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将定义未来制空权?六代机竞速下的豪赌与暗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歼-20和歼-35A战斗机编队飞行。视觉中国/图


因决策主导权分歧,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联合推进的欧洲六代机研制项目,正面临分崩离析的风险。

2025年9月27日,据新华社报道,在欧洲第六代战机研制上,德国认为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没理由”要求拥有决策主导权,不会就此作出让步。德国总理办公室和国防部均决意“二选一”:要么按照既定协议推进项目,要么寻找其他合作方替代达索。

此前,法国航空巨头达索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特拉皮耶放狠话称,该公司有能力独立研制第六代战机。他不接受三方坐在一起决定一款先进飞机的全部技术细节。“我不在乎德国人是否在抱怨。如果他们想单干,随他们的便。”

德法双方在六代机决策主导权上龃龉不断,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则继3月“官宣”首款六代机F-47后,再度披露项目最新进展。

“F-47将和计划中的其他武器系统一起,确保我们的主导地位。我们必须更迅速地行动……致力于在2028年将第一架F-47送上天空。”在当地时间9月22日举行的美国空军和太空部队网络会议上,空军参谋长戴维·奥尔文表示,波音公司已开始建造第一架飞机。

欧美六代机一冷一热,其背后是全球军事力量争夺下一代空中霸权的战略角力。

自1997年美国F-22首飞算起,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已翱翔空天27年。眼下,代表未来空战技术和战术发展方向的六代机正在竞相绽放。

美国的“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NGAD)始于2014年,至今已走过11年历程。欧洲多国紧随其后,试图“抱团取暖”,共同研发六代机。俄罗斯另辟蹊径,加速推进代号为米格-41的新一代远程截击机。

面对新一代战机的激烈竞逐,中国已实现弯道超车,率先进入双新型号战机的试飞阶段。

“谁先研制出六代机,谁就能打破现有作战逻辑,让未来的空战形态、作战模式发生颠覆性转变。这堪比海军从战略舰时代走向航母时代,将彻底重构作战规则。”军事专家张斌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六代机争锋暗灰色的云层中,充满科幻感的F-47战机破云而出,机身线条锐利流畅……当地时间2025年9月22日,美国波音公司公布了空军第六代战机的动画视频。

视频配文称,F-47战机将采用划时代的技术,以确保未来数十年的制空权。

这是F-47名称公布后,其战机渲染图再次现身社交媒体。相关动画并未展示战机飞行和作战的模拟场景,仅是将此前公布的图片进行动态处理。

波音F-47是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开发的“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NGAD)中的一款空中优势飞机,也是美国第一款第六代战斗机。

作为全球军事技术的引领者,美国的NGAD项目是全球首个公开的六代机研发计划。

早在201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便启动航空航天创新计划,用于开发和完善下一代战斗机技术。该计划旨在开发基于现有第五代飞机能力的先进战斗机概念,打造一系列系统,包括第六代载人战斗机和协同作战飞机,以取代 F-22“猛禽”战斗机并确保空中优势。

美国F-47战机,是全球新一代战机争锋的缩影。围绕六代机研发,世界主要军事大国正处于群雄逐鹿的态势。

几乎在同一时期,俄罗斯亦悄然布局六代机。2014年,俄罗斯杜马代表兼国防委员会委员亚历山大·塔尔纳耶夫便表示,已与米格公司签署文件,启动米格-41项目的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欧洲也在两条战线上展开竞逐。

2017年,法国和德国联合发起“未来空战系统”(FCAS)项目,由达索航空与空客公司主导,旨在搭建包括新一代战机、无人机和作战云平台在内的无缝协同空战体系,并与地面、海上和空间领域的系统装备实现融合。西班牙于2019年加入。

另一条战线则由英国、日本与意大利组成。2022年12月9日,三国政府正式宣布联合开发“全球空中作战计划”(GCAP),在2035年前推出下一代战斗机,以替代现役的欧洲“台风”和日本F-2战斗机。

当欧美六代机仍处于概念设计与技术预研阶段时,中国已悄然迈出关键一步,两款疑似六代机的新式军用飞行器率先完成试飞。

2024年12月26日,两架外形科幻、型号不明的新式军用战斗机先后在成都和沈阳上空出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照片和视频显示,两款新式军用飞行器均取消垂直尾翼,采用飞翼结构。

