的披萨饼外卖订单呈几何数量的暴增,这显然说明美国亚历山大,需要彻夜加班修改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