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43米翼展隐身无人机曝光 轰-20要“下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比B-21还大!中国又一款超大型隐身无人机曝光,这让原本已经热议多年的轰-20项目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根据美国《战区》网站的报道,在中国西北某军事基地出现了一架翼展达43米、机身长度22米的巨型无人机,其体量介于美国B-2和B-21隐身轰炸机之间。



▲外媒的相关报道

要知道,美国B-2的翼展为52米、机长21米,B-21则是翼展45米、机长18.5米,而中国的新机不仅尺寸“对标”美军隐身轰炸机,还可能内置远程巡航导弹乃至空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具备洲际打击潜力。换句话说,这几乎就是一架无人化的“轰-20”,而真正的轰-20,恐怕要比外界想象的更具颠覆性。

从外观上看,这款无人机采用了典型的“曲柄风筝”式飞翼布局,与美军的X-47B、RQ-180以及中国的彩虹-7有着高度相似。与传统飞翼相比,这种构型的优势在于机身更长,利于容纳体型巨大的远程导弹;劣势则是前缘多了两波系反射特征,隐身性能略逊于纯飞翼方案。

不过整体来看,其气动效率高、升阻比大,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相对宽松,加上机背进气道与中轴喷口的设计,足以保证稳定飞行。依照体型推算,这款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有望接近100吨,作战半径达5000公里以上,弹仓长度超过10米,足以携带“惊雷-1”级别的高超音速导弹,覆盖第二岛链及更远目标绰绰有余。



▲这款无人机的尺寸大的惊人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出现或许并非单纯的试验机,而是中国在战略打击力量体系上的一块新拼图。轰-6系列虽经多年改进,但毕竟源于老旧设计,航程与隐身能力已难以适应未来高威胁环境。而这种超大型隐身无人机不仅可以执行区域饱和打击,还能在敌方防空火力圈外实施“远程精准打击”,其价值在于分担乃至替代部分有人轰炸机任务。以其弹仓规模计算,一旦搭载射程400公里的增程小直径炸弹,每架可携带50至70枚,对关岛、迪戈加西亚等战略要地发动密集打击,将极大提升火力持续性和突防能力。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这款无人机几乎能完成轰-20的大部分设想任务,我们是否还需要继续研发轰-20?答案是肯定的。无人机再先进,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局限。首先是任务复杂度。洲际打击任务不仅需要隐身突防,还涉及临机决策、战场态势判断乃至核战略威慑,这些环节仍需要有人机作为中枢来统筹。

其次是航程和载荷瓶颈。43米翼展无人机虽大,但在结构和动力约束下,航程预计在1万公里左右,远远达不到全球范围的投送需求。要想覆盖欧美本土,就必须依赖更大型、270吨级别的有人轰炸机,而这正是轰-20的战略定位。



▲九三阅兵上曝光的惊雷-1空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

从技术层面看,这款无人机的意义更像是为轰-20打下基础。其“蝙蝠型双翼+翼身融合”布局正是未来大型飞翼轰炸机的关键突破方向。相比B-2纯飞翼存在的纵向控制差、载荷扭矩难题,这一改进方案能在保证隐身的同时,带来更优的操控性与实用性。

与此同时,复合材料、钛合金和一体化共固化工艺的应用,也意味着我国已掌握了类似X-47B那样的先进结构制造能力,能有效降低自重、释放更多空间用于油箱与弹仓。换句话说,它不仅是实验机,更是轰-20量产的“前哨”。

战略上看,中国显然正在构建一个分层次的远程打击体系:第一层是东风-17、东风-26这类高超音速导弹与中远程弹道导弹,负责区域拒止与高价值目标打击;第二层是轰-6N、长剑-1000等中程平台,保证中近程火力覆盖;第三层,则是以43米无人机为代表的“隐身战略打击无人机”,对第二岛链实施持续打击;而最后一层,压轴的王牌,就是轰-20,它将以洲际航程和核常兼备能力,完成对全球的战略震慑。



▲网友绘制的新曝光超大型无人机构型图

这也解释了为何轰-20迟迟不现身。它不是“难产”,而是作为最高等级的战略武器,必须等到各类配套技术成熟后才会揭幕。而今,随着超大型无人机的曝光,意味着我们在飞翼气动布局、复合材料、隐身设计和大推力发动机等方面已具备充分底气。轰-20的到来,不会是“是否”的问题,而只是“何时”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款比B-21还大的隐身无人机,是中国战略空军力量迈向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它让我们看清了未来的方向:无人化与有人机并存,战术与战略互补。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一个由轰-20与各型无人机共同组成的远程打击集群,真正实现“跨洋作战、全球覆盖”。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28 07:47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