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阮光锋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虞晔
近日,一名出生仅52天的婴儿,因严重腹胀伴随呼吸困难、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被紧急送入ICU治疗。医生们会诊后一致怀疑为肉毒杆菌中毒,经询问发现了中毒的源头——婴儿的奶奶在喂水时,担心没有味道,加入了蜂蜜。
肉毒杆菌又名“肉毒梭菌”,主要以芽孢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比如土壤、动物粪便中都有它的身影,可以随着空气中漂浮的灰尘、小液滴飘散到四面八方,继而污染食物。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如果花朵被土壤或动物粪便中的肉毒杆菌污染,那蜜蜂采集花粉的时候,就可能将肉毒杆菌一起带回蜂巢,污染蜂蜜。肉毒杆菌可产生肉毒毒素,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中毒者可能会出现疲倦乏力、头痛头晕、吞咽困难、呼吸骤停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虽然在75~85℃下加热30分钟,或在100℃下加热10分钟,可以破坏肉毒毒素,但为了保存蜂蜜中的多种活性物质,加工蜂蜜时很少会高温处理。更何况,肉毒杆菌芽孢抗热性很强,即使高温处理也很难杀死,一旦条件合适,它就会生长繁殖并可能产生肉毒毒素。1978年,美国食品安全部门对蜂蜜样品进行了检测,发现10%~15%的蜂蜜里有肉毒杆菌,平均每公斤蜂蜜含有104个肉毒杆菌芽孢。
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稳定,足以抵抗少量的肉毒杆菌芽孢,使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1岁以内婴儿的消化系统还没发育完善,肉毒杆菌容易在肠道里“安营扎寨”,哪怕是微小的量都能引起中毒。阮光锋表示,国外也发生过类似事件。1976年,美国首先发现婴儿食用蜂蜜感染肉毒杆菌而死亡的事件。2020年,日本东京一名6个月大的婴儿,因为以蜂蜜作为离乳食品(戒奶的食物),引发了肉毒杆菌中毒,最终死亡。国内外权威健康机构一致认为,1岁以内的婴儿不能食用蜂蜜,一些以蜂蜜为原料制作的点心,比如蜂蜜燕麦片、蜂蜜饼干等,也不建议喂给小宝宝吃。
阮光锋提醒,在我国,除了蜂蜜外,引起肉毒杆菌中毒的大多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豆瓣酱、豆豉、臭豆腐等,少数源于不新鲜的肉、蛋、鱼。日常生活中,防范肉毒杆菌中毒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烹调时应确保食物完全熟透,特别是发酵豆制品、火腿及罐头食品,切勿为了方便而选择生吃。
2.在家自制发酵豆制品和发酵肉类时,卫生操作至关重要,若对自制过程缺乏信心,最好避免尝试。
3.对于加工后的发酵豆制品等,若无法一次性食用完毕,应尽快将其置于低温环境中储存,以防止变质。
4.避免盲目跟风购买标榜“不含防腐剂”的自制肉制品,尤其是网上热销的真空包装肉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