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意枯竭,巨星不再 百年好莱坞正步入“老龄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西恩·潘联袂主演的《一战再战》,以及伊万·彼得斯与杰瑞德·莱托担纲的《创:战神》,上映已有一周。然而,从海内外目前的票房表现来看,这两部投资巨大却票房惨淡的电影,恐怕很难收回成本。



纵观今年下半年上映的多部引进片,几乎清一色是大IP续作,主演虽是国际影星,但大多也是年过半百。可惜多数作品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观众似乎已经对陈旧的故事套路感到厌倦,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票房持续低迷,巨星光环不再——种种迹象表明,好莱坞似乎正步入一场难以回避的“老龄化”困局。

新壳子,旧故事

好莱坞的“老”,首先体现在故事上。

以电影《一战再战》为例,该片豆瓣评分达8.2,但全球票房仅为1.56亿美元,呈现出一个优秀但略显陈旧的故事框架。影片讲述了一位曾有过激进经历的父亲,带着女儿隐姓埋名生活,却因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上校的追踪而被迫再度逃亡。

在镜头调度、情节设计以及故事完整性上,该片不负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电影史上首位实现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大满贯的盛名,节奏把控也相当到位。逃亡与追踪的情节跌宕起伏,黑色幽默中折射出美国社会的某些现实,蜿蜒公路上的追车戏份更带来强烈的视觉爽感。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评价两极的电影:喜欢的人极为推崇,但也有人觉得它“食之无味”。

有一部分观众表示,尽管影片在政治议题上对极左与极右均有所讽刺,内核仍是美式电影中常见的familyvalue叙事。虽然最后女儿依靠自己完成反杀,具有一定的反套路色彩,但“千里寻女”的情节仍令人感到似曾相识,会为其中的父子情自我感动的恐怕仍是中老年男性观众。

如果说《一战再战》的评价尚存分歧,《创:战神》则几乎收到了一致性的批评。

差评一方面来自迪士尼对《创》系列预期过高,导致影片未能为未接触过前作的观众提供清晰背景;另一方面则是主题的老套——尽管披着酷炫的科幻外衣,讲述的仍是人工智能觉醒这一屡见不鲜的设定。

它更像是迪士尼乐园项目“极速光轮”的一部宣传片,剧情逻辑与人物塑造被明显忽略。特效和配乐倒是受到不少影迷的认可,但空有技术呈现,早已失去2010年《创:战纪》所带来的冲击感。



从这两部电影的现状,不难窥见好莱坞正面临“老龄化”的困境。

今年上映的好莱坞作品中,能真正带动观众情绪的优秀影片寥寥无几。像《一战再战》这类大成本制作,在性价比上甚至可能不如《还有明天》这类欧洲小片。

原创剧本方面,仅有《F1:狂飙飞车》这类视觉爽片实现了超预期的市场回报,而它本质上仍是延续“硬汉+速度”的男性叙事套路,只是出于观影爽感,观众选择了忽略其俗套。

更多好莱坞电影仍在依赖IP续命,片名不带“23456”续集仿佛已成异类。例如《星际宝贝史迪奇》《新·驯龙高手》这类动画改编真人版,凭借情怀与萌点再度收割票房;而重启多次的“侏罗纪”系列与《超人》,也不过是以陈旧套路刷存在感。待映的《惊天魔盗团3》和《阿凡达:火与烬》同样是好片续作,同样亟待观众审视。



纵观2025年好莱坞的片单,原创故事难以支撑市场,大IP逐渐失灵,好莱坞的“老龄化”已是有目共睹。

巨星不再

“老龄化”一词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指故事创意的陈旧,也指好莱坞影星群体的年岁渐长。

从电影《一战再战》中便可窥见,昔日的“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已经变成了“老李子”。尽管他早已达成奥斯卡夙愿,却依然为艺术追求深耕于电影市场。片中,他的颜值或许不复当年,但精湛的演技依旧“抗打”。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堪称“好莱坞最后的巨星”。环顾当今好莱坞,能叫得出名字的新生代演员,无非是提莫西·查拉梅(《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保罗·麦斯卡(《沙丘》)、西尔莎·罗南(《小妇人》)、弗洛伦斯·皮尤(《沙丘》)、安雅·泰勒-乔伊(《后翼弃兵》)和赞达亚(《亢奋》)等人。



尽管他们多数仍是“90后”,但这套由《沙丘》和《亢奋》主演构成的“排列组合”,已然被视为上一波崛起的影星了。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极为有限,即便如玛雅·霍克、玛格丽特·库里这类拥有知名度的“星二代”,虽有作品加持,但距离“国际巨星”的影响力仍相去甚远。更多年轻演员在行业中摸爬滚打,也难以攀上昔日巨星的高度。

