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双一流”高校扩招 宿舍都不够住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2025年9月6日,郑州大学新生报到日现场。该校本科生招生规模多年居全国第一,2025年迎来10996名大一新生。(郑州大学官微/图)四个上下铺塞在房间角落,空地上摆着两张比高中课桌还窄的桌子——像一个“破折号”横亘在宿舍中间。桌上堆满了东西,两边各放着四把凳子,穿行而过不时会撞到凳角。这是北京科技大学位于海淀区校本部的某间本科新生宿舍。一层楼41间寝室,约三百名学生共用2-3台洗衣机、8支吹风机、10个淋浴头和15个厕位。

入住还不到一个月,已有学生总结出了规律:洗漱要排队,上厕所要排更长时间。但排队最久的还是洗澡,高峰期得排半小时。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所在楼层有半层的学生基本都是一个专业,课表都一样,“赶去上课前,水龙头都要挤着用”。

楼宇经理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由于扩招,宿舍不够住,学校趁暑假把这栋楼的部分6人间改成了8人间。根据公开信息,这所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高校在今年扩招了约90名本科生和200名研究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对多年没有新建过宿舍楼的学校本部来说,依然是不小的压力。

北科大的这轮扩招,是响应国家要求。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则在3月5日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强调,要稳妥扎实推进“双一流”高校本科扩容。很快,在这个秋季新学期,许多“双一流”高校就迎来了比往年更多的大一新生。这加剧了高校长期存在的宿舍紧缺问题,而这,只是本轮高校扩招的一个缩影。

省属高校是扩招重镇长期以来,国内许多好大学的本科生规模都较为有限。近几年,兰州大学等985高校甚至出现了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的“本研倒挂”现象。

对此,一位担任过多年高校领导职务的全国政协委员有自己的观察。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所在的教育界别有不少高校书记、校长,在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对优质本科扩容有诸多讨论。

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大家当时都表示,优质本科扩招是基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出的决定,也能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他也清楚,很多名校为了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实现本研1:1的招生比,“对本科招生不是太感兴趣,更希望增加研究生数量”。

多所“双一流”高校中层管理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与扩招本科生相比,学校扩招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动机更强。后者生均经费比本科生更高,且导师能解决一部分费用支出,在管理上也可为学校分担更多责任。更重要的是,“好的学校硕士生和博士生还能干活,出成果”。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长聘教授、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李立国就发现,美国研究型大学每年本科毕业生占本专科毕业生的32%左右,而中国“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只占本专科毕业生的约7%。

2024年12月,他在《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容:目标与路径》,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时“双一流”高校扩容目标:“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分别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和本科招生总数的20%。这需要“双一流”高校在校生每年约需在前一年基础上增长6.37%。

但现实是,某中部省份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几年高考考生人数几乎连年增长,尤其是2016年至2024年8年间,全国高考生数量增加了40%多,个别省份的增长更为突出。但由于“双一流”高校有不少是教育部直属,招生主要由教育部负责,部里总体上有管理。这些高校的本科生规模多年保持稳定,导致“优质本科资源特别稀缺,本科生绝对数量没有增加,相对数量反而少了很多”。换句话说,“录取率是在下降的”。

据他了解,有省份过去六七年里高考学生数量增长了80%,但北大清华在该省录取的学生基本没有增长。

据南方周末记者梳理,自2017年以来,北京大学本部招录的内地本科生有多年不到3000人,甚至中间几年出现小幅下滑,如2019年录取人数比前一年少91人,2020年又比上一年少了54人。

省属高校又是另外一番情形。某东南沿海省份“双一流”高校同时也是省属高校,该校本科生院负责人解释,对于他们来说,扩招和所在省份的高考压力有关。如果某地哪一年高考人数特别多,为增加入学学生数量,该省的省属高校就必须要扩招,而“寄希望于别的省扩招,肯定不现实”。

因此,扩招的压力更多传导到了省属高校。这位“双一流”高校本科生院负责人说,“协商空间不大,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你必须要完成。”

