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沙特首都利雅得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沙特王储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正式签署《战略共同防御协议》。这一协议明确规定,对其中任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双方的侵略。这意味着,两国在安全上深度绑定,从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四架战机护航总理专机的画面虽然平常,却象征着沙特对巴基斯坦这一军事盟友的高度重视。此刻,背后隐藏的战略意义,比任何仪式更具震撼力。
▲沙特王储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正式签署《战略共同防御协议》
协议的签署并非偶然。近期,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引发了中东地区的剧烈震荡。以色列试图通过打击哈马斯在卡塔尔的领导层,巩固自身安全,却在过程中冒犯了多个阿拉伯国家的利益,也暴露了美国所谓的“保护伞”在关键时刻的失效。尽管卡塔尔拥有美军在中东最大的空军基地,装备先进美式武器,但在以色列的突袭面前,美方无力干预。这让长期依赖美国保障安全的沙特意识到,单靠华盛顿的保护已不足以应对现实威胁。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沙特将目光投向巴基斯坦——中东地区唯一拥核的伊斯兰国家,也是军事体系成熟但经济压力巨大的战略伙伴。巴基斯坦的核威慑力和战斗力,与沙特雄厚的财力形成天然互补,促成了这次突破性同盟。
▲沙特在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
从战略层面来看,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防务协议,首先冲击的是美国在中东的安全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出售先进武器、签订防务条约,将海湾国家牢牢纳入自己的安全体系。然而,这次沙特绕开美国,直接与巴基斯坦结盟,打破了美军在中东的单极安全控制,也给以色列敲响了警钟。如今,任何针对沙特的攻击,都可能触发巴基斯坦核威慑,这直接削弱了以色列在区域的核垄断优势。
其次,对于沙特而言,巴基斯坦不仅提供军事威慑,也能在常规战力上形成支撑。巴基斯坦空军拥有成熟的作战体系,能够使用包括中国生产的歼-10在内的先进战机,这为沙特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防空和空中支援能力。可以说,这是一种“石油+核武器”的互补模式:沙特的经济实力与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结合,为双方构建了新的战略纵深。
对巴基斯坦而言,沙特的财力和地缘影响力同样不可忽视。签署协议意味着巴基斯坦在经济和外交上将获得更多支撑,同时也强化了其在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一联盟进一步稳固了巴基斯坦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关系,为双方在武器采购、技术转让和联合军演等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歼-35A是巴基斯坦梦寐以求的装备
对于中国而言,巴沙协议无疑是利好消息。长期以来,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武器出口的核心伙伴,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导弹、战机、军事训练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巴基斯坦的武器被允许用于沙特防务,这等于中国武器和技术在中东的部署范围得到大幅扩大。尤其是歼-35A等先进装备,有望通过巴基斯坦渠道进入沙特,满足其现代化空军建设需求。换句话说,此前一直盛传的40架歼-35A出口前景也因此更加明朗。
同时,这也提升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影响力。在美国影响力下降、美以安全联盟出现裂痕的背景下,中阿关系正迎来新的机遇:不仅限于能源与经贸合作,安全与防务领域也可能成为增长点。未来,中国可以通过军事合作、联合军演和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与中东国家的战略互信。
▲以色列军队
这一协议对以色列的战略环境同样构成压力。中东地区出现以巴沙为核心的新型防御联盟,将迫使以色列在采取军事行动时更加谨慎,尤其是面对可能触发巴基斯坦核威慑的风险。更广泛来看,中东伊斯兰国家正在形成一条政治与军事上的统一战线,从海湾阿拉伯国家到巴基斯坦,再到伊朗和土耳其,至少在外交与战略层面对以色列构成牵制。这种格局对美国推动的“亚伯拉罕协议”也是重大挑战,短期内和沙特相关的和平与建交计划恐难推进。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战略共同防御协议》,不仅是中东安全格局的历史性转折,也为中国武器出口和战略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巴沙联盟建立了现实可操作的防务合作模式:沙特提供财力与地缘支持,巴基斯坦提供军事威慑和作战能力,再加上中国的技术与培训支撑,这三方形成了独特的战略互补。这意味着,原本悬而未决的40架歼-35A出口问题,如今有了明确的落脚点,也显示出中国在中东地区新型安全合作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沙特王储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
历史的转折,往往始于一次看似偶然的握手。但9月17日,沙特与巴基斯坦的握手,注定将被载入中东地缘政治的新篇章——不仅改变了中东安全格局,也为中国军工和战略影响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的中东,将不再是单极安全体系的舞台,而是多极博弈的新战场,而中国,显然已经站在了这场变局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