《环球时报》援引多家外媒报道称,在成都试飞的新型战斗机由现役五代机歼-20伴飞,采用相对罕见的三台发动机提供动力,机翼下方有两个方形进气道,第三个进气道则位于机型上方。



网传成都上空试飞的中国第六代隐形战斗机。图源/半月谈

官方并未正式回应新战机试飞一事,但不少外媒以“中国同时成功试飞两款六代机”为题展开密集报道。国内军事爱好者则根据试飞地点,将其非正式命名为“北六”(歼-50)与“南六”(歼-36)。

2025年元旦,解放军东部战区官方微信发布重磅MV《中国人》,视频中出现的银杏叶和褐雨燕图案,因神似成功试飞的两款疑似六代机,被外界认为是军方对新战机的另类官宣。

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六代机竞赛,多位受访专家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谁能拿下六代机,谁就率先拥有空战话语权。

“六代机与五代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单机性能的提升,而在于作战理念和作战模式的质变。”张斌表示,六代机将从空中格斗平台转变为指挥与作战节点。它自身具备强大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作为网络中心,指挥、协调和控制大量“忠诚僚机”及其他作战平台,构建全新的智能化“杀伤链”。

空战话语权之争1944年,德国Me262战机划破天际,其搭载的喷气式发动机与后掠式机翼气动布局,掀开了人类空战史的全新篇章。作为首批喷气式战斗机,它取代螺旋桨飞机,实现了从活塞动力到喷气推进的革命性跨越。

此后八十年间,喷气式战斗机持续突破性能边界,实现从高亚音速、跨音速到超音速的技术飞跃。

伴随战斗机技术演进,国际主流的战斗机划代方法也历经迭代,先后出现传统四代法、俄罗斯五代法、美国五代法及中国“新五代划分法”。时至今日,五代划分法已成为多数国家认可的固定标准。

“战机代差在作战中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前几代的差异可能不明显,比如第一代与第二代,但越往后,代差带来的优势会持续扩大。”军事专家傅前哨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战机在技术性能方面差一代,将直接导致显著的战力差距,新一代战机会对上一代战机形成碾压性的优势。”

具备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机动能力和超级信息优势(“4S”指标)的五代机,是现代航空技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当代军事航空领域的最高水平。

高门槛决定了五代机赛道的“稀缺性”。目前五代机赛道上的真正玩家并不多,仅有中美俄三国呈鼎立之势,代表性机型分别为歼-20和歼-35、F-22和F-35与苏-57。

“五代机其实是进入喷气式战斗机之后武器方面的一次飞跃和进步。但六代机与五代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单机性能提升,而在于作战理念和作战模式的质变。”张斌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讲,六代机将会在无人化、智能化等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成为空中作战平台的节点。它不仅可以自己实施打击,也能有效组织“忠诚僚机”等平台共同完成打击,从而建立全新的作战模式。

在傅前哨看来,过去的战机更强调近距离格斗和超视距打击,新一代战机则更重视全方向宽频谱隐身、超远距态势感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协同作战能力以及超远程拦截和打击能力。为保证隐蔽突防,在机载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光学、红外、激光探测系统的搜索跟踪距离要比过去更远,范围更大,甚至可以获取高精度的立体图像。

俄乌冲突中,无人机频繁亮相,以低成本实现高价值打击,显著改变局部战场态势,刷新了世人对现代战争的认知,由此催生了“无人机即将主宰未来战争”的普遍认知。但在张斌看来,这只是一种片面认知,新型载人战斗机依然具备无人机无法匹敌的优势。

“俄乌冲突初期大显身手的土耳其TB-2等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缺乏自卫能力和机动性,一旦对方建立起完整的防空体系,便只能沦为‘活靶子’。广泛使用的小型无人机乃至穿越机,更多是单兵火力的延伸,是在缺乏重火力支援下的灵活补充。”张斌分析,“现有的无人机作战模式,是二战以来传统空军作战思想的延续和补充,尚未形成颠覆性的新战争形态。未来空中作战的核心——夺取制空权和进行高强度穿透打击——仍无法由现有无人机承担。”

