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领域,与“大哥”同仁堂比起来,达仁堂的知名度要低一个级别。两家企业历史上虽发源于同一个家族,后者辈分却稍低,大概晚三百年左右。
可若是提到“速效救心丸”,就几乎家喻户晓了。论知名度,亦不输给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2023年,达仁堂速效救心丸的销售额首次突破20亿元,占了当年公司约四分之一的总营收。
不过近两年,速效救心丸的增速出现了放缓,2024年跌至20亿元以下,今年上半年虽有所回升,但增幅并不显著。
速效救心丸的增长趋缓,连带着达仁堂的业绩也陷入了停滞。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73.07亿元,同比下降11.14%。其近日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26.51亿元,同比减少33.15%。
速效救心丸为何增长不动了?
图/视觉中国
“救命神药”
在心脏急救药领域,速效救心丸的辈分,仅次于大名鼎鼎的“炸药”硝酸甘油。
资料显示,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第一个纯中药滴丸制剂,由著名药学专家章臣桂教授研制开发。1982年上市,至今已经临床应用了40余年。
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冰片组成,相关论文记载,川芎能增加冠脉血流,改善血管微循环;冰片能促进川芎的黏膜吸收,使川芎的药效发挥更充分。二者配伍使用,具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及缓解胸闷、憋气等,有预防、治疗和急救三重作用。
除了中老年人组成的“基本盘”外,近些年,由于年轻人平日熬夜、饮食不规律的现象突出,再加上健康意识觉醒,让速效救心丸又火了一把。
与此同时,其在供应方面又有着很强的独家性。中国新闻周刊查询国家药监局官网和企业年报发现,速效救心丸的批文仅此一家,且是国家机密品种,别无分号。
图/国家药监局
诸多因素,共同助推其2023年销量突破2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超过30%。要知道,在2021年和2022年,这款药的销量尚处于13亿—15亿元区间。
不过近两年,这款药似乎碰到了“天花板”。
2024年,速效救心丸销售额为19.8亿元,不增反降,且库存暴增了80%。到今年上半年,速效救心丸的销售额为11.28亿元,同比增长仅5.45%,与2023年高达30%的增速已不可同日而语。
“救命神药”,怎么就增长不动了?
湖南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黄修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在心脏急救中成药领域,速效救心丸有一定的独家性,但在整个心血管疾病预防与长期治疗领域,还有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竞品分流了部分市场。尤其是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常年在中成药丸剂销售额中位列第一,去年销量超过1.5亿盒,挤占了速效救心丸的市场。
而低收入患者出于价格等因素,又倾向于选择硝酸甘油等更便宜的西药替代品。
“虽然硝酸甘油副作用更明显,但用药成本比速效救心丸低不少,更受县域及农村市场的低收入患者青睐。并且硝酸甘油应用历史长,有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医生推荐度也高。”黄修祥解释。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发现,速效救心丸单盒(120丸)价格在40—50元之间,使用方法为含服,一次4—6丸,一日3次;急性发作时,一次10—15丸。换算下来,日用药成本在4—8元之间。而价格较低的硝酸甘油片100片价格平均不到30元,发作时仅需含服一片,24小时内不超过3片的话,日用药成本还不到1元钱。
竞品的前后夹击下,速效救心丸进一步增长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弱。
增长困境
对于达仁堂来说,速效救心丸增长不动,影响不小。由于其营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连带公司业绩变脸。
公开资料显示,达仁堂由乐氏第十二代传人乐达仁先生于1914年在天津创立,并于1915年兴建了生产厂房,是中国第一家中药工厂。
1999年,达仁堂品牌并入中新药业,成为其旗下多家老字号品牌之一。中新药业的前身是天津市药材集团,1992年完成改制,2021年进一步完成混改。2022年5月,中新药业更名为现在的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混改的2021年,达仁堂提出“三核九翼”的企业战略。“三核”分别是构建以速效救心丸为龙头的心脑血管产品线、以京万红软膏为主品种立足皮肤创面修复、以百年老字号“达仁堂”承载精品国药;“九翼”是推动呼吸类、消化类、风湿骨痛类、泌尿类、妇儿类、肿瘤类产品等专科线发展。
