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风5C射程2万多公里覆盖全球,地位却不如东风6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随着东风-5C在阅兵中悍然登场,这款问世于40多年前的经典弹道导弹,再次获得了非比寻常的关注。“Defence Security Asia”、美国“Military Watch”等网站,不约而同的认为,东风-5C具备“全球打击能力,是中国撬动全世界核威慑体系的利器”。这种评价不能说不对,但要真认为东风-5C是国产洲际弹道导弹的巅峰选手,那也不太现实。



▲东风-5C确实吓到了很多人


东风-5是国内在70年代不惜成本,为满足战略防卫需求而设计的超级武器。以现在的眼光看,初代东风-5的稳定性并不好,算不上是成熟装备。之所以出现为满足东风-5试射需求,不惜斥巨资打造051型驱逐舰和配套舰队的情况,是因为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国内太需要一款洲际弹道导弹来应对美苏的核讹诈。而想让搭载两级推进系统(分别搭载四、五台发动机),体型大到离谱的东风-5成功升空,并拥有起码的安防水平,地下发射井发射是唯一选择。



▲东风-5体型大到需要分三段运输


在很多人眼中,核发射井属于冷战遗迹,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低调设施的造价极其昂贵。一般认为,一个核发射井的建造成本,和组织成套力量,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花费的资源相当。作为对照,以中国的国力,也是时隔多年才舍得在去年发射一枚东风-31AG,并且如愿以偿的震动全球。换句话说,早期东风-5虽然性能不太稳定,但配套设备成本奇高,完全是在冷战极端情况下催生的特殊产物。当国内在本世纪酝酿新的战略威慑体系时,东风-5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



▲去年东风-31AG发射后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一方面,性能有限是现实问题,液体燃料再怎么演变,注入时间太长都是无法避免的缺陷,始终无法与固体燃料相比。另一方面,昂贵的配套设施如果就此抛弃,又实在太浪费。因此,最终出现了对现有东风-5进行改进,尽量发挥设施剩余价值,作为压箱底装备使用的一幕。后续的东风-5B,包括现在的东风-5C,都是这种思路的产物。而东风-5C之所以出现“覆盖全球”的离谱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国内需要,更多的还是为了适应硬件体系。



▲上一代东风-5B也获得了不少关注


国内早年建造的发射、运输和储存体系,都是按照东风-5的尺寸设计的。后续升级过程中,依然是依赖体系不断迭代,东风-5C一旦修改尺寸,就得对原有体系进行大幅改动,成本很高。而在尺寸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燃料性能进步、程序优化自然会促进射程提升。“Defence Security Asia”网站认为,东风-5C的射程能超过20000千米,搭载10枚400万当量的分弹头,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必达”。



▲东风-5C的性能确实不错,但代价也很大


人类历史上其实并不缺这种情况,像早年苏霍伊设计苏-27时,由于雷达尺寸太大,不得不将机身放大以配置硕大的机头,造就了最重的四代战斗机。受限于当时苏联落后的航空材料,这种结构导致苏-27早期离谱的事故率。但随着后续航空技术的进步,苏-27的尺寸反而成为其优秀性能的硬件基础,最终成功涌现出歼-16、歼-16D等异常出色的装备。东风-5最初就是射程上万千米的洲际弹道导弹,后面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经过四十年迭代,射程翻倍,在理论上是没问题的。



▲歼-16的出色,是建立在苏-27原始设计优秀的基础上

但国内更多的是在原有东风-5系列基础上改进(主要是推进段和控制、制导系统),并不会真正将其作为大规模量产装备来使用。以东风-41、东风-61为代表的高机动野战洲际弹道导弹武器,才是当下火箭军战略打击部队真正的核心。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10 01:25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