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复盘:一张海报,48 小时引爆舆情
8 月 15 日,微博网友发现 Swatch Essentials 全球广告中,亚裔男模手指拉眼角、眯眼咧嘴——这是国际公认的“slanty eyes”歧视符号。
Swatch官网截图
16 日晚,Swatch 官微甩出 87 字,所谓“深表歉意”,既未承认动作涉歧视,也未公布任何整改措施。
海报在中日韩站点悄然下架,却在欧美官网照旧展示,被批“看人下菜碟”。48 小时内,微博话题阅读量破 3.2 亿,负面舆情占比超过 60%。
二、道歉拆解:模板化、零诚意,连“体面”都懒得给
Swatch 的所谓“深表歉意”只有 87 个字,却精准地踩中了公关话术的所有雷点。
它没有认错,只是“注意到部分网友对品牌视觉表达的关注”,把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轻巧地折叠成一句“审美争议”,仿佛问题出在观众的眼睛而非广告本身。
它没有追责,没有内部调查、没有责任人被点名、没有文化合规流程升级,一句轻飘飘的“深表歉意”就把责任蒸发在空气里。
它也没有补救,Dior、Gucci 在类似事件后尚且知道砸钱做第三方审查、员工培训、公益基金,Swatch 却连“下次注意”的体面都懒得给。
更刺眼的是,欧美站点上的原图纹丝不动,说明品牌早就评估过风险,却依旧选择对中国消费者搞差别对待——这份道歉与其说是安抚,不如说是敷衍的挑衅。
三、为什么又是“眯眯眼”?殖民滤镜的三百年账单与东方全面崛起的板块碰撞
把“眯眯眼”当成东方美,本质上是把殖民时代的种族鄙视链重新抛光再上市。
19 世纪的英国 Punch 杂志最早用夸张的“斜眼、龅牙、辫子”塑造“傅满洲”,让他在漫画里策划“黄祸”入侵;好莱坞接力,把这套形象搬进银幕,华人不是阴险毒枭就是功夫小丑,永远斜眼、永远矮小、永远需要白人拯救。
符号一旦固定,就成了一把钥匙:只要出现“眯眯眼”,西方观众自动解锁“邪恶、落后、可轻视”的预设情绪。Swatch 今天把这套符号嵌入全球广告,既不用付版权费,也不用承担历史责任,看似“创意”,其实是对三百年殖民话语的又一次免费续租。
更讽刺的是,品牌方并非无知:中日韩站点紧急下架,说明他们深知此地不可触碰;欧美站点原图照挂,则暴露其对中国市场的真实优先级——赚钱时“全球市场”,道歉时“区域舆情”。殖民滤镜从未拆除,只是换了快门速度。
为什么“眯眯眼”舆情近两年突然高频、反复出现?答案并不在老牌广告公司们江郎才尽的创意脚本,而在新旧时代两大板块的持续相撞。
中国 GDP 跨过百万亿元大关,人均突破 1.2 万美元,90 后、00 后第一次以平视姿态站上全球消费舞台;与此同时,西方主导的文化生产线仍在用 19 世纪的模具复制 21 世纪的“东方想象”。
硬实力的弯道超车,把文化滞后赤裸裸地暴露在聚光灯下——每一次“眯眯眼”事件,都是旧叙事与新力量的直接摩擦,激起一圈圈扩大化的涟漪。老牌跨国企业误判“中国市场还是沉默的多数”,本土供应链里仍残留被殖民审美同化的从业者,双方合谋,于是翻车成了连续剧。
可以预料,只要文化话语权再平衡一天没完成,这类冲突就会不断返场;而每一次舆情,也都是倒逼话语权加速转移的现场教学。
四、时代变了:年轻人正在成为“千千万万个李小龙”
两年多前,在奔驰搞出类似“眯眯眼”舆情的时候,我们就对国际精品品牌战略研究院院长卢晓做过深度专访,当时,我们谈到了李小龙。
1971 年,李小龙作为一个东方人,站在西方文化的漩涡正中间,作为一位先觉者和抗争者,不卑不亢地告诉世界“美国应该展示真正的东方文化”。
