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本应是菲律宾普通的一天,却被彻底改写。马尼拉街头人潮汹涌,全国超过20个城市掀起抗议浪潮,参与人数突破10万。这是小马科斯上台以来规模最大、烈度最高的一次政治危机。总统府前火光冲天,抗议者燃烧轮胎、投掷燃烧瓶,防暴警察则动用水炮和催泪瓦斯。场面之激烈,让人恍惚以为历史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老马科斯宣布戒严的时刻。
▲数万人涌上街头
这场被称为“万亿比索游行”的抗议,不只是简单的街头怒火,而是菲律宾社会长期矛盾的集中爆发。它背后有腐败,有贫困,有政治家族的宿命,也有外部势力暗暗推波助澜。菲律宾,似乎又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是一起涉及防洪工程的超级腐败案。原本应用于防灾减灾的资金,竟然在2023年至2025年间层层被挪用,损失金额高达180亿美元,折合1万亿比索。这对台风频仍、洪灾频发的菲律宾来说,无异于夺走百姓的救命钱。尤其是9月初刚刚发生严重洪水,数百万人受灾,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民众心中早已满是怒火,此时腐败丑闻曝光,无异于点燃火药桶。于是,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不再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抗议者刻意选择在9月21日行动。那一天,既是前总统杜特尔特号召的“全国抗议日”,也是1972年老马科斯宣布全国戒严的纪念日。民众的隐喻再清楚不过: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小马科斯不能重蹈父辈覆辙。
▲总统府前焚烧的卡车
抗议很快演变为暴力冲突。黎刹公园聚集近5万人,奎松市人民力量纪念碑前则有1.5万人集会。而在总统府附近,场面失控。大批抗议者突破封锁线,焚烧卡车与集装箱,阿拉亚桥附近被火光照亮。警方全力反击,动用水炮、催泪弹,逮捕上百人,其中竟包括12岁的未成年人。
然而,当民众与警察在街头血汗交织时,最需要站出来安抚人心的总统,却不见踪影。外界甚至不清楚马科斯当时是否还在马拉卡南宫。一个“失踪”的总统,让原本就紧张的局势更显荒诞。有人讥讽,这简直像是当年老马科斯仓皇出逃的前奏。
腐败,是表面导火索,但愤怒的根源更深。首先,是经济困境。物价飞涨、生活成本高企,普通民众的日子愈发艰难。对许多人而言,政府的腐败并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每天餐桌上的空盘子、洪水来临时无处可去的悲惨现实。其次,是政治失望。菲律宾社会长期由少数家族掌控,小马科斯更是背负“政治世袭”的标签。如今爆出丑闻的,不仅有他的亲信,还有他的表弟罗穆亚尔德斯。后者辞职逃责,更让民众觉得“权贵只会互相保全,百姓才是牺牲品”。再者,是对治理无能的愤怒。警方可以迅速出动5万名警力驱散抗议,却无法保证洪水来临时民众有干净的避难所。这种鲜明对比,直接把民众的愤怒转化为行动。
▲小马科斯
面对汹涌的抗议,小马科斯政府既想“灭火”,又舍不得放下权力。一方面,政府发言人暗示“有外部势力操纵”,试图甩锅。但菲律宾老百姓并不买账,他们更在乎的是,钱去哪了?生活为何如此艰难?另一方面,警方和军方进入红色警戒,镇压与防控并行。然而,这种手段注定治标不治本。越是高压,民众越是不满。如今全国200多个社会团体正在整合力量,未来可能掀起更大规模的抗议浪潮。这对小马科斯来说,是一场无法回避的生死考验:镇压,则可能引爆全面动荡;妥协,又可能被视为软弱,动摇政权根基。
菲律宾的内乱,并不是孤立事件。外部势力的影子,始终若隐若现。近年来,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频频挑衅中国,从仁爱礁到黄岩岛,背后都能看到美国的影子。小马科斯显然想借外部矛盾转移国内压力,树立“对抗外敌”的形象。但问题在于,外部势力只会把菲律宾当作棋子,而不会真正为菲律宾的利益买单。一旦国内乱局失控,美国只会抽身而退,把菲律宾抛在混乱中自生自灭。更危险的是,南海对抗和国内腐败丑闻叠加在一起,让菲律宾陷入内外交困。既失民心,又结外患,这是最危险的局面。
▲面对示威人群的菲律宾军警
菲律宾历史上,老马科斯因腐败与独裁最终被迫流亡海外。如今,小马科斯正面临相似的处境。民众怒火汹涌,政权合法性摇摇欲坠。菲律宾未来会走向何方?有三种可能:其一是镇压维稳,如果军方坚定支持,小马科斯可能短期内维持局面,但长期将陷入更深的对立。其二是妥协改革,若政府真正启动反腐、追责权贵,或许能赢回部分信任,但这意味着触动自身根基。其三是政权更迭,一旦军警倒戈,菲律宾可能重演40年前的场景,小马科斯家族再度流亡。
超10万人走上街头,总统府前烈火冲天,这不是孤立的偶然,而是菲律宾政治腐败、经济困境、社会不公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对于菲律宾来说,未来的出路绝不在挑衅邻国、讨好外部,而在于直面内部腐败,真正改善民生。倘若继续掩盖真相、压制声音,那么这场火焰只会烧得更旺,直到将整个政权吞没。
▲数万人涌上街头
菲律宾怎么了?它在为自己的未来挣扎。能否走出困局,就看小马科斯是否能在历史的警钟声中,听见人民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