新人出现断层的同时,好莱坞能扛起票房大梁的,依然还是那些老牌国际巨星。无论是《F1》、《一战再战》还是《创:战神》,都呈现出类似模式:由“小李子”、西恩·潘或布拉德·皮特等年过半百的巨星领衔,搭配一位年轻演员。然而,这种“传帮带”的效果往往不及预期,一部电影能为新人带来的知名度加成,已远不如从前。

比如《一战再战》中饰演女儿的蔡斯·英菲尼迪,2024年刚凭借《无罪的罪人》出道,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知名度都十分有限。《创:战神》中的青年演员同样面孔模糊,缺乏辨识度。当下好莱坞新人的资质与观众缘,似乎难以与过去的巨星相提并论。



并且,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更多原本专注于大银幕的演员开始转战小荧屏。例如,知名影星杰克·吉伦哈尔主演了《无罪的罪人》,妮可·基德曼和凯特·温斯莱特也分别担纲了《大小谎言》和《东城梦魇》等剧集。

反之,从电视剧向电影领域的转型则变得异常艰难。以因《亢奋》而被观众熟知的“悉尼妹”西德妮·斯威尼为例,她在剧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其主演的电影作品却几乎未能激起任何水花。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好莱坞传统造星逻辑正在崩塌。

昔日好莱坞的“明星制”,始于20世纪初,是一种以演员为核心吸引力、通过长期合约绑定并围绕其打造系列影片的商业手段,这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工业化生产与市场竞争。

然而,这套方法在当下似乎行不通了。一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演员能够直接面向公众,打造个人品牌,其影响力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电影公司或特定内容。



另一方面,当前好莱坞过于依赖大型IP,这导致演员与特定角色深度绑定,观众认知固化,认为演员就是角色本身,使得演员戏路大大收窄。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曾提出的“好莱坞正在漫威化”的批评,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实。

好莱坞为何“老”了?

好莱坞从来不避讳自揭其短,从《好莱坞往事》到《片场风云》,我们总能窥见行业的反思性凝视。

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以曼森家族血案为背景,将1960年代好莱坞的权力倾轧、人情网络与商业投机具象化,影片中过气演员与stuntman的挣扎,恰似整个行业在时代转型中的缩影。

HBO剧集《片场风云》则更直接地复刻了影视制作的真实生态:导演的艺术追求与制片方的流量诉求激烈碰撞,演员的合约纠纷与编剧的内容妥协轮番上演,既照见昔日荣光的余晖,也映出当下体系的裂痕。。



这场“老龄化”危机远非表面的创意枯竭,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这个行业正悄然走向崩塌: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机会日益减少,流媒体业务增长放缓,人工智能开始取代人类岗位,电影制作产业更是大规模撤离洛杉矶。

归根结底,好莱坞已逐渐丧失造星能力,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故事的匮乏。

事实上,好莱坞的平庸之作比比皆是,只是大多悄无声息地被淹没。自好莱坞诞生之初,质量欠佳的电影便屡见不鲜。无论是经典还是糟粕,昔日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如《大白鲨》《星球大战》《超人》——其成功也并非倚重剧情,更多是凭借特效或宏大场面吸引观众。

时至今日,技术不再构成壁垒,视觉奇观也司空见惯,剧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好莱坞并未及时调整步伐,反而依旧沉溺于“高预算即王道”的旧梦,但现实证明,这条路已越来越行不通。



与此同时,主流颁奖典礼与观众之间的关联日益疏离。奥斯卡等奖项的收视率持续下滑,获奖者似乎更取决于圈内人脉而非真实才华。这也使得好莱坞的造星机制举步维艰——业内认可与大众喜好之间,已然出现断裂。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好莱坞的结构性失灵,即人才与技术的外流。

据海外媒体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洛杉矶地区的现场制作量下降超过22%。好莱坞正面临其“芝加哥时刻”——这座曾经的“汽车之城”因全球化与高昂成本结构,导致产业外迁,最终陷入空心化困境。



洛杉矶是电影界的芝加哥,一直是电影制作的中心地带。但好莱坞曾引以为傲的全球化策略,如今却使其陷入市场不断萎缩的窘境。百年繁盛。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如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终于进入老龄化时代。

由于本地成本持续攀升,而其他地区提供更优厚的税收优惠,电影制作产业正加速向加拿大、英国、印度等地转移。印度每年电影产量已超过2500部,完整的电影项目可在海外全程完成。流媒体平台也持续加大对亚洲、欧洲和非洲本土语言内容的投入——这种全球化既带来机遇,也潜藏危机。

纵观近年全球票房,观众的口味并未发生巨变,新鲜的好故事永远能吸引目光。当前全球电影市场普遍处于低迷,只是好莱坞的陨落,显得尤为触目。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27 21:50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