“当今有人作战飞机的本质并不是有人,而是有人的集成作战平台。”《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亦表示,尽管在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面前,传统的有人作战飞机会面临严峻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无人机作战加持后,有人战机的作战效率也会大幅提高,这也是未来六代机发展的方向。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由波音公司生产美第六代战机F-47。视觉中国/图


继承与突破代号F-47的第六代战机,被美国空军视为其未来作战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

特朗普称赞该款战机借助隐身技术“几乎无法被探测”,它将是“有史以来最先进、性能最强、杀伤力最强的飞机”。

眼下,美国的F-47仍属高度机密,美方并未透露具体尺寸信息。但从官方公布的概念图来看,该战机机身扁平,取消了垂直尾翼。

据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奥尔文透露,F-47战斗机的隐形能力将达到“隐形++”,领先于F-22的“隐形+”和F-35A的“隐形”。此外,其飞行速度将超过2马赫,作战半径达到1850公里,比F-35高出近50%,比F-22高出70%。

“‘六代机’研制尚处在从概念到实物的工程转化过程中,还没有任何一款机型正式官宣。国际上对其性能、标准也没有公认的准确定义。但从公布的六代机模型和渲染图中,可以看到一些设计上的共性。”张斌表示。

从外在上来看,六代机继承了五代机的隐身性能,但其明显的特点是尽量减少甚至取消垂直尾翼,从而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在正面隐身性能方面做到登峰造极。

为实现极致的全方位隐身,未来的六代机还将在红外隐身与包括雷达在内的射频信号隐身领域实现突破。

张斌认为,未来的六代机将会整合多个射频天线,同时大幅提高其定向发射性,从而既能避免电磁波无序扩散,又能同步提升信号接收端的精准度,“这将是六代机技术标志性的跨代升级”。

傅前哨亦分析,六代机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取消垂直尾翼,以便实现全方向隐身和多频谱隐身,“只有取消垂直尾翼,飞机才能实现360度全方向隐身”。

“总体而言,六代机的大致发展方向已较为清晰,即全隐身、多功能、高智能、高感知、长航时、大航程,可能还要加上高速度和高机动。”傅前哨进一步解释,“除了隐身性能更上一个台阶之外,六代机不再是孤立的武器平台,而是空战体系中的核心指挥节点。它需要与无人机、其他有人机、地面/海上平台等进行多平台组网。”

美国官方并没有公布新战机的生产成本与时间表,但特朗普豪言,将在任期内“建造并升空”一支F-47机队。

在外界看来,特朗普想要“任内实现上天”,恐怕并不现实。

“美国第六代战机从初始设计到首飞上天,至少需要数年时间。”傅前哨认为,“新型有人驾驶战斗机研发和试飞需严格遵循固定流程。首先,综合风洞实验、理论计算、航电飞控预研及缩比模型试飞的成果,制造出验证机;随后,依据系统试验与无人机试飞数据对其进行优化,研制出原型机;此后再升级为工程样机,并通过长期试飞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

随着喷气式战斗机的迭代发展,飞机的复杂性愈加凸显,其研发周期和试飞周期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傅前哨表示,“中国在五代机研发上展现出的速度优势是个特例,歼-20和歼-35从设计到首飞仅用了4年,用时仅为美国的1/3到1/2。”

具体到六代机研制,其对关键技术突破的要求远高于以往。

“取消垂直尾翼,可以满足战机的全方向隐身要求,但方向操纵性和稳定性只能交给机翼上的某些控制装置以及发动机,这就对飞行控制系统提出更高要求。美国公布的F—47战机方案在取消垂尾的同时,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这对于改善飞机升力特性和纵向操控有好处,但如何用新的控制手段解决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目前还看不出来美国采取何种技术措施。”傅前哨分析。

王亚男亦表示,在增强隐身能力和完美解决飞行控制问题上寻找折中优化点,并非易事。在没有垂直尾翼的情况下,想要同时满足这两点,意味着对飞行控制软件的研制要求极高。

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着战斗机代际标准的制定。从四代机的全天候、中低空高机动的性能要求,至五代机的“4S”标准,多年来全球战机的研发均以其为蓝本,美国始终掌握着话语主动权。但进入六代机时代,美国却至今仍未明确公布其核心性能指标。

