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荒诞”新闻 让人看到中国老百姓的艰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槽三刀 发表于 2025-5-11 02:0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某地一处新建灌溉渠在引水后出现塌陷的问题,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该灌溉渠为当地农业灌溉的重要基础设施,于2024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2025年5月初,渠道在引水过程中发生局部塌陷,导致渠水渗漏,影响周边农田灌溉。

当地村支书表示,塌陷主要因渠体铺板移位所致,并非整体结构性坍塌,但确实存在工程质量问题。

目前,相关部门已启动修复工作,组织施工人员对受损渠段进行加固,并排查其他潜在隐患。

三刀认为,“修水渠怕水泡”的荒诞,暴露的不仅是工程质量的严重缺陷,更撕开了基层治理的重重积弊。

像底层未夯实、混凝土厚度不足、防渗膜破损等问题,早就被深谙施工的网友一语道破。

然而,遗憾的是。

当地村支书还要将问题轻描淡写为“铺板移位”,试图以“非结构性坍塌”搪塞舆论,但依然难掩工程质量“千疮百孔”的事实。

说到灌溉渠,不禁让人想起那些穿越千年的水利奇迹。

如郑国渠、灵渠、都江堰等,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即便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仍然以坚挺的姿态见证着“质量至上”的初心。

反观今日,在技术与资金加持下的灌溉渠,在通水后竟然沦为了“一次性工程”。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反差的背后,究竟是技术的倒退还是人心的变质?



工程质量的溃败,往往是权力生态的折射。

在五常灌溉渠事件中,之所以“村支书”会成为舆论的焦点,是因为从“塌陷叫移位”的文字游戏,再到“按图施工没问题”的推诿扯皮,我们看到的是基层干部的麻木与傲慢。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它们也都共同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某些基层,水利工程已成为权力寻租的“唐僧肉”,从项目审批到施工监管,从材料采购到验收结算,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利益输送的暗道。

那么,所谓的“高标准水利工程”也不过是金玉其外的空壳。

回顾历史,“失期,法皆斩”的严苛律令,确保了工程质量;而现在的“层层转包”、“偷工减料”却成了行业潜规则。

这种讽刺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问题的根源仍在于监管的失效。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具体责任人的严肃追责,还要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通过重构“治水”与“治吏”的良性循环,确保“豆腐渣工程”不再重现。

只有这样,才能让“水利惠民”的初心真正落地。

文章最后,希望这场灌溉渠塌陷事件,能成为基层治理破茧重生的起点,让“质量至上”的理念重新扎根。

毕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倘若不能真正打破利益链,倘若不能让“终身追责”落地生根,再多的“吆喝”也不过是墙上的装饰。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5-21 23:05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