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意!心血管发病前12年,这个“指标”会变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哪些指标能看出心血管好不好?

除了体检报告上的数字和箭头,一项最新研究提示:心血管病在发生的12年前,就可能出现一种预警信号——体力活动减少。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活动量与心血管病的关联,教你科学运动。

受访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税星

没力气运动是心血管病征兆

这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上的研究,对3068名成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长达35年的持续追踪。



结果显示,受访者活动量通常从成年早期起就呈稳步下降趋势,随后在中后期趋于稳定。



但在后续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中,这种活动量下降发生得更早,约从发病12年前就开始,并在发病前2年内大幅下降,发病后持续低迷。具体来说↓

发病前12年:活动量开始悄悄减少;

发病前2年:活动量下降速度突然加快;

确诊心血管疾病后:容易彻底陷入“懒得动”状态。

因此,当你经常懒得动或身体活动量突然断崖式下跌时,要警惕心血管疾病风险。

运动能力与心血管健康紧密相关

运动量减少可直接诱发心血管病,身体在缺乏规律活动时,会发生一系列负面生理变化:

如心脏泵血效率与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升高、代谢紊乱(高血脂、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体重增加与肥胖);



继而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最终引起血管狭窄、堵塞,诱发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病患者的体力活动下降是普遍现象,涉及疾病本身导致的脏器功能障碍,包括心脏泵血能力减弱、肺功能受损、骨骼肌流失与力量下降等,以及症状引发的恐惧与心理障碍、药物副作用影响、社会行为(如久坐习惯)等。

这些复杂因素还会形成闭环式恶性循环,即罹患心血管病导致活动减少,使体能下降或并发症风险升高,这又反过来加重心血管病及其症状,使患者活动进一步减少。

规律运动,最经济有效的“护心药”

规律运动是维护心血管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良药”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包括快走、广场舞、太极拳、家务等;

●或进行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比如跑步、骑行、游泳、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并搭配肌肉力量训练。



既往研究显示,即使轻度活动也比坐着有益健康。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科学的心脏康复计划是改善功能状态和预后的核心手段。

遵循医生建议通过心肺运动试验等,评估最大安全运动能力、增强运动信心,进行合理锻炼,同时,应遵医嘱服药并学会识别心血管事件的预警信号。▲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17 02:03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