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AI生成图片
今天,释永信又上热搜了。
上热搜的原因,是他又被锤了。这次锤他的,是河南佛教协会。
就在刚刚,河南佛教协会发布了一篇长文,文章表示,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侵占公款、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这种行为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因此坚决支持依法处理释永信……
释永信的这些罪名,之前不是有很多新闻媒体报道过了吗?为什么现在又再搬出这些罪名把释永信又再锤一遍呢?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反正可以看到,在这篇长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在这篇批评释永信的长文中,出现了四个字——“自种孽因”。
什么叫“自种孽因”呢?
查一下我们能发现,“自种孽因”的意思,是指个人行为导致的因果报应,强调个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意思就是一个人的福祸,全部由自己咎由自取。
那么问题来了。
释永信今天的“果”,真的是他自己一个人“种”出来的吗?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早就有僧人举报过释永信有财务问题且有情人和私生子:
但是当时呢,却没人相信:
而且不仅没人相信,当时举报释永信的那个僧人,还被反诬有多名妻子、背叛师门:
而且当时还有30名少林弟子站出来,表示举报释永信的僧人其实是对释永信怀恨在心,是恶意诋毁、诽谤:
30个僧人跳出来给举报释永信泼脏水——所以我请问,释永信今天的“果”,真的是他自己一个人“种”出来的吗?他真能自己“种”出30个僧人来给举报者泼脏水?
而且更要命的是,当时相关人员在查释永信的问题的时候,竟然查不出什么问题来:
当初一帮手握调查权力的人去调查释永信,竟然查不出问题来——那么请问,这样的“果”,真的是释永信一个人“种”出来的?释永信真有能力“种”出那么牛X的、调查不出一点问题的结果来?
确定当初真的没有人跟释永信一起“种孽因”?
而且在今天的这篇重锤释永信的文章中,最后的结尾,还出现了这样的话:
好家伙,本来开头还是一些关于重锤释永信的文字,可到了后面,竟然自夸起来了,这个我是服气的。
那么,今天这篇重锤释永信的文章,到底有没有什么大问题呢?
在我看来,今天这篇重锤释永信的文章,确实没什么大问题。
因为这篇文章,通篇都在说正确的话,正确到让你几乎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总之就是通篇都在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且完全对的话。
为什么要说这种话呢?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上图为AI生成图片
总之我知道,如今在一些公司单位,有很多小领导,也非常喜欢说这类话。
例如我认识的一个公司的领导,就曾经跟我聊过这个问题。他跟我说,你知道为什么一些公司的领导总喜欢说正确的废话吗?因为这是一种“风险规避”与“自我保护”的最优策略。
怎么说呢?
因为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说得对”远远比“做得好”更安全。
例如,当一个公司领导在公众场合的时候,如果他总喜欢说一些具体、明确的指令,那么这就意味着,他要负明确的责任了。而这种指令一旦执行失败,那责任就是非常清晰可见的。
但是说“正确的废话”就不一样了,因为“正确的废话”永远正确,无法被证伪。例如一个公司的领导,他在开会的时候总喜欢说如“我们要高度重视、举一反三、狠抓责任”这种话的时候,那么此时看似他已经发出了指令,实则他是在将执行和解读的责任完全下放,这就让自己始终处于“完全正确”的安全区。
而如果当结果不明朗时,之前他模糊的表述,就为他事后的解释提供了巨大空间。
例如事情办成功了,他可以说“这都是我安排你们这么干的”;可事情失败了,他则可以归咎于“你们理解能力有问题啊、落实方式不行啊”——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精明的“免责手段”。
所以,当今时代,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与领导同事共事呢?
我的一个经验就是,那些平时总爱说正确的废话的领导和同事,能尽量不跟他们共事,就尽量不跟他们共事——因为这类人,往往是团队里的“慢性毒药”。
这类人,很喜欢用语言上的正确,替代行动上的有效,所以和这类人共事,很多工作都会变得流于表面,无法触及核心——所以,一旦跟这种人共事久了,那么你们的团队,很可能就会变得臃肿、迟钝,然后慢慢脱离市场、客户,而后,你们的团队便难以再继续创新和进步,从而就慢慢失去竞争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