新战略提出后的2021年至2023年,除速效救心丸外,达仁堂其余产品如安宫牛黄丸、清宫寿桃丸、京万红、金芪降糖片等,销量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业绩方面也表现不俗,2021—2023年间,达仁堂的营收从69.08亿元增加到82.2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7.69亿元增加到9.87亿元。
这段时间里,达仁堂的股价也几乎处于持续上行状态,特别是2022年4月下旬至2023年5月下旬期间,公司走出了13个月的独立牛市,涨幅超过200%。
可由于剥离商业板块、产品增长承压等因素,2023年开始,达仁堂的营收接连走低,过去两年分别下降了0.33%、11.14%,今年上半年更是同比下滑33.15%。
至于归母净利润方面,2024年和今年上半年达仁堂都增加了100%以上,但主要来源于转让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股权的税后净收益。
卖掉了“现金牛”,下一个大单品又迟迟接力不上。2024年年报显示,达仁堂10款主力产品中8款销量下滑,并且几乎所有主力产品库存量都在增加,最低的都增长了超过70%。
图/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
而今年上半年,除了速效救心丸之外,清咽滴丸虽以52.28%的增速拿下2.89亿元销量,但体量仅有前者的四分之一左右,占据总营收的比重约10%,难挑大梁。
如何真正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可能还得靠创新。
研发破局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达仁堂历年年报发现,“三核九翼”战略提出后,公司的大部分改革都集中在营销和渠道一侧。
比如2024年上半年,达仁堂进行了营销架构调整,设置了医疗、零售、创新三大事业部,并将业务单元从省级进一步下沉到城市,以加强对终端的覆盖能力。
2024年全年,达仁堂完成了健康科技组织优化落地,推动工业营销全面整合,实现实体化运营,新的组织架构重新划分各事业部的大区及主销品种,中后台实现“大部制”整合。
出海方面达仁堂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去年速效救心丸、清咽滴丸等12个中成药在新加坡注册成功,2个品种在中国香港注册获批。
但总体来看,这些战略的执行并未能带领公司实现质的突破,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还是在于创新。
今年,中国创新药进入收获期。且不论持续卖出的高价,仅以二级市场为例,烈火烹油般的创新药板块与中药板块形成了鲜明对比。年初至今,中证中药指数几乎纹丝不动,而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涨幅却已经超过了100%。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勇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今年以来,绝大多数中药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股价表现不如创新药,可能主要与品种创新、管理机制等有关。
“品种创新方面,中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较低,远低于创新药企普遍超10%的研发投入水平,使得新品种的推出速度较慢。再加上中药研发涉及复杂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疗效验证周期长,相比之下,创新药的研发虽然也面临高风险,但一经突破,往往能取得巨大的市场回报。”邓勇分析道。
事实上,重销售不重研发是大部分中药企业的通病,而达仁堂尤甚。2024年其研发费用缩减12.05%至1.62亿元,不足近20亿元销售费用的十分之一,占营收比仅2%左右,在中药板块里属于较低的一批。而康缘、以岭、天士力等中药企业,研发费用率都在10%左右甚至更高。
达仁堂也试图扭转这一局面。
去年11月12日,达仁堂发布公告称将下属商业板块天津中新医药的全部股权作价,以增资形式装入医药集团下属商业板块津药太平医药有限公司。交割完成后,达仁堂持有整合后的津药太平医药43.35%股权,不再持有天津中新医药股权。
剥离掉经营效率相对较低的商业板块后,达仁堂的合并报表中将主要体现医药工业板块的经营情况,也就是说,全公司可以进一步集中精力在研发和渠道改革上了。
今年上半年,达仁堂的研发费用有了明显增长,达到了6.15亿元,同比增加了31.94%,股价也有了明显提振,在整个中药板块里表现亮眼。
接下来,量变能否转换为质变,就有待时间验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