2025年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记者会上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2024年优质本科扩招1.6万人,2025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根据公开信息,这一轮扩招中,部属高校本科招生量整体较小,扩招力度相对有限。华中科技大学宣布扩招80人,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宣布增加本科生招生名额超100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扩招150人。在京“双一流”高校里,扩招较多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增加了500个名额。

与部属高校相比,省属高校“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位于山西的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本科扩招计划达到四位数,为1000人。同样位于湖南的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本科招生也分别新增了600人。

入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河南考生,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流向了省内的郑州大学。该校多年来本科招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计划招生10800人,比2023年增加200人。即便招生人数已经破万,2025年仍宣布扩招150人。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将高校分成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河南大学也是类似情况。本科招生名额从2021年的9000人,增至2025年的10520人,5年内扩招1520人。


2025年9月8日,北京科技大学海淀校本部学生公寓。(南方周末实习生侯慧静/图)

最棘手的还是宿舍扩招的压力是多方面的。

南方某“双一流”高校也是省属高校,该校财务处负责人杨英说,通过计算发现,财政生均拨款远远不够培养一个学生的投入。扩招带来的经费收入增长与支出相比是不匹配的,学校的经费会更紧张。

但杨英强调,学校不能只算经济账,“虽然我们不太想扩招本科生,但是为了完成国家的任务必须得扩招”。

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宁波大学接受浙江省教育厅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时发现师资紧张问题。如果要扩招,学校还得招聘更多优秀教师,这势必会增加办学成本。

在扩招引发的经费压力下,不少教育界人士都在呼吁提高学费。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英对此表示,她所在的学校二十多年未上涨学费。按照规定,学费最高不能超过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25%,但实际上学费远远低于这个比例。

“现在的物价水平和当年完全不一样,学校的投入也不可同日而语。”杨英说,高校经费由学生、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分担,涨学费合情合理,但幅度一定是有限的。教育是民生事项,经费缺口不可能都让学生承担,不能完全按照成本核算,“但至少上涨学费后能缓解我们的压力”。

杨英说,学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都希望上调学费,但物价调整由发改部门牵头,“最大的阻力还在发改部门”。

与教育质量相比,经费反而是小问题。

前述中部省份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负责人举例解释,学校采购一台设备要2000万元。这台设备原先只需要给100个学生使用,但扩招后有200个学生。学生之前能操作设备1个小时,现在每个人只能用半小时。他担心培养上的偷工减料在面上看不出来,导致的教育质量问题“在短期内也无法显现”。

不过,在多所“双一流”高校中层管理者看来,眼下最棘手的,还是学生宿舍问题。

“把厕所改宿舍,‘粪围感’拉满!”2025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陈涵在网上刷到这则关于学校的新闻,才想起几天前学校发布的一则通知:为进一步深挖南湖校区学生寝室房源,保障学校扩招宿舍房源总体需求,学校决定将南湖校区学生宿舍内93间闲置功能房和厕所改造为学生宿舍。

陈涵住的是4人寝室。放眼全国,本科能住上4人寝室,已算得上幸运。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迎来首次大规模扩招。因此在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四二一”目标,即本科生4人1间,硕士生2人1间,博士生1人1间。

但据某“双一流”高校基建处负责人王洪涛的了解,尽管这一目标已经提了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仍几乎没有学校实现”。

原本就有历史欠账,如今又扩招,宿舍紧缺是许多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某中部省份“双一流”高校基建处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对他们来说,土地和经费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董玉国曾担任过学校基建处处长。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老牌高校位于市中心难以扩张,空间与土地受限。而新建用地往往优先满足科研和教学需求,导致学生公寓面积标准难以落实。

王洪涛所在的学校接连4年分别新建了800间学生宿舍,“今年勉强住下了”。但除了本科生,研究生扩招体量也很大,“宿舍仍然远远不够”。

用王洪涛的话说,宿舍是“满负荷”状态。他进一步解释,如果招生男女比例不一样,或是学生需要调换校区,宿舍没有能够腾挪的空间。哪栋楼需要维修,只能利用学生离校的四五十天寒暑假。等到毕业生住了三四年离校,收拾屋子、刷墙、更换暖气片这些活都得连夜干,“每年暑假都像打仗一样”。

