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媒:中国100式碾压全球 美国四代坦克得5年落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在国产装甲部队全面登陆阅兵场并亮相后,对全球坦克发展造成了很大刺激。以美国“Defence-Blog”网站为代表的多家海外媒体,非常焦虑地比较了中美坦克发展策略,最终结论是“中国打算围绕机动性和专业需求重新定义装甲部队,而不是其他国家继续大规模列装重装坦克的思路”。



▲美国“Defence-Blog”网站认为中国正在开启坦克新时代

在最新国产100坦克问世后,国内大部分舆论都将其称为“四代坦克”,认为是在俄罗斯T-14对四代坦克发起冲锋失败后,中国坦克引领全球潮流的标志。但“Defence-Blog”网站却觉得,100坦克并不是四代坦克,而是直接颠覆了持续十年的主战坦克发展思路,重新定义坦克技术方向,就像当年苏联T-54横空出世,一举终结其他国家坦克发展路线,开启大家熟悉的现代主战坦克那样。



▲当然,在新装备形成战斗力之前,对旧体系的改进仍然有过渡价值

二战期间中、重型坦克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末期出现的IS-3、M-26,算是初代坦克的巅峰之作。但经过和德国装甲部队多年鏖战的苏联军队,却对IS-3的笨拙并不满意,再加上设计单位在1944年,就曾围绕取代T-34进行了一些研究,最终促成了T-54的问世。这款全重接近40吨,搭载一门100毫米主炮,属于中型坦克范畴的装备,凭借均衡的火力、装备和机动布局,全面取代了其他坦克的主力地位。到1960年前后,主战坦克已经成为各国陆军的主力装备,苏联陆军也凭借率先突破的战略优势,在整个冷战期间都保持优势,数以万计的装甲洪流,始终是北约梦魇。



▲经典的T-54/55至今还在大量服役

然而,经历了几十年的辉煌后,这条由苏联坦克设计师开创的道路,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三代坦克为了满足性能提升,对抗火力、装甲进一步增长的对手,重型化趋势非常明显,欧美几款经典型号的战斗全重普遍超过60吨。另一方面,重装化带来的复杂保障/运输要求和成本暴涨,面对攻顶的低成本无人机、远程反坦克导弹,生存力依然堪忧。说得直白点,三代主战坦克已经像二战末期的重型坦克一样,遇到了技术瓶颈。



▲四代坦克不得不开始减重,但效果并不好

俄欧美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试图在四代坦克验证项目中解决,比如说美国“艾布拉姆斯”-X样车,就将战斗全重控制到53吨,德国KF-51则为59吨。但这种通过修改部分布局,节省数吨重量的做法,属于治标不治本,量产时突破60吨是必然的。相比之下,100坦克则像当年的T-54一样,基于大量技术突破,以中型坦克的重量,实现接近甚至超越欧美四代重型坦克的性能。



▲俄罗斯T-14的战斗全重也达到了55吨

具体来说,当俄乌战争已经证明,传统“叠甲”不足以应对新兴威胁时,100坦克选择搭载全面升级的主动防御设备,结合总体布局优化和材料进步,获得了相当出色的防御水平,特别是针对无人机时,生存力要远超传统主战坦克。105毫米主炮确实很难穿透三代坦克的正面装甲,但射程超过10千米的炮射导弹,以及高射角下可以“攻顶”的炮弹,在先进态势感知系统加持下,仍然能保证优秀的反装甲水平。在防御、火力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全重大幅减少带来的机动、成本收益,是不言而喻的。



▲继续改进M1是美国不得已的办法

最关键的是,就在100坦克登场之后,美国陆军坦克发展的最新动作,是加速2022年就明确的M1E3项目。这款在M1A2 SEPv2基础上,融合之前“艾布拉姆斯”-X验证技术的坦克,号称要向第四代迈进,但本质上仍然是三代末期改进版本。以陈旧路线带来的近60吨全重,与重启中型路线的100坦克对抗,很有冷战早期M-26对阵T-54的味道——先不说性能怎么样,M1E3预计要到2030年之后才能服役,而100坦克现在就已经成群了。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10 14:19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