半个世纪后,同样的镜头被 90 后、00 后搬到 B 站、小红书,弹幕刷屏“我们不接受被定义”,点赞量以百万计。卢晓两年前的判断正在兑现:没有历史包袱的年轻一代,对“被代表”天然敏感;互联网把个人不适放大为集体共振,形成跨时空的“李小龙回声”。他们不再等官方声明,而是自己做剪辑、写段子、做表情包,把争议广告塞进殖民史料片,让品牌方在弹幕里“社死”。
这不是简单的“玻璃心”,而是硬实力上升后的文化肌肉记忆——中国经济占全球 18%,年轻人消费能力占国内奢侈品增量 40% 以上,钱包鼓了,自然要求尊严同步升级。Swatch 还想用老配方糊弄新观众,结果就是把“过时”两个字亲手贴在自己脸上。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正用钱包和键盘告诉世界:我们不做沉默的“傅满洲”,只做千万个会反击的李小龙。
五、不接受道歉的四个硬理由
Swatch 的道歉之所以无法接受,首先,它触碰的是一条仍在淌血的历史神经——“眯眯眼”从来不仅是妆容或姿势,而是被殖民者钉在华人面孔上的“非人”标签;每一次复现,都把百年屈辱重新撕开。
其次,品牌在处理手段上露骨地执行双重标准:中日韩站点悄悄撤图,欧美页面原封不动,这种“风险评估后的差别对待”坐实了对中国消费者的轻视。
第三,更令公众愤怒的是,Swatch 的危机公关几乎复制了教科书里最省事的模板——删图、发声明、等待下一热点,把活生生的人降维成一份可安抚的“舆情数据”。
第四,最致命的空白在于后续:没有第三方独立审查、没有面向全球的内部培训、没有与华人社群或反歧视组织的公益合作,只剩一句轻飘飘的“深表歉意”,既缝不起被撕裂的尊重,也堵不住下一次歧视继续上演的缝隙。
六、中国消费者的底线与行动:从抵制到定义
观察者网在此呼吁几项行动。
短期,亮出牙齿。中国各互联网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把欧米茄、浪琴、天梭等 Swatch 系品牌统统拉进 30 天“歧视营销”探照灯,任何带殖民旧味的画面都要在算法里裸奔;监管部门则应循着广告法第 9 条和《反歧视法草案》的精神,对 Swatch 中国来一次合规约谈,把调查结论和处罚依据摊在阳光下,给公众一个可验真、可追责的答案。
中期,用脚投票。中国消费者早已学会用钱包说话——Swatch 去年在华销售额已跌掉三成,今年上半年再掉一成多,如果继续傲慢,就让“中国需求萎缩”成为它财报里最冰冷的墓志铭。
长期,学会把愤怒变成规则:推动成立“中国品牌全球形象自律联盟”,把“眯眯眼”一类殖民符号写进行业黑名单,让后来者不敢越线;同时给本土精品品牌递上扩音器,让更多像华为、红旗、乌合麒麟这样的名字带着现代中国的正向审美走向世界,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叙事完成文化话语权的逆袭。
结语:一只 41 岁的表,先把傲慢归零,再谈指针继续
1983 年,瑞士制表业在日本石英风暴中瑟瑟发抖,Swatch 踩着“平价+潮流”的节奏横空出世。
41 年过去,它既没到“百年老牌”的资历,也褪去了“年轻潮牌”的鲜活,卡在中间,正是最该学会谦逊的年纪。
今天,当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自尊与购买力同步飙升,当“眯眯眼”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Swatch 该做的不是让秒针继续若无其事地转动,而是先把骨子里的傲慢拨回零点——收起那双本无资格俯视的眼睛,虚心补一堂“平视与共情”的东方文化课。
先学会平视,再谈论卖表;否则,下一声滴答,就是中国市场为它按下的停秒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