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不拍毕业照 一代人被逼出了集体冷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大学生,学士帽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拍毕业照,其实也是对大学的某种“反叛”:他们不愿意受到摆布,参与虚假的共同体塑造,他们希望自己来主导社会网格的构建,对强加的情感捆绑不屑一顾。

撰文丨青柳

前不久,有一个话题火了:很多2025届大学生不想拍集体毕业照了。

小红书上,一个叫博主发帖:“大家不去拍毕业照的理由看得我爽死了”,配图是一张统计毕业照拍摄到场情况的表格,是否拍摄毕业照一栏,表格内17名大学生都填了“否”。理由分别是:不想去、无意义、睡不醒、没必要。

另一个博主也发帖:班里所有人都选择不拍毕业合照,人均纯恨战士笑死我了。



图/网络

这终究也只是个例,但是却很精准地表达了一种叙事:大学生似乎已经不想虚与委蛇,去参与一些“虚情假意”的集体活动了。

这届大学生怎么了?就这么一次的大学毕业照,都不想纪念一下了?

我想,他们大概是被掏空了吧。

01

在看到这个讨论之前,其实还有一篇报道更让我感慨:《保研,突然变难》。

这篇报道里有一个细节很令人窒息,一个大学生为了保研,掰着手指头计算自己和第二名的差距:

专业分流之后,第二名同学也想保研,所以我俩卷了三年,比着考了三年,能考99就不能考97,差两分就是不行,现在我们几乎每门课都是往满分考。其实我本意也不是这样,但是真的没办法。

这个大学生甚至能清楚地记得这几年两人具体的平均分,而为了拿到这样的分数,他每堂课都雷打不动地坐在大学课堂的第一排。

很难想象,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之间会有多少真挚的情谊。

毋庸讳言,现在的大学生的生存难度比之前难多了。他们要拼绩点,要抢保研,要争工作,哪怕是一点信息差,都足以挑动他们之间的关系,且变得更微妙。

大学生早就在一个高强度竞争的环境了,在这里,别说冷漠,扭曲都不算什么罕见的事。不信可以搜搜社交平台,关于保研举报的各种故事有多少。



图/图虫创意

在一个关于保研期间如何自我保护的贴子里,是这样告诫大学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当的言行也可能成为被举报的理由,比如违规在宿舍使用电器,就可能导致一位本来稳稳保研的同学综测减分,失去资格;

如果在社交媒体上过度炫耀自己的保研成果、优秀成绩或丰富的科研经历,可能会引发他人的嫉妒和不满,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被恶意举报。有同学就因此被对手伪造聊天记录,举报学术造假,差点失去保研资格。

因此,“要保护隐私、保持低调、谨言慎行”。

这甚至比高中还要残酷:高考,学生至少还知道自己的对手不是同桌,自己要和全省的考生一起竞争;大学,只怕一个不小心,上铺的兄弟都可以抢走自己的机会。

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怕很难那么纯粹。加上还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传统智慧,大学生的彼此设防是免不了的。就算还能维系基本的体面,但也是足够疲惫、压抑。

毕业照,就算了吧。

02

不拍毕业照,还展现了一个问题,即大学集体叙事的破产。

2018年,曾有媒体深入剖析了大学的就业去向统计,结果发现很多学校“专业完全对口的比例不超过1/3”,“一些学校虽然总体对口率较高,但有超过20%的人淤积在‘一般对口’、或‘比较相关’的模糊地带”。

这并不让人意外。

大学生找一个不对口的工作其实非常普遍,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通用”的文科。仔细看看每年考公考编的数字也就明白,有多少大学生其实并不在意专业是否对口,他只要通过“本科以上学历”的模糊初筛就够了。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数字,2024年有媒体调查,问“校园招聘能否满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诉求”,只有16.27%选择了“可以满足”,49.15%选择了“一般”,13.15%选择了“不能满足”。



图/网络

从这也可以看出,学校在找工作的时候,其实提供的帮助并不多。大多数学生还是靠自己努力地扔简历,或身边亲友帮忙推荐,找到了工作。

这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现在大学生的认知,相信找到出路,更多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平台”——学校,或是专业。

这意味着学校价值的变异:学校主要是负责给学历盖戳,而不是传授知识、提供支持。很简单,如果当找的工作和专业都不对口,学校也没什么办法帮忙“推荐工作”,那一个学生和集体,又有多少关联呢?



图/图虫创意

这当然也会造成共同体意识的缺失。想象一下,一个学生的成长路径,完全是自我努力的结果,自己收集信息,自己考证刷题,自己笔试面试,那么他不想去参加集体毕业照,也太正常不过了。

从这个层面来说,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拍毕业照,其实也是对大学的某种“反叛”:他们不愿意受到摆布,参与虚假的共同体塑造,他们希望自己来主导社会网格的构建,对强加的情感捆绑不屑一顾。

03

也可以稍微想得远一点。毕业照代表着某种校园文化的表达,这和婚纱照没有什么区别,它的本质是一种浪漫,是一重滤镜。

毕业照不再重要,是因为校园不再值得留恋。

而这样想的又何止是学生呢?其实社会文化,也已经不留恋校园了。

不妨回忆一下,过去有很多所谓校园童谣、校园小说、校园电影,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它们都曾是社会文化中非常鲜明的部分。

这些可以随便举例,比如很多人看不上的《小时代》,小说卖了1000万册,四部曲票房超过17亿元。

而今天校园文化还有什么呢?大概只剩下大学生以宿舍为背景的直播了吧。

随着毕业照一同枯萎的,大概就是校园本身的韵味了。在今天,提到校园,脑海里还能浮现什么?

中学,是得不到的双休,是做不完的题,是上厕所都要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大学,是一大堆考证,是扔不完的简历,是为了一张保研升学或就业门票的勾心斗角。校园生活本身,已经在迅速地干瘪了。



图/豆包AI

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是社会的安慰剂,它提供一种超功利的精神给养。就像哪怕功成名就,但只要回到校园语境——无论是同学聚会,还是返校活动,很多“标签”,都会还原成“人”。在某个位置上的头衔,都会变成住在某个宿舍、被起了一个外号的同学。

但在高度工具化、竞争化的结构中,校园已经无法维持它原本的文化意义,只能沦为社会功能的预备阶段。它只是无数学生在特定人生阶段、偶然相聚的物理场所,而不是瑰色回忆的寄托。

这其实是很苦涩的事儿。校园被社会所影响,所以变得残酷、冷漠;而最终,这种残酷、冷漠也回流社会,造成一种集体的情感粗砺。

这个问题,很难说有什么解决办法。人们或许应该明白一点,看上去关系冷漠的大学生,都像一座座孤岛,彼此毫无关联;但其实不是,人的根茎终究和土地相连,他们也不过是通行生存逻辑的展现罢了。

在生存面前,又何需浪漫呢。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7-5 03:41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