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再提鼓励新建宿舍参照本科生四人间、硕士研究生两人间、博士研究生单人间的标准规划建设。

上述文件还提出,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优先考虑新建学生宿舍项目,优先考虑宿舍面积缺口大的高校。同时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与宿舍面积达标挂钩。

此后,湖北、山西、广东等多地陆续出台地方配套文件。其中力度较大的是山西省。

根据《山西省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方案》,山西省高校学生宿舍现有716.74万平方米,生均7.02平方米。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测算,缺口面积约349.72万平方米,占比32.79%。

该方案提出,力争在3年内快速增加高校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年内基本缓和高校学生宿舍供需矛盾,逐步消除全省高校本科生8人间,显著降低本科生6人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人间占比。

王洪涛最近在和兄弟院校交流时发现,“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在报项目,都在新建宿舍楼”。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内蒙古大学学生宿舍用房尚有建筑面积缺口约4.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88亿元新建学生公寓楼。华南师范大学计划投资3.96亿元新建3栋学生公寓。正在建设的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计划于2026年9月投入运营。

步子不敢走得太大除新建宿舍外,从中央到地方的文件都提到,鼓励高校通过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

华东地区某“双一流”高校总务部负责人去学校周边的楼盘看过,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租赁的地方。他解释说,租赁的公寓不能离校区太远,除了要方便学生上课,还要考虑安全因素。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公寓得整栋租下,市面上满足这些条件的闲置楼盘并不好找。

实际上,在1999年的那场大扩招中,为解决资源紧缺,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将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实体进行外包,但情况并不理想。

大连理工大学总会计师冯宝军在2014年发表的论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服务外包模式研究——以D大学为例》中写到,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该校居住在引进社会资金建设、由外包企业提供物业服务生活区的学生,对公寓和饮食的评价一般。而由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学生,则对宿舍和饮食的满意度较高。

李立国就观察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路子后来逐渐就走不通了,又走回学校内部管理的路。

更重要的是,不止一所高校的财务处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新建宿舍楼整体造价更高,但学校自筹部分有限。学校可以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还能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建成后“楼还是学校自己的”。而财政不会分担租赁公寓的支出,需全部由学校埋单。学生的住宿费根本覆盖不了租金成本,算下来反而新建宿舍更划算。

项目一多,王洪涛注意到了变化。

2024年国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本科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等重大专项。由于不少学校没有提前储备项目,用他的话说是“钱等项目”。但2024年下半年以来,高校大量申报项目,“已经存在竞争性了”。

王洪涛说,以他所在的地区为例,不包括家具等设施,新建800间宿舍需要约2.5亿元。在政策支持下,学校只需自筹20%的资金。

对有些学校而言,自筹资金也面临困难。但与此同时,不少学校多年未调整住宿费。

根据公开信息,中国矿业大学的住宿费用分三档标准。使用公共卫生间的宿舍,每学年住宿费500元;有独立卫生间的宿舍,每学年住宿费800元;有独立卫生间、上床下桌的宿舍,每学年住宿费1200元。

但该校一位熟悉情况的内部人士坦言,这些费用远不够宿舍管理和维护支出。

在不远的将来,随着高校生源达峰后迎来拐点,这些大量新建的宿舍怎么办?

前述全国政协委员就认为,基础设施建设要考虑少子化趋势稳步推进,避免在将来造成闲置。

“我们不敢在建宿舍这块步子走得太大。”前述中国矿业大学内部人士表示,学校目前只申请建设了一栋宿舍楼,还在观望中。既要满足学生的住宿条件,又要避免生源减少后的资源浪费,“尽量实现一种平衡”。

杨英坦言,建设项目需要由发改部门和教育部门审批,政府部门应该更多考虑这个问题。但现在国家鼓励“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和学生宿舍建设,在这个导向下,“如果担心十多年后解决不了闲置问题而不去争取,学校真的错过了很多机会”。

• (文中陈涵、王洪涛、杨英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杜寒三 南方周末实习生 侯慧静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19 09:31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