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媒对比歼-20和F-22:F-22打个气球竟也算优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近日,美国《国家安全杂志》发表文章,将歼-20与F-22战斗机进行了对比,详细分析了这两款战机的优劣。

该杂志承认歼-20在某些方面具有亮点,例如更高的速度和更远的航程,但随即话锋一转,就强调起了F-22在正面隐身能力、近距格斗能力、雷达性能、内置机炮以及实战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并据此断言F-22更胜一筹。



图:美媒的报道原文


但这一流于表面的论断,实际上是美国人仍沉溺于美国最强大这一认知的具象化,其忽略了现代空战的演变和科技发展的动态性。

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发现它们大多建立在过时的空战理念和选择性数据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

首先,《国家安全杂志》称F-22正面隐身优于歼-20,但实际上,由于F-22采用嘉莱特进气道,其剥离附面层的隔道会产生巨大的腔体散射。



这种大散射对隐身的影响,可比歼-20的鸭翼产生的角点散射、行波散射及棱边散射这类小散射大的多,因此F-22正面隐身优于歼-20这一说法只能是谬误。

而美国媒体津津乐道的F-22机炮优势,在当代空战环境中更是落伍。他们强调歼-20缺乏内置机炮,而F-22装备了M61A2“火神”机炮,可用于近距离格斗或对地攻击,从而认为歼-20在多功能性上存在缺陷。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空战模式自越南战争以来发生的根本性转变。现代空战早已从视距内的狗斗转向超视距打击,只需依赖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中距空空导弹和数据链,便可做到数十甚至上百公里外解决战斗。



图:F22的机炮位置


回顾历史,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曾坚信机炮不可或缺,但在面对越南空军的米格-21时,重新加装机炮的F-4E战斗机并未取得预期战果,反而因机炮没那么好用,而导致了难看的交换比。

事实上,在整个越南战争中,F-4系列战斗机取得的击坠记录中,约80%是由导弹完成的,机炮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放眼敌对的越南空军,60%的击坠记录也是由苏制红外制导导弹取得。



【美国空军F-4全型号击落记录】



【越南王牌阮文谷的空战记录,完全由导弹取得】

而在现代格斗导弹高速发展的今天,最先进的四代格斗弹更是远远将机炮甩在身后。如AIM-9X block2或霹雳-10,具有高离轴发射能力和红外成像制导,能够在极短时间和角度内锁定目标,其效能远超需要精确瞄准和近距离射击的机炮。

据悉,我军霹雳-10最大攻击距离达到了30公里,已经接近冷战时期R-24等早期中距弹的最大射程,这意味着歼-20甚至可以在敌方目视到自己之前发射霹雳-10格斗弹,做到在近距空战中先敌开火命中,也解释了为什么歼-20敢于放弃机炮。



【央视公开的歼-20发射PL-10格斗弹的画面】

此外,机炮的存在会增加飞机的重量和设计复杂性。歼-20的设计理念显然聚焦于超视距空战和网络中心战,通过先进数据链和传感器融合,实现在敌方射程外先发制人。

在这种体系支持下,机炮不仅无用武之地,反而会成为累赘。因此,美国媒体对机炮的执着,更像是一种怀旧情绪作祟,而非基于现实威胁的理性评估。

其次,关于F-22的APG-77雷达优势论,也令人喷饭。不可否认,APG-77在20世纪90年代问世时确实领先一时,但它毕竟是上世纪的产物,其技术已经过时。



虽然同样采用有源相控阵体制,但因诞生年代较早,未实现前端或后端数字化,更别提全面数字化,而且其收发组件采用的是砷化镓材料,平均功率仅约10瓦。

相比之下,歼-20的雷达系统得益于后发优势,收发组件采用了氮化镓材料,平均功率达到了20瓦,为APG-77的两倍。

同时,其前端天线至后端处理机均实现了高度数字化,支持数字波束成型和综合射频能力。这意味着歼-20的雷达不仅能更灵活地管理电磁频谱,还能通过软件定义重构波形,以适应复杂电子战环境。



【我国外贸KLJ-7A三面阵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

美国媒体一味吹捧APG-77,却忽视了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无异于夜郎自大,低估了中国在雷达和电子战领域的突破。

最后,美国媒体强调F-22拥有实战经验,更是非常可笑。因为F-22的所谓“实战”主要就是在没有任何防空体系的叙利亚,对地面武装分子扔炸弹,以及击落一个无武装的气球,根本不是正儿八经的空中对抗,硬拿出来作为谈资反而凸显了F22缺乏真正的实战。



【2023年F-22击落气球的图像】


中国虽然自1979年以来未参与战争,但通过提高平均飞行时间、组织高强度的逼真军演等手段,也让歼-20及其飞行员积累了丰富经验。

另外,歼10C和霹雳-15之前也被西方说没有实战经验,但并不妨碍它们在印巴空战中把印军打的毫无脾气。

所以,综上所述,美国媒体对歼-20的恶评,本质上是他们基于传统空战模式的惯性思维,未能充分认识到现代战争已进入体系化、超视距和信息化时代。如果美国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成就,而忽视当下的变革,恐怕未来会在战争中付出惨痛的代价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9 22:01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