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约防空系统惨了!俄26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全命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射中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

10月16日晚上,俄罗斯搞了个大动作。26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一股脑往乌克兰能源设施砸过去,结果呢?全中。

乌克兰空军自己承认,一枚都没拦下来。这可不是小批量试探,这是2025年以来俄方对乌克兰打出的单批次最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之前的记录是14枚。这一晚,北约援助的防空系统算是拉了个大的。

具体看看当晚的战况。俄军这次不只是扔导弹,还配合了大批无人机,总共发起357次空袭,其中320架无人机、37枚各型导弹。乌方声称拦下了288个目标,大部分是无人机和几枚巡航导弹,但关键的弹道导弹呢?26枚伊斯坎德尔-M,零拦截。波尔塔瓦、哈尔科夫、文尼察这些地方的能源设施被直接炸瘫,哈尔科夫的国家紧急服务部门都被波及,救援人员现场受伤。泽连斯基出来喊话,说俄军玩"双重打击",第一波炸完,救援队刚到又来第二波,这招太狠了。



▲伊斯坎德尔-M采用道路机动发射,有较高的灵活性

关键问题来了:北约援助的防空系统为啥拦不住?核心在于俄军这几个月把伊斯坎德尔-M"改装"了。《金融时报》和美国国防情报局都证实,俄方给这些导弹加了新功能——末段机动变轨和俯冲突防。啥意思?就是导弹飞到最后阶段,不按常规抛物线下来,而是突然来个"蛇形走位"或者垂直俯冲,防空雷达根本算不准它要往哪落。

说到技术细节,得先说说伊斯坎德尔-M是个什么玩意。这货是俄军的王牌战术弹道导弹,单级固体燃料推进,射程在400到500公里之间,末段速度能飙到5到7马赫。以前的弹道导弹基本是"抛物线"飞行,雷达盯住轨迹算出落点,防空导弹提前去那等着就行。但升级后的伊斯坎德尔-M不一样,它全程都能调整飞行轨迹,特别是最后那几十秒,突然一个大角度变轨或者垂直砸下来,拦截窗口瞬间就没了。



▲末端机动可以使得导弹轨迹脱离防空导弹预判

乌克兰现在主要靠美制"爱国者"系统拦截弹道导弹,理论上这套系统能干这活。但"爱国者"有个硬伤:它的最小反应时间是12秒左右,面对末段高速变轨的目标,12秒根本来不及重新计算弹道、调整拦截弹轨迹。更要命的是,弹道导弹速度最快的就是下降阶段,伊斯坎德尔-M末段5到7马赫的速度,加上不规则机动,雷达预测的落点跟实际落点能差出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拦截弹飞过去基本就是"空对空"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8月,乌克兰防空系统拦截俄弹道导弹的成功率还有37%,到了9月直接跌到6%。一个月时间,拦截率从三成多掉到一成都不到,这说明俄军的技术升级确实管用。有分析认为,俄方可能在导弹上加装了更灵敏的姿态控制系统和末段机动发动机,让导弹在下落前的几秒钟还能"拐弯",这对传统防空系统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为数不多的爱国者-3是乌克兰最宝贵的防空反导武器

再说说"爱国者"为啥吃瘪。这套系统当年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拦截飞机和早期弹道导弹,那时候的弹道导弹基本是"傻大粗",按固定轨迹飞。"爱国者"的雷达会持续跟踪来袭目标,计算出交汇点,然后发射拦截弹去那碰撞。但现在对手会"扭秧歌"了,原来计算的交汇点成了空气,拦截弹只能看着目标从旁边飞过去。更狠的是,伊斯坎德尔-M还能在末段俯冲时加速,有些报道提到末端速度甚至能摸到10马赫的边,这速度下防空系统连反应机会都没有。



▲冬天要来了,能源设施受损可不好受

这次袭击的破坏也不小。波尔塔瓦地区的能源设施挨了重点照顾,多地停电限电。哈尔科夫那边,导弹直接砸到国家紧急服务部门附近,几名救援人员和能源工人受伤。切尔尼戈夫的邮局也中招,一人受伤。俄方明显是奔着能源系统去的,这套打法其实从去年冬天就开始了,现在秋冬季又来一轮,目的就是搞瘫乌克兰的电力供应,冬天没电没暖气,民生压力直接拉满。

从作战角度看,俄军这次算是玩明白了。以前单批次最多14枚,这次直接翻倍到26枚,饱和攻击加上技术升级,北约的防空网确实扛不住。更关键的是,俄方还配合了大批无人机,逼着乌克兰防空系统分兵拦截,等拦截弹和雷达资源被无人机消耗得差不多,弹道导弹再进场就是"降维打击"。这种组合拳,防空系统很难应付。

说白了,10月16日这一晚就是现代战争攻防技术的一次"期末考试",结果就是北约的防空系统交了白卷。导弹会"扭秧歌",防空系统跟不上节奏,技术代差一拉开,再先进的装备也白搭。乌克兰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北约的面子也不好看。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9 19:59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