“这反映出美国六代机的技术方向仍存在大量未定之处。”傅前哨认为,新一代战机竞研的本质是定义权的争夺,“谁率先研发出可用的六代机,谁就将掌握下一代空战标准的制定权。”



当地时间2021年3月10日,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米格-31战斗机在北极上空进行拦截训练的视频。视觉中国/图

军工能力的豪赌与较量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战机平台研发,六代机竞逐,实则是军事工业体系能力的综合较量。

“六代机的研发具备极高的综合门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基于丰富的实战和工程经验,对未来空战形态有深刻理解和预判。与此同时,六代机涉及超级隐身气动外形、新材料、新工艺、AI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等方方面面的实力作为支撑,相关国家只有具备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才能将前沿理论和技术转化为现实装备。”张斌认为,眼下只有中国和美国有能力独立研发六代机。

大量前沿科技与制造工艺的集中应用,让第六代战斗机在性能跃升的同时,也背负起空前高昂的成本。

奥尔文声称,F-47的价格将会低于F-22。但据新华社援引外媒报道,F-47项目成本高昂,仅工程和制造开发合同价值就超过200亿美元,整个战机项目总价值高达数千亿美元。预计量产后,单机价格至少3亿美元。相较之下,美国最贵的战斗机F-22,单机耗资约1.43亿美元。

如此高昂的造价,让财大气粗的五角大楼也难以承受。2024年7月,美国空军宣布暂停NGAD项目,并重新考虑其是否符合未来空战的需求。

“战斗机的研制不只是个技术活,更要算经济账,高昂的成本将直接影响装备规模。战斗力的生成由质量与数量组成,缺一不可。”傅前哨表示。

欧洲寄希望于通过合作来分摊成本和风险,但想要实现既定目标,同样面临诸多考验。

按照规划,德法西三国共同研发的六代机验证机将于2027年左右进行试飞,并于2028年或 2029年与蜂群无人机尝试首次试飞,最终将在2040年左右投入使用。

然而眼下,欧洲的六代机“豪赌”,正再度面临分道扬镳的尴尬局面。

类似的场景并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曾与德国、西班牙等国共同研制欧洲战斗机。由于在设计上出现分歧,法国选择“单飞”,最终研发出“阵风”战机,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则联手打造“台风”战机。

“上述国家既无独立完成六代机研发的能力,联合研制的可行性也极低。各国对六代机的作战定位、功能侧重各不相同,具体需求其实很难实现统一,再加上政治立场分歧、经济利益博弈等因素交织,最终往往陷入争执不下的僵局,导致合作项目推进困难。”张斌表示。

更为关键的是,跨越代际研发六代战机,需要突破的技术跨度极大。

“新战机研发中,新技术占比往往不能超过30%。如果占比超过一半,会面临极高的失败风险和成本风险。第五代战机的研发经验是探索六代机的基础,但欧洲诸国和日本均未掌握第五代隐身战机的技术,要想一步跨入第六代,非常困难。最终就算搞成,顶多就是五代半产品。”傅前哨表示。

即便拥有五代隐身战机,俄罗斯在六代机研发进程中同样难逃部署时间反复推迟的困境。俄空军总司令维克托・邦达列夫曾明确表示,其新型拦截机曾预计在2020年投入使用;但如今,俄方已将该机型的部署时间大幅延后,最新规划指向2050年前。

有分析指出,俄罗斯的六代机项目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障碍。俄乌冲突以来的经济困境和先进半导体短缺,将进一步导致该项目严重延误。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航空科研人才队伍出现断崖式下降,老设计师要么离散,要么退休,使得新生代难以继承原有经验。这也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迟迟拿不出具备一流水准新产品的原因之一。其实去工业化后的美国亦存在类似问题,导致其新机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傅前哨分析,“环顾全球,仅中国拥有一支体系完备的高水平航空工业人才队伍,覆盖研发、制造和维修全链条。”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4 18:48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