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制菜引热议:一周吃几次“预制菜”会影响健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近日,罗永浩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引发社会各界讨论。

“午餐,点了个外卖。”“晚上,煮一包速食汤。”“周末想偷懒?冰箱里还有预制小龙虾”......

我们的日常,正在被预制菜“包围”,而随之而来的,是朋友圈里愈演愈烈的“添加剂恐慌”。吃一顿会不会超标?一周吃几次会影响健康?今天,我们就来算一笔明白账。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预制菜”,争论非常激烈,但大家心目中却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或者至少是不同标准的心理界定。我们选择以较宽泛标准的预制菜定义,来讨论一下关于预制菜的健康担忧。

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真的有害吗?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现代食品工业离不开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并不全是“有害化学物质”。实际上,许多添加剂是从天然物质中提取的,并且所有合法使用的添加剂都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正确认识添加剂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添加剂的功能: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防腐剂)、改善口感(调味剂)、保持营养价值(营养强化剂)等。没有防腐剂,肉制品更容易腐败、滋生细菌;没有抗氧化剂,油脂更容易哈败;没有凝固剂、增味剂,豆腐、浓汤宝也就不复存在。

监管标准: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符合GB 2760),在上市前都经过了极其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并设定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剂量关键:所谓“脱离剂量谈毒性是荒谬的”,几乎所有物质过量都会有害,包括天然食物。

吃下多少添加剂才算“过量”?

对于添加剂,吃多少才算“过量”?这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答案是:对于绝大多数成年人,偶尔或常规食用合规的预制菜,远达不到“有害”的剂量。

浙江医院营养科章小艳副主任技师介绍,关于添加剂摄入频率和量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食品安全机构都有明确指导:



所以,真正的风险并非来自“偶尔一吃”,而是来自:

1.长期、大量、单一地食用某一种超加工食品。

2.整体饮食结构失衡,把预制菜当饭吃,完全取代新鲜果蔬、五谷杂粮。

面对添加剂,掌握这个度

浙江医院营养科副主任技师章小艳表示,现代生活中完全避免添加剂几乎不可能,也非必要,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整体饮食结构。

1.分级选择:优先选择新鲜、未加工或最小加工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新鲜肉、蛋、奶);中等选择加工烹饪原料(淀粉、糖、盐、植物油);酌情选择加工食品(奶酪、咸肉、罐头水果);限制选择超加工食品(碳酸饮料、即食面、包装零食)。

2.学会查看食品成分表,关注:添加剂种类是否过多(特别是人工色素、防腐剂);营养成分表中的钠、糖和饱和脂肪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3.采用“80/20”平衡原则:80%的食物来自新鲜、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20%可以留给含添加剂的加工食品。这样既保证了营养摄入,又不会因过度限制而产生心理压力。

4.孕妇、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对添加剂更敏感,应更加谨慎地选择包装食品,优先选择新鲜食材。

真正威胁健康的往往不是合规添加剂本身

饮食健康本质上是一场与食物关系的重塑——它不是关于绝对纯净的追求,而是关于比例、意识和整体模式的平衡。真正威胁健康的往往不是合规添加剂本身,而是整体饮食模式向高糖、高盐、高饱和脂肪和低纤维方向的倾斜。多样化的饮食、丰富的植物性食物、适量的动物性食品和限制超加工食品,才是健康的关键。

希望大家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既不掉以轻心,也不过度焦虑。真正的饮食智慧不在于极端排斥,而在于在纷繁的信息中辨别何为平衡,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简单。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9-18 05:10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