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澳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开中联部的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写道,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简称中联部)听起来只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官僚机构,实际上却在中国的对外关系领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的任务是建立国际网络、动员中国的支持者、并有针对性地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风向。 这篇题为《中国共产党如何暗中操控国际舆论》的评论写道:

”对中联部在欧洲的活动进行一番系统性分析后不难看出,从本世纪初期,尤其是习近平上任之后,中联部明显加强了在欧洲的活动力度。今天,中联部同欧洲150个政党建立了联系,网络遍及几乎欧洲所有国家。中联部还定期组织会议、互访、研讨会以及培训活动。中联部在欧洲建立的关系网络中,不仅包括执政党和反对党,也包括智库、媒体和经济协会。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联部明显在聚焦欧洲各国议会中的关键性人物。鉴于当下有关中国的讨论越来越具批判性,中联部此举想必是希望强化亲华派的声音。

中联部的行动策略非常灵活,随时可以根据各国政治环境的不同进行调整。在德国,它的工作重点是社民党和基民盟等大党。在英国,则以经济精英和商业组织为主要合作伙伴。而在捷克,中联部会对一些人脉广泛的商人提供支持。2008年,由于捷克对西藏的人权状况提出批评,中捷关系一度跌至冰点,而中联部则在努力缓和双边的政治关系。正是基于这种灵活性,使中联部有能力强化中国的国际参与,同时还能在欧洲推动北京的经济和政治议程。

中联部不仅会利用它的关系网来推动北京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还会借助这一关系网有的放矢地在欧洲公共舆论中传播中国式的叙事和话语权。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不再只追求物质层面的增长,而是更加关注所谓‘话语权’的扩张。今日的中国已经放弃了以往的防御性公关策略,即只对国际社会的批评做出反应,力求减少损失。而是会选择主动出击,将中国的政治制度描绘成合法且更为成功的一种民主模式,是西方模式的替代性方案。”



“在德国,它的工作重点是社民党和基民盟等大党。”图像来源: Zhang Fan/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指出,通过策划访问与交流活动,中联部系统性的向欧洲政界和舆论界传播中国的官方叙事,也会鼓励相关人士在国际媒体上为北京背书。

“出于面向中国国内的宣传目的,中联部也会有针对性地同欧洲的共产党进行接触,尽管这些政党在所在国家几乎毫无政治影响力可言。来自这些政党的友好言论,或许从欧洲人角度而言纯属礼节性表述,但会被中共作为开展国内宣传的政治资本。中联部的渗透和影响力问题之所以如此敏感,恰恰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多面性:它时而搞政党交流,时而接待外国代表团来访,时而又会暗中进行政治撮合。有鉴于此,欧洲的政治人物、政府官员和学者们都应扪心自问:谈判中的中方代表到底是什么来头?他代表的是何方利益?自己的言论是否会在欧洲或中国的媒体中被人利用?

中联部的所作所为告诉我们,全球性的权力转移,并不仅局限于经济和军事领域,这同时也是一场影响公共舆论话语权和解释权的竞争。”

《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写道,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某些工程技术领域,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赶超西方。这也使西方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西方担心他们的技术被窃取,也担心间谍活动以及研究成果被用于军事目的,毕竟中国是一个正在同俄罗斯和伊朗开展合作的国家。过去几年,多个国家的情报机构就对华合作发出警报,绝非空穴来风。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期待能够分享中国科技进步的成果。例如,想要在核聚变或电动车研发方面跟上时代脚步,密切关注中国的最新动向显然是个明智的选择。



“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某些工程技术领域,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赶超西方”图像来源: Li Xin/Xinhua/IMAGO

当然,在军事相关领域,如无人机或武器系统研发,暂时不同中国开展合作的道理也不言而喻。但是,不涉及军事的非敏感领域还有许多,例如地表深层探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物新物种研究,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而且也完全没必要时刻提高警惕。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国同西方的激烈对抗很有可能会持续很久。而在乌克兰或台湾问题上,中西方的对抗甚至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而开展学术合作,则可以为在技术层面上保持沟通渠道提供一种选项,从而建立起个人层面上的信任和理解。但做到这一步,仍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当然也不应对这类合作抱持过高期待。对西方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同中国的科技合作仍将是险象环生的‘走钢丝’行为。在可能的情形下,还是应尽量优先考虑亚洲的其他伙伴,韩国、日本和台湾等国同样拥有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却不存在像中国那样的政治风险。”
回复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繁體中文| 联系我们|小黑屋|今日澳洲  

GMT+10, 2025-10-13 09:13

© AusToday.com.a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