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防务之翼》9月25日报道,印度政府接近斥资2万亿卢比引进114架阵风战机,并推进国产化分段生产。文章以大批量统一机型可以简化后勤、统一训练、提升出勤率为主旨,宣称印度空军将实现从零散机型向体系化联合作战的质变。
报道把焦点放在阵风的电子战套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与国产化产业链的正相关性上,反复强调如果把阵风作为骨干平台,剩余机型与支援力量就能围绕其建立统一的作战和保障标准,从而在未来若干年内形成可持续的空中投送与远程打击能力。
总体基调是信心满满,体系化指日可待,加上国产光辉战机,以及俄制战机,印度空军再也不是万国牌了,而是三国牌,由于这些战机未来都会在印度生产或组装,约等于全员印度国产,这不就有统一的体系了?
(印媒报道截图)
然而,这篇文章有一个十分吊诡的地方,贷款吹了印度空军一波,还把巴斯基坦的各式战机拉出来对比,强调这些都不在话下。甚至是帮巴基斯坦贷款拿到了歼-35,认为区区歼-35,不过几十架而已,怎么可能打得过我将近200架的大阵风!
可是,文章洋洋洒洒写下来,没有提到歼-10C一个字,好像不知道巴基斯坦有这款战机一样。
这可能吗?显然是不可能。这样的回避显然是故意的,说明印媒被搞出心理阴影了。
这样的选择性沉默暴露出两层问题:一是可笑,因为它把事实拼图故意只露出对己有利的那几块,而对自己不利的,假装不存在;二是心虚,因为若把击落多架阵风的歼-10C拿出来说,那整篇文章的吹嘘论断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宁愿提到歼-35也不会提歼-10C,毕竟歼-35还没有击落阵风。
(巴基斯坦战机)
从印度的思路来看,确实有长进了,也算是没有白挨打,开始重视体系化建设,从机型堆叠向一体化的方向靠拢。
这个转变的方向确实没什么毛病,但要把再买一百多架阵风转成真正的体系战力,时间与资源可没那么容易。
就交付而言,若合同含部分法国现货并允许印度本土分段装配并行,114架在现实产能与供应链下通常需要四到六年完成交付。若遇到产能瓶颈或关键部件延迟,交付期会被进一步拉长。
更关键的是,从首批飞机交付到形成可持续的体系,还需并行推进出勤率、低频雷达与电子战力量、训练与弹药/软件整合。单个中队达到初始作战能力通常需要九个月到两年时间,而把多个中队、预警和电子战系统真正磨合成连贯的联合作战体系,常常要三到六年。
(歼-35弹射起飞)
而且印度空军的现实水平,决定了买到飞机也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体系。
现代空战是硬件、软件、人员与后勤的集合工程:飞行员的转换训练,地勤与维护人员的专业化训练,弹药与武器的软硬件整合,以及低频/被动探测链的建设,缺一不可。
印度长期存在飞行小时不足,后勤瓶颈和多型号维护负担的问题,大量引进高端机型若不能同时提升维护供给和训练节拍,反而会把出勤率拉低,把维修与备件压力放大。
再者,从软件接口到导弹与任务电脑的深度整合,需要时间和厂商合作意愿,而阵风已经明确拒绝印度,不会给源代码,所以本土化改装和战术迭代仍将受限。
因此,幻想出来的阵风大军,最终的结果,恐怕只是多了些靶子。
(法国战机)
而且说到底,阵风也只是四代半战机,拿什么和歼-35打?在代差面前,所谓数量优势完全是幻想。
假如巴基斯坦未来获得歼-35,并把这些飞机接入预警与数据链,战斗范式将再次被改写:隐身与传感器融合意味着先探先发、BVR主导的作战方式,谁先发现谁就可以先发制人。
面对隐身战机,常规四代半机型在未接近对方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被锁定,要对抗这种代差,需要的可不是一百多架阵风,而是完备的空战体系。
否则再多的阵风也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在真正的高强度冲突中,将变成无头苍蝇式的纯靶子。
综上,印度若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一次性采购大单,那么所谓的体系化不过是纸上谈兵。
并不是说你把别人家的飞机放到自己家里组装,就融入了你的体系,也不是说单一战机数量堆起来,就能把体系问题解决了,思路不进行彻底改变,再来亿次也改变不了挨打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