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器官图谱中,皮肤是覆盖面积最大(约2平方米)、最容易观察的部位。
近日,美国斯坦福医学院与哈佛医学院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皮肤既能反映全身健康状态,又调控衰老进程,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生命时报》邀专家解读新研究,教你把皮肤养“厚”一点。
皮肤直接影响衰老过程
这项发表在英国《自然·衰老》杂志的研究,由十几位抗衰领域专家协同完成,颠覆了“皮肤衰老仅是外表问题”的认知。
“皮肤绝非简单的包裹性组织,而是集防御、感知、调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王海英强调。
除了阻挡异物、清除病原体、调节体温、影响代谢,研究发现,皮肤衰老和全身衰老存在动态双向调控:
皮肤既是系统性衰老的“显示器”,又能通过DNA损伤、端粒缩短、慢性炎症等皮肤源性信号,“指挥”加速整体衰老进程。
比如,衰老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会间接导致骨质流失。
皮肤被紫外线伤害后,会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激活系统性慢性低度炎症,这正是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皮肤表面菌群失衡,不仅会增加皮肤病风险,还与心梗、中风、2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显著升高相关。
通过“肠-皮轴”,皮肤失衡菌群与肠道菌群相互影响,可明显增加老年人衰弱和病原体感染风险。
厚一点,才是皮肤的理想状态
不管是哪个位置的皮肤,从结构上来看,都可分为3层: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
表皮层厚,皮肤屏障功能就强,锁水、防御力更强;真皮层厚,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弹性纤维通常就更多。
屏障功能强、皮“厚”的皮肤,就能慢一点变老。
由于皮肤直接接触外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尤艳提示,要留意日常“催老”皮肤的习惯。
不注意防晒
有研究显示,八成面部皮肤衰老源于紫外线慢性损伤。
长波紫外线会诱发皮肤炎症反应,把胶原纤维“拆”得七零八落,让皮肤松垮没弹性;中波紫外线更直接,可诱发基因突变,堪称皮肤癌“启动键”。
哪怕是阴天,紫外线也能穿透云层,长期积累的伤害比一次暴晒更隐蔽。
吃得太甜、太油
高糖、高油饮食会引发“糖化反应”,生成的糖基化终产物就像在皮肤里“撒沙子”,让胶原纤维变脆、断裂,弹性越来越差。
研究发现,每天吃糖超过25克的人,皮肤老化速度比普通人快1.5倍。
熬夜等于“自毁”皮肤
夜间是皮肤细胞修补受损DNA、合成胶原纤维的黄金时间,而褪黑素是启动“开关”。
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造成皮肤无法自我修复,不仅会松垮、长斑,免疫力也会下降,更难抵御病原体。
养出健康的“厚皮肤”
两位专家共同指出,护肤其实就是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关键。做好5件事,拯救变薄的皮肤。
01
吃出“好底子”
王海英建议,日常饮食这样调整:
多摄入全谷物、深绿色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洋葱、大蒜、香蕉等含益生元的食物,通过“肠-皮轴”滋养肠道有益菌,减少皮肤炎症;
严格控制高糖、高油食物,每天吃糖别超25克。
避免过度控制饮食,如果每天热量低于1200千卡,身体会“挪用”毛囊的营养,导致脱发严重,这种损伤在营养恢复后仍需6~9个月才能逆转。
02
防晒要“分区”
面部、颈部、双手常年露在外面,出门要涂防晒霜,再戴防晒帽或防晒袖套。
在这个季节,双腿、后背等部位可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晒10~15分钟,既能满足合成维生素D的需求,又不会晒伤。
03
睡够“修复觉”
尤艳表示,23点到凌晨3点是生长激素分泌的旺盛期,能促进皮肤细胞修修补补。
建议成年人每天睡够7~8小时,尽量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如果实在要熬夜,第二天也别猛补觉,晚起时间别超过1小时,以免让生物钟更乱。
04
让自己开心起来
通过“神经-皮肤-免疫轴”,坏情绪也会让皮肤闹脾气,诱发或加重瘙痒、湿疹等问题。
平时可以多培养爱好,比如养花、画画,或者多和朋友聊天,帮自己减压。
适当运动(如快走、瑜伽)能促进“快乐激素”分泌,还可加速血液流动,给皮肤输送更多营养,增强免疫力。
05
清洁要温和
健康皮肤的pH值呈弱酸性(4.5~6.5),但部分人群过度追求皮肤干净,使用清洁力强的皂基洁面产品(pH大于8)或频繁去角质,会把皮肤的保护层破坏掉,导致敏感、红血丝等问题。
尤艳建议,每日清洁不超过2次,早上用清水冲洗,晚上用氨基酸类温和洁面产品。“如果皮肤油脂分泌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频率,但切忌频繁去角质或刷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