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爆火后,又有声音重复那个论调,AI马上就要取代人类了,人类没价值了。
但是先别担心,恐怕AI还没来得及取代人类,小行星就要先撞地球了。
可不是我危言耸听。
是NASA的公开消息,小行星2024YR4有2.3%的概率,会在2032年撞击地球。
2.3%是什么概念呢?
人一生中死于车祸的概率约为0.93%,而死于飞机失事的概率约为0.01%。
都比YR4撞地球的概率要低得多。
所以联合国也被惊动了,呼吁各方共同讨论对这颗小行星的进一步观测。
甚至,国内也在公开招聘“行星防御岗”。
据说岗位职责包括,监测近地小行星、研发拦截技术,甚至计划2030年实施“末级击石”撞击实验,硬核程度堪比科幻剧本。
看得让人情不自禁严肃起来。
毕竟上一次,这种型号的小行星撞地球的后果,我们已经在《侏罗纪公园》里学到了。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
20年前,人类发现“毁神星”撞击地球的概率高达2.7%,但持续观测后风险归零了。
如今这颗小行星还远,预测的误差范围达到了80万公里,说不定观测几年就没事了。
现在搞“行星防御”,一方面算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也是正常科研的一部分。
正巧,网飞前几年拍了部电影,演了一出彗星撞地球前的“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现在推荐大家看,也不错
——《不要抬头》。
电影背景非常简单。
天文学研究生凯特和她的导师兰道尔博士,在一次研究中观测到了一颗大型彗星。
来不及为这惊人的发现而庆祝,危机已经浮现——倘若不出意外,它会在6个月又14天后,一头撞上地球。然后,毁灭一切。
如果放任不管,人类只能去见恐龙了。
凯特和兰道尔当机立断向上报告,然后被火急火燎地带到了美国总统奥尔良的办公室外。
但总统“太忙了”。
忙着给部下庆祝生日,忙着给提名人的负面报道擦屁股,忙到第二天才顾得上见他们,再顺带聊聊这件关于全人类性命的大事。
和研究员的惊慌失措比起来,总统的反应简直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
她说,“静观其变。”
冠冕堂皇的理由摆了出来。
——讨论过太多次世界末日了,“经济崩溃,核弹危机,汽车废气破坏大气层,干旱饥荒瘟疫,暴走的人工智能,外星人入侵…”
可它们最后都没有真的发生。
(又或许只是暂时没发生。)
但真相是,距离中期选举只有三周,
她不愿冒险公开消息,从而失去国会支持。
原来总统的KPI是连任,并非救命。
总统决心保密,凯特们却不想坐以待毙。
他们铤而走险,冒着被指控泄密的风险,联系到一档名为《天天揭秘》的节目。
收视率颇高,但并不严肃。主持人直言他们有自己的Style,坏消息也要有趣。
结果可想而知。
大家忙着八卦明星吵架复合又当场求婚,并不在乎彗星究竟会不会撞上地球。
唯一称得上出圈的是凯特愤怒大喊的瞬间,被做成难堪的表情包疯狂传播。
凯特的警告,成为网友们的娱乐素材。
大家都说,她是个疯子。
实际上,凯特确实快疯了。看着自己和全人类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不崩溃才怪。
毕竟彗星可不会因表情包转向,为热搜停留。
转机是由总统的丑闻带来的。
支持率大举下跌,终于让总统想起了这起早就抛之脑后的惊天大事件。
不是幡然悔悟、良心发现,而是一个爆炸的新闻需要另一个更爆炸的,来转移视线。
即将毁灭人类的彗星,成为很好的挡箭牌。
于是,深夜电视被叫停,开始紧急转播美国总统的紧急通告和处理方案。
百千来号人簇拥在船头,听总统宣布如何利用核弹把彗星炸离轨道,如何感谢“英雄”自我牺牲拯救人员,如何把消息传播得人人皆知。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烟花盛放。
一切被包装得唐突又完备,盛大又庄严,只是为了掩盖腐烂的现实。
这一招太好用了。
所有人都忘了总统的丑闻,开始关注这颗彗星。总统逆风翻盘,在中期选举中,以99.1%的支持率,获得了压倒性胜利。
世界一片哗然。
网友情绪激动地高呼“我们死定了”。
做梗图,录视频,娱乐到底。
铲子被炒作到一千块一把。
因为有人相信可以用它向地下挖壕沟。
信徒们吟诵着耶和华的启示,等待上天降下最后的审判,也是神罚。
股市更是动荡不安。
今天涨停,明天跌停。
凯特因为说出真相,被骂“天文巫婆”。
仿佛她没发现彗星,它就会绕过地球。
仿佛她的科学发现,是争名夺利的谎言。
反倒是教授,成为舆论的新宠。
在不同节目中出镜维稳,以科学公正的形象,为防御计划背书,让公众不用害怕。
人人混沌不安,直到“发射日”来临。
那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天。
有人坐在上天的火箭里表演,表演悲痛和紧张,兴奋或共情。
有人待着地表的草坪里,发起“发射挑战赛”,好像生死都不能让他们严肃。
发射指挥部里,众人正要为发射成功而高呼庆祝,总统的新命令已经下达。
大家眼睁睁看着刚刚发射出去的航天飞机和卫星,在空中打了个转,又回家了。
技术故障?
设备问题?
都不是。
只是因为总统的赞助商,团队背后的超级金主,发现了彗星带来的巨大商机。
这颗星球富含丰富的稀土元素,是制造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重要原料。
如果能够研发出专门的发射器,把彗星击碎后再回收,会带来惊人的利润。
《资本论》里的描述再次应验: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
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资本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连总统都点头说我愿意。
可赚钱的是资本,普通人谁愿意当炮灰呢?
没关系,资本有的是手段。
他们为公众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关于“开发”彗星,然后把人绑在自己的船上。
《流浪地球》里,Moss预测危机会让人类变得团结,但实际上人类太容易被割裂了。
资本和政客的一系列操作,改写了人们的科学共识。有人不希望彗星撞地球,有人支持开发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根本就不存在。
他们被分裂成不同的群体。
教授无法让自己继续沉默。
他再次出现在公共节目上,口出狂言,形状癫狂,呼吁大家清醒,就像曾经的凯特。
结果是,他被资本开除出局。
资本需要的是可以安抚民众的道德傀儡,而不是说真话的科学家。
但真相是不会被埋没的。
当彗星距离地球足够近的时候,不需要科学观测,不需要天文望远镜,你只需要抬头,就能看到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在靠近。
他们说:“抬头看。”
另一种声音又响了起来,“不要抬头。”
政客们满口谎言,说那是对方的阴谋。
“他们要在制造痛苦,制造恐惧。”
“是为了夺走你们自由。”
“不要让他们如愿。”
前者试图用演唱会唤醒大众,后者在政治洗脑中甘当鸵鸟。这是理性与反智的对抗。
混乱持续到新的发射日来临。
发射失败,没有奇迹。
——滴,一切化作灰烬。
地球没救了吗?
实际上,地球会永远存在。即使彗星撞了上来,也只有人类和生物会消亡。
然后百万年、千万年过去,新的生物会重新在旧的土地上生长起来,活跃下去。
只有人类,作死了自己。
虽然十个导演有九个都喜欢搞隐喻和讽刺,但像《不要抬头》这么直白的,挺少见。
导演直言不讳:“我的目标是带观众穿过整座游乐园,最后抵达垃圾场。”
所以电影里的很多表达相当极端。
总统麾下,是兼任幕僚长的儿子、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当过麻醉师的NASA局长。
总统背后,是唯利益是图的资本,是用算法和科技绑架了人类命运科技巨头。
想到掌控全国民众命运的人,就是这么一帮家伙,难免觉得过于荒唐。
包括媒体和民众的反应,也极尽夸张。
商场推出末日套餐,电视台忽视科学,让呼吁成为政治表演,把灾难变成背景噪音。
万事万物都能用娱乐来消解,用利益来权衡。
但看看现实,又确实如此。
娱乐至死的社会环境,被蒙蔽的、容易煽动的无辜民众,唯利是图的资本与上级,立场对立的阵营双方,都不新鲜。
甚至只要在电影里设置两个对抗的团体,就有机会隐喻万物。因为太阳下没有新鲜事。
说白了,事实不重要,立场才重要。
任何事情,最后都会变成不同立场之间的交锋。任何事实,都会成为不同身份,不同立场之间人强化自己这边共识,打击对面的武器。
立场把人群切割开,并且认为不同标签的人不可能属于同一阵营,杜绝群体对话的可能。
最后人们站在立场上喊口号,越喊越过分,越喊越极端,越喊越相信自己喊的是真理。
此时此刻,不得不提电影真正的结局。
普通人没有Plan B,但权贵们偷偷造好了逃生舱,剑指外太空。
两万年后,总统和富豪们走下飞船,赤身裸体来到幻想中的新家园,然后一口被外星猛兽吞吃入腹,落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逃过彗星的人类,没逃过贪婪与愚蠢。
于是我听懂了凯特未被解答的疑惑——“为什么将军要把白宫的免费薯片10美元卖给我?”
因为权力的游戏里,连末日都能标价。
而在地球最后的夜晚,那些曾经为真相而战斗的人,重新坐回同一张餐桌上。
无视窗外的动荡,他们手牵着手,做最后的祷告,平静地讨论咖啡的口味。
这里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没有逆转乾坤的奇迹,只有平凡人面对真相的坦然。
虽然现实如此,但我们已经竭尽全力。
或许这才是电影真正想表达的,当我们放下手机、停止表演、正视真相、认真生活的时候,我们反而能获得真正的宁静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