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关于电动自行车的新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已经颁布近两周时间,但在社交媒体上,相关热议一直没有停止。
日前,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对电动自行车新规热点问题最新回应称,明年将推出非机动车分类管理规定,推行外卖专用号牌。
最近几年,面对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广州出台多项措施,比如2021年11月,实行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管理;2023年6月,发布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提出对电动自行车实行分路段分时段限行。而今年12月初,广州最新发布的电动自行车新规,更被认为融合了对电动自行车治理的多项新措施。
12月30日,新规即将正式实施,广州是否能解“电鸡围城”之困?
广州街道 图/视觉中国
“限速15公里”之争
在广州发布的新规中,第二十六条罗列出多项电动自行车不得实施的行为,包括“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超过十五公里”。这一条款自发布以来,一直备受热议。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体力一般的普通人,骑自行车的速度也可到达每小时15公里左右,换算成秒速则是每秒约4.17米;而对于体力较好的人,骑行速度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20公里,也就是每秒约5.56米。
2019年4月施行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公里每小时”。因此,新规明确在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行驶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的限制,引发关注。
12月17日,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限速15公里条款”并非广州市首创,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
2004年5月1日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十五公里。
不过,有曾经参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提出非机动车15公里限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行车和当时较流行的助力电动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和现在流行的电动自行车存在一定区别”。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4年5月《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以来,经历了三次修订,交通肇事赔偿、醉驾入刑、驾驶资格考试管理等内容不断更新。但关于限制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的第五十八条,一直沿用至今。
有多位来自广州的即时配送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一定担忧。在他们看来,如果配送全程速度低于15公里每小时,很可能每天配送的单量大为减少,部分订单还可能面临超时的可能。他们表示,目前在外卖、闪送等即时配送行业,配送员的工资是以单量多少为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电动自行车限速的条款,制定时间在二十多年前,年代久远。随着时代发展,各大城市制定电动自行车相关条例时,还应更多参考当下的交通状况。”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表示。
在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看来,对于电动自行车的治理,应该更加精细化。他说:“为了保证行驶安全,对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采取一定的限制是合理的。但应该区分生活型用车和营运型用车,目前广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绝大部分,来自生活型用车。对于即时配送型用车,制定限速规则时,应该综合考虑行业的特点和配送需求。”
根据广州交警相关负责人的最新回应,广州将于明年上半年推出针对外卖等行业的专用号牌,以及配套的管理规定,相关号牌将由相关企业申请,并仅限本企业员工使用,将“私家车”与“企业车”进行区分。
总量控制来了?
自新规发布以来,关于电动自行车总量的控制,同样备受关注。
新规的第五十条明确,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状况和发展导向,综合考虑交通出行合理需求,可以对电动自行车实行总量控制。
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统计,截至2024年9月,广州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为54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0万辆,增幅35%,目前仍以每天上牌约4000辆、每月上牌约10万辆的速度增长。根据相关预测,目前广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600万辆。
在广州,当地人称电动自行车为“电鸡”,不论海珠桥、广州大道、黄埔大道,还是科韵中路、金沙洲大桥等主干道,“电鸡”大军时常穿梭在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由于其庞大的数量,也被不少当地人戏称“电鸡围城”。
而截至2024年6月,广州全市小汽车保有量约370万辆。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广州早就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小汽车数量的增长。早在2012年8月,广州就开始通过摇号的方式,分配中小客车增量指标,以控制车辆增长。2018年7月,广州又开始实施“开四停四”管理措施,具体规定为非广州市籍中小客车在管控区域内行驶时,每自然日最多可通行4次,再次进入须间隔4天以上。该措施在2024年7月1日进行了调整,优化为“高峰限行”管理措施。不少分析认为,对小汽车数量的控制和限行政策,进一步助推了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快速增长。
在杨新苗看来,目前广州老城区不少路段缺乏非机动车道,导致不少电动自行车在人行道上与行人“抢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这样的情况下适当控制总量,再考虑进一步的措施,比如电动自行车轻量化等,不失为一种考量。
“如果要控制总量,不仅要确定合理的容量,还应进一步精细化管理,比如关注区域之间配额和总量的动态变化等。”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
截至2023年末,广州常住人口达到1882.70万人,城镇化率高达86.76%,比2013年末的1292.68万人,增长了590万人。
胡刚认为,电动自行车数量之所以快速增长,首先在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出行需求增长。在他看来,控制电动自行车总量可能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出行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抑制,更应该做的是疏导。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想真正控制电动自行车总量,当下的公共交通系统还应进一步便捷化。
专家:道路改造迫在眉睫
广州官方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居高不下,2022年以来,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每年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超过100万宗。这也成为新规出台的重要背景。
胡刚坦言,广州的城市道路设计目前以汽车为中心,缺乏足够的非机动车道和停车设施,导致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道,这是造成交通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电动自行车被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的新规明确,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这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一致。此外,新规还明确,确须在未设置非机动车道的路肩通过的下车推行。
不少业内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广州历经几轮综合交通规划,在一段时间内并未充分考虑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其中,1996年修编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甚至提出,在改善公交服务的过程中,逐步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并把自行车从主干道上分离出去。
2006年,广州一度实施对电动自行车不予登记、不准上道路行驶的管理措施,直到2021年才放开“全禁”的做法。《2020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广州城市的道路大都为单幅路和双幅路,机动车的车道数多、宽度大,但大部分道路都没有非机动车道,有的采用非机动车与人行道共用的形式。
针对非机动车驾驶人面临“无路可走”或非机动车道不连贯等问题,广州交警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广州已建成非机动车道2966公里,在259个路口配套设置了非机动车信号灯。但受限于道路资源,仍存在车道缺失、过窄、不连贯等问题,缺口较大,广州交警已将其纳入明年的重点工作,进行改善与解决。
“目前在广州,部分机动车道已经改建成六车道甚至八车道,但是仍然没有非机动车道,相关路段亟待进行改造。”胡刚直言。在他看来,广州城市内道路改造迫在眉睫,特别是对于非机动车道改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他说:“部分老城区过于狭窄的道路,机动车通行容易造成严重拥堵,这类道路能否改造成专供非机动车通行的道路?此外,还应设置更多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停车场,这是解决其乱停乱放、占用道路